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陵解读之祖陵

(2016-01-03 20:47:37)
分类: 风水专题

明祖陵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据资料描述,平洋龙亥龙,子午兼壬丙向,水归东南。1327年一运葬。朱元璋一统天下以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此地建祖陵,公元1680年,明祖陵和所在古城一起被滔滔洪水淹没,此后一直淹没在水下。

按一运水龙亥龙,*到坐,*到向,***到东,***到东南,初运艰难可知。三四五六运发。二运*星二三到甲巽乙辰方,打劫局尤发。1386年修祖陵东南有围墙,阻遏生旺之气,不吉。

http://s3/mw690/003zbV1uzy7wOigchLc92&690

http://s10/mw690/003zbV1uzy7wOi4plaNa9&690

http://s8/mw690/003zbV1uzy7wOi4rzld57&690

http://s15/mw690/003zbV1uzy7wOi27l7M5e&690

http://s10/mw690/003zbV1uzy7wOi4wkaJ69&690

http://s14/mw690/003zbV1uzy7wOignDv7ad&690



http://s5/mw690/003zbV1uzy7wOieKN1Oe4&690


资料1
 
明祖陵及其四周的原始风貌,因沧海桑田早已丧失殆尽,今人难以一睹当年的山水形胜,只能从史料中钩沉当年的山水风貌。

    现在处于陵地中轴线上的明祖陵,子山午兼壬山丙向,  祖陵前高后低,《帝乡纪略》卷之一记载:基运山旧止有墩阜,后复加土封之。然山脉迤逦而来,形势尊严,绵亘起伏,所谓势如万马自天而下者。 《凤泗记》作者为崇祯年间礼部侍郎蒋德,其中载有:“北戒带河,南戒杂江,而十余里明堂前后,复有淮、泗、汴河诸水环绕南、东、北,惟龙从西来稍高。陵左肩十里为挂剑台,又左为洪泽湖,又左为龟山,即禹锁巫支祈处,又左为老子山。自老子山至清河县,即淮、黄交会处也。陵右肩六十里为影塔湖,为九冈十八洼,又右为柳山,为朱山,即汴梁虹宿来龙千里结穴”。 《凤泗记》又有“亥龙入首坐癸向丁”的记载

       其当年的形胜,《明世宗实录》也有记载:“泗州祖陵,坐北面南,地俱山岗,西北自徐州诸山发脉,经灵璧、虹县而来,至此聚止,即基运山。陵北有土岗,南有小岗。小岗之北,间有溪水涨流。其南面小岗之外即俯临沙湖,西有陡湖之水也汇于此。沙湖之南为淮河,自西而来,环绕东流去。祖陵一十三里,惟东南岗势止处俯临平地,有汴河一道远自东北而来。上有影塔、庐湖、龟山、韩家、柯诸湖、及陵北岗后,皆入于河。西面有本岗溪水引入金水河,经陵前东流,亦入汴河。以上诸水,每岁水大则众流汇合,从东南直河奔注于淮河,小则汇渚于陵之东南两面,四时不涸。但遇淮水泛滥,则西由黄岗口,东由直河口,弥漫浸灌,与诸湖水合,遂淹及岗足”。
    明世宗即嘉庆皇帝,公元1522~1566年在位,其在位时期距建祖陵时间已经过去180年。  明祖陵最早浸水,据《明史·河渠志》、《明史·五行志》载:“英宗正统十三年七月,河决入淮,水浸祖陵”。一年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族首领也先率部犯边,英宗在宦官王振唆使下,草率亲征,于八月十三日在土木堡大败被俘,大明皇帝成了蒙古人的阶下囚。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距朱元璋开基建国已近80年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再次夺淮,与古泗州城一起没于水中。 

 
 
史料《泗州记》记载;“泗州有杨家墩,墩有窝,熙祖尝卧其中。有二道士过,指其处曰;若葬此出天子,其徒询其故,曰;此地气暖,试以枯枝栽之,十日必生叶。时,熙祖在卧,呼其起曰;汝闻吾言呼?熙祖佯睡,乃以枯枝插之去,熙祖候之十日,果生叶。熙祖拔去,另以枯枝插之,二道士复来,其徒曰;叶何不生?是时,熙祖在旁睨之,道士指曰;必此人拔去矣!熙祖不能隐,道士谓曰,汝有福,殁当葬此,出天子。熙祖以语仁祖,后果得葬,葬后其土自壅为坟。半岁陈太后孕太祖。

 资料2
 
据《帝乡纪略》载;“自宋朝起有杨家墩,经历次复土封之。嘉靖十年世宗荐山号以配方泽,遣官祭告,唯呼万岁山,然山脉绵延起伏,势如万马自天而降,其龙脉之隅,自亥座向子午,又似在双沟过狭而已,真禁穴也。龙脉自开封来,------”

《帝乡纪略》载;朱贵与朱元璋同出一宗,朱贵的祖上也是和朱初一同时从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逃到盱眙县孙家岗村的淘金户,祖代为近邻,朱贵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建奇功,洪武十七年,朱贵年老归乡后,同宗的父老兄弟向他谈及朱元璋的祖父母住处、殁葬处,并带朱贵去察看朱初一陵墓的具体地址,根据族人的详细介绍和亲身实地考察,朱贵画图详说,于当年十月十二日,亲临御前,向朱元璋敬献“祖陵图”、“宗图”等宝贵资料。

朱元璋听过朱贵面奏,无比激动,亲授朱贵祖陵奉祀,四品官服,子孙世袭管理署事,恩赐田宅、钞锭、宠爱有加,解决了朱元璋多年来寻宗祖陵遗址的梦想。

公元1385年三月,朱元璋命懿文皇太子朱标,率文武官员500多个,在全国各地征召各种工匠2800余人,前往盱眙县杨家墩,首先将杨浚、杨楠的两座坟墓迁葬于杨家墩西南的黄岗里(今盱眙县淮河乡境内),在杨家墩的凹窝处,经朱贵指点勘察确定二道士插枯枝处,即为其祖父的殁葬处,在此处即开始声势浩大的明祖陵建造工程,开始先建造城墙三座;最外边为外罗士城,周长九里三十步,外罗士城内筑砖墙一座,周长四里十步,最里面为内皇城,皇城内外广植松柏约七万余株,洪武十九年八月,祖陵玄宫建成,洪武二十二年祖陵享殿建成,永乐十一年,最后建神厨、神库、宰牲亭,棂星门及围墙等建筑,使祖陵规模基本完备,至公元1413年历时28年,工程全部完成,可见明祖陵工程之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