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安徽宿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2022-03-24 10:47:14)(转载)安徽宿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发表时间:2022-03-14来源:安徽文明网
城市因文明而绚丽,生活因文明而美好。街巷整洁,环境优美;志愿服务,扶老帮困;身边好人,层出不穷;移风易俗,弘扬新风……看得到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呈现眼前,说不完的文明故事流传在身边,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城市和谐发展画卷在宿州大地徐徐展开。
优化环境 打造和谐宜居之城
“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文明创建的试金石。对百姓来说,身边的美好变化才是增强幸福感的“源泉”。
如今,在安徽省宿州市各大公园,你会看到市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或晨练健身,或驻足欣赏美景;在新汴河、环城河等河流周边,两岸绿树成荫,水面波光粼粼,风景如画……
“这两年宿州的水更清了,天更蓝了。”在宿城三八河附近,70多岁的李永安老人告诉记者,“我亲眼见证了三八河的蜕变,昔日臭水沟,今日好风景,现在每天都要到这里走一走。”
“以前晚上大多时间待在家看电视,现在吃完晚饭,和一些老伙伴去家门口的公园散散步、跳跳操,一天不动身上痒。这公园环境好,一天不来闷得慌。”傍晚时分,正在宿城迎宾公园散步的市民王素娟对记者说。
菜市场,充满人间烟火气,维系着世间人情味,也关系着你我他的“菜篮子”。
早上刚过八点半,家住宿城道东华府春天的李华大姐就收拾好,带着钱包来到小区旁华府春天菜市场。
“在这儿买菜可没有踩水洼、捂鼻子、提裤脚的必要。瞧瞧,这菜市场地面多干净,都是地板砖。中间一列是蔬菜的铺位,两边是干货、生鲜,又干净,又宽敞,我们买东西不仅方便,还非常享受!”李华言语中透露着喜悦。
洁净整齐的垃圾箱,摆放有序的车辆,平坦的沥清道路,居民楼墙白、地净、窗明、灯亮,消防设施便民栏一应俱全。近日,记者走进埇桥区南关街道万里社区装饰城小区采访,听居民述说,这里如何“旧貌”换了“新颜”。
说起小区改造后的新貌,在装饰城小区住了20多年的程碧云乐呵呵地说:“以前这个小区没法看,又脏又乱,地面坑坑洼洼,但现在不仅环境好了,还增加了电瓶车充电桩、机动车停车位、路灯等,生活方便多了,舒心多了。”
坚持以民为本,是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变初心。为此,宿州市每年都将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统筹实施小街小巷改造、黑臭水体治理、增加文化科普设施和环卫设施、农贸市场改造等,着力补齐发展短板,筑牢民生“里子”,撑起城市“面子”,切实提高市民的获得感。
全民参与 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近年来,宿州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市民的道德素养,紧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分类设计各种不同载体,采取生动活泼、干部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坚持广大群众的创建主体地位,搭好让群众便于参与、乐与参与的舞台,让群众当演员、唱主角。
公交站乘客自觉排队、斑马线人车互相礼让、停车位车辆整齐划一,漫步宿州闹市区,文明新气象扑面而来。
埇桥区南关街道汴河路与裕城街交叉口,是两条商业街的交会处,附近又有中小学,人流、车流密集,常常乱成一锅粥。街道党员干部和热心人主动担任交通志愿者,在路口进行交通疏导。“稍等一下,请让孩子们先过。”温馨的话语、灿烂的笑脸,让本来急于通行的市民停下车子和脚步。
“有这群热心人在,我们放心了。”学生家长们纷纷点赞。最近,这处路口增添了立式红绿灯,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还时常出现“车让人,人让车”的暖心场面。
文明的美景不止在路上,它还在广场的花丛里、在公交站台的候车亭里、在建筑工地的围挡中……“宿州文明20条”“宿州市民公约”“讲文明树新风”“我的中国梦”……走在宿城街头,一幅幅清新别致的公益广告牌随处可见,不仅扮靓了宿城的风景,更成为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的有效载体。
为了让践行文明成为更多市民的主动行为,让市民体会到文明带来的改变,宿州市大力实施诚信建设工程、文明交通行动、志愿服务行动、文明餐桌行动,切实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集市、文明家庭和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行业等基层群众性创建活动,让广大市民参与,赢得市民支持。
深耕厚植 “宿州好人”备受瞩目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彰显着一座城市的魅力与温度,度量着群众的幸福指数。
近年来,宿州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擦亮道德品牌,放大好人效应,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构筑崇德向善道德高地。
丰润的道德滋养,让一个又一个“好人”涌现。他们,是有“钉钉子”精神的一线供电工人许启金,是以生命诠释忠诚的扶贫干部曾翙翔,是在山窝里从教30余年、罹患重病仍坚守岗位的乡村教师武升锦,是义务普法30载、编写20万字教材普惠青少年的宿州耄耋老人沈振东,是尽心尽力照顾养父、带着养父出嫁的“孝义女孩”黄俊……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敬业奉献,或诚实守信,或孝老爱亲,成为宿州大地上一道绚丽的风景。
宿州市坚持培育与挖掘并重,宣传与推广并举,不断放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常态化举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座谈会、报告会、基层宣讲等,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道德模范感人事迹,营造出学习、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2018年以来,宿州市涌现出全国、省级道德模范(含提名奖)7人,评选宿州市道德模范(含提名奖)55人、宿州市道德模范特别奖1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5人、安徽好人榜80人。
从个人典型,到群体效应,学好人、做好人、颂好人成为群众道德坐标,引领城乡文明风尚。
文明实践 文明之风沐浴城乡
春风化雨,文明浸润。
近年来,宿州市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突出思想引领,加快阵地建设,经常性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打通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各位听众,砀山县乡村大喇叭开播啦,首先播放中央新闻联播,欢迎大家收听……”每天早上7:30,砀山县赵屯镇蒋庄村村民准时听到村里广播的新闻和各类节目。“广播里既有党中央和省里的新闻,也有农村的种植、养殖技术和致富信息,很适合我们农民的‘口味’。”村民朱大超高兴地说。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宿州市把志愿服务与文明实践相结合,理论宣讲与联系群众相统一,努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成融合思想引领、道德教化、移风易俗、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德育平台。
各地坚持激活、整合、共享,统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党群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好人馆等各类场所,根据文明实践活动需要和群众需求再配置、再优化,让阵地建设“强”起来。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理论宣讲”、“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文艺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志愿服务项目,让群众心坎“暖”起来。探索形成“群众点单、基层报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部门买单、社会评单”的“六单”工作模式,推动文明实践服务点对点、实打实,让体制机制“活”起来。
一场场接地气的理论宣讲,一次次饱含“人情味”的实践活动,让党的声音入脑入心,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在百姓的心田。(宿州文明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