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潮》2021年第2期发表《苦乐年华与谁诉》

标签:
365 |
苦乐年华与谁诉
一看书名,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蜀道成了我们中国人喜欢用的一个隐喻。大多数人平时只知道、只关注一些伟人或名人的人生故事。王宝池的“自古雄才多磨难”,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都是针对雄才说的。作家也乐于为伟人或名人立传。读这些传记,除了励志,还是一种精神享受。除了陶冶情操,还能得到思想的启迪。其实,很多普通人的人生并不普通,平凡中也有不平凡的一面。
读了《蜀道人生》,我才对四川诗人肖开秀女士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她的人生不是我想象中的风平浪静、一帆风顺,虽不是惊涛拍岸、大浪涛天那样,但也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触动了我的思想。在时代汹涌的浪潮中,做为一名普通人,有时不得不随波逐流,确实难以把握自身的人生航向,就像文天祥写得“身世浮沉雨打萍”那般力不存心和无可奈何。诗人写的虽是冷暖自知的凡人琐事,但与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一个个微小的点上折射出人心的善恶向背和时代的风云变幻,可以说这本传记也是一位普通公民撰写的心灵史和成长史,虽没有正史严肃,但比正史更放得开,更具人间烟火气息,是历史的情感剧本,是艺术化的生动历史。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回首往事的时候,竭力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对一些记忆模糊的东西,不顾年老体衰,找到当事人面对面核实,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写作时,秉公直书,不搞迂回曲折,不屑含沙射影,更不行人身攻击,完全出于良心和道义。她不喜欢在文字中投机取巧,不是对自己有利的就大书特书,没利的就一笔勾销,而是不怕露丑,不怕揭短,始终忠于客观事实,忠于内心感受,不人为地扩大缩小,不故意美化丑化,不遮遮掩掩,不说违心话,不掺水分,更不歪曲事实,体现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的写作立场。作者写到的快乐,比如作为北京机要学校的学生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在中南海舞会上近距离观看周恩来总理跳舞,这是当时很多人梦寐以求但又难以实现的。作者写到的苦难,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积淀成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书开篇就写爱女检查出癌症的不幸家事,犹如晴天霹雳,使一个普通家庭顿时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在这种偶然的变故面前,工作与孩子难以做到两全,对一个视工作如生命的独立女性,毅然选择陪孩子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样的日子熬得久了,单位的人开始有了意见,这也在情理之中,我心里透亮明白。领导也不得不在大会上批,小会上谈,找人带话给我,我通通装着没有听见。换谁做领导,也不得不这样做的。当然,也有不少同志对我如此处境百般同情和理解,给我送来安慰”。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左右为难,正是在危难之中凸显了一位母亲的坚强勇敢和爱的无私。女儿不到五年就撒手人寰,作者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难以言说的切肤之痛。女婿长时间无法摆脱悲伤,作者多次嘱咐外孙“支持爸爸找一个阿姨”,可十年后女婿还独自一人时,“心里的滋味像打翻了五味瓶,眼泪止不住就滚了出来”。从中可以看到两代人和睦相处和设身处地的理解,点点滴滴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在婚姻选择上,作者既有和环境妥协的一面,又有坚守人生底线的一面。当时有很多人参与撮合她和一位领导人弟弟的婚事,就连省委书记都亲临单位考察过她,在别人看来这是求之不得的良缘,却被作者断然拒之门外。原因之一,当时还没有完全从初恋中走出来。原因之二,缺乏感情基础。原因之三,不原攀附高枝。在传记中写到:“我哪里会和一个我根本不认识的人,没有一点感情交流的人结婚?那是万万不行的”。别人做梦也没有料到她的决定,被认为是:“一个农村的黄毛丫头,那么不识好歹?那么不知进退?那么没有‘远见卓识’——黄金铺就的路不走,偏要去选择火炕!”她又一次深陷被孤立的处境,被下放偏远的古蔺县十年,品尝了人生的苦涩。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作者能够接受组织上这样的工作安排,但不能接受没有一点爱情的婚姻,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书中写到:“我不恨他们,我真的没有恨过他们,从头到尾,从前至今我一直没有恨过他们。因为这是人家一家人喜欢我,确实是自己不喜欢而已”。‘文革’中,不少人为我打抱不平,为他们‘迫害’我,把我赶出省委、远调古蔺的大字报贴满大院,贴满商业街的墙壁,好多同事写信让我回来批斗他们时,我给他们回信说‘我不能’”。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一位东方女性不屈服于环境的锋芒个性以及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人品。
这本传记写到很多与作者有瓜葛的人和事,大多是美好的,善良的本性占据主导。在特定的环境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有些是被迫的,有些是随波逐流,有些是钻营者惯用的伎俩,存在环境改变人、人性被扭曲的实际,在此不一一列举,有待大家通过阅读深思细品。作者的苦乐年华,是诉说给自己和与自己相关的人,以及所有关心那个时代的人,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成为历史的一份活的见证。
这本传记与其它传记相比,除了真实可信外,写得诗意盎然。这是一位诗人的传记,即使是枯燥的事件,叙述得声情并茂、栩栩如生,与作者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敏锐的感悟分不开,与大量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准确形象的语言分不开,与情感的真诚细腻和思想的独到深邃分不开,但也存在因过份追求真实,缺乏科学提炼的问题。有些地方事无巨细,像记流水帐一样,造成主旨不够突出、结构松散的弊病。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本书依然像磁铁一样引人入胜,拿在手上就舍不得放下。我期望读者不要错过与一位诗人的一次历史性会晤,倾听一下她生活无声处响起的情感惊雷,山重水复时重现的柳暗花明。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