《钠的化合物》的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 陈俊良--49

《钠的化合物》
课题 |
钠的化合物 |
课时 |
1课时 |
教 材 分 析 |
1、钠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钠的知识,并为碱金属、卤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2、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这节内容出现的频率较高。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目标:①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能力目标:①掌握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推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②通过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学习法。 德育目标:通过阅读“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
||
重点 难点 |
教学重点:①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 ②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钠的反应 |
||
教具 |
过氧化钠固体,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固体,盐酸溶液,蒸馏水,棉花,胶头滴管,CAI课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的过程)等。 |
||
教法 |
A、启发式教学法、讲述法,谈话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B、采用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策略; C、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
||
学法
|
A、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展自主学习,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等; B、学会运用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推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
||
学情分析 |
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物质,为钠的化合物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层次 |
教 学 程 序 |
设计意图 |
||||||||||||||||||||||||
引 入 课 题 |
做个小魔术(水能生火) 改动:把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实验2-6】 实验步骤: 1、用棉花包住约0.2克过氧化钠粉末(不要包紧,棉花团应呈疏松状),放在石棉网上; 2、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发生的现象。 |
引出“钠的化合物”一节,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
||||||||||||||||||||||||
过渡引入 |
一团棉花滴上水,当然不会燃烧。为什么包有过氧化钠后滴水就能起火呢?如果我们要研究起火的原因,应从哪里入手?
教 |
|
||||||||||||||||||||||||
过 氧 化 钠
|
教师活动:引导 ①、确定研究对象---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 ②、设计研究方案---主要验证什么?(是否放热) 具体方案是: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实验2-5】学生实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补充实验:①用手触摸试管底部感觉温度的变化. ②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观察酚酞试液是否变化? 实验结论: A.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
B.有氧气产生 C.有碱生成,过氧化钠有强氧化性 反应原理: 讨论:①过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吗?为什么? 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离子反应,写出离子方程式? 过渡: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的反应能否使棉花燃烧? 2、【补充实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然后学生实验:吹气使棉花燃烧。 教师指导:明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教师评价:两者不同之处是吹气实验未排除水的影响。
反应原理: 讨论:③、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吗?化合价如何变化?标出电子转移的情况。 ④、过氧化钠极易与水、二氧化碳反应,在实验室 如何保存过氧化钠呢?生活中过氧化钠有什么用途? 讲解:过氧化钠的保存和用途. 比较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性质
|
通过解释小魔术发生的原因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紧张而又不失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使学生领会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的同时,又掌握了新知识。
学生动手亲自参与实验,体验快乐;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和追问,突破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
||||||||||||||||||||||||
碳 酸 钠 与 碳 酸 氢 钠
|
过渡:初中我们学过,浓硫酸若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抹布擦去,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残留在皮肤深处的酸可用对皮肤无刺激性的碳酸氢钠药膏涂抹。今天我们要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作全面的介绍。 1、【实验2-7】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快慢的比较
实验结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稀盐酸剧烈反应,但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更剧烈。 讨论1: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是离子反应,写出它们的离子方程式? 讨论2:为什么碳酸钠与酸反应更慢?从微观上如何解释? 〔多媒体动画〕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的过程 【实验2-8】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稳定性比较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明确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碳酸钠受热没有变化,碳酸氢钠受热放出了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两个实验分开来做,现象不明显,能否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展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学生评价其好处。 学生阅读教材P32—P33内容后,完成: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比较
讨论1:如何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 讨论2:如何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液? 讨论3:如何鉴别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 |
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问题形影相随,为教学的良好延伸奠定了基础。
形象、生动的课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
||||||||||||||||||||||||
课堂 练习 |
为及时巩固知识和反馈教学效果,设计了几个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包括两个高考题)。 |
这样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也让学生提前体验高考 |
||||||||||||||||||||||||
阅读 |
介绍“侯氏制碱法”发现的历史背景以及它所起的作用等 |
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和爱国教育 |
||||||||||||||||||||||||
小 结 |
要求学生利用简炼、清晰的语言,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归纳和小结。 |
既使知识系统化,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
||||||||||||||||||||||||
作业布置 |
家庭小实验:用实验证明发酵粉加水或加热都能产生CO2
|
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板 书 设 计 |
一、 淡黄色固体 与水的反应2Na2O2+2H2O=4NaOH+O2 与二氧化碳的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二、
与酸反应:碳酸钠
|
规范、工整和美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