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袁绍孰高孰低,不用等到官渡之战

分类: 水煮三国 |
十八路诸侯讨董,三国各路英雄悉数登场。
是虫是龙,谁是真正的英雄,谁是徒有虚名的庸才,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大幕徐徐拉开的时候,纤毫毕现。
不说刘备,刘备这个时候依附在公孙瓒手下,没有话语权,除了能看出他三英战吕布时的勇猛,暂时还看不出他真正的雄才大略。
自然更不用说孙权,这个时候,孙权才9岁,只是个小屁孩。但从其父孙坚的勇猛,已经看出江东孙氏一家人的不同凡响。
这里只说曹操和袁绍。
不用等到后来的官渡之战定孰强孰弱,这个时候,曹操和袁绍,其实已经分出了高下。
袁绍虽然是十八路诸侯的盟主,但他的胸怀,他的谋略和胆气,被曹操甩出好几条街去。当董卓败退时,曹操建议袁绍以重兵追击董卓,袁绍以“诸兵疲困,进恐无益”为由,不听。曹操只得带本部人马独自追击,结果由于势单力薄,损兵折将,几乎全军覆灭。大败而回的曹操,指着袁绍一干人等说,“竖子,不足为谋。”或许,从那个时候起,曹操就知道,袁绍难成大事。将来,他一定能灭了袁绍。
虽然曹操追击董卓失败了,但曹操知道,他不是输在谋略,而是输在人马不足,没有得到十八路诸侯的有力支援。两军交战,善于发现和捕捉战机,发现和捕捉战机之后,不优柔寡断,能够大胆而果断地付诸实践,这就是曹操和袁绍最大的不同。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色厉胆薄;曹操得策辄行,反应果敢,他们之间的这种差距,在这件事上就已经显露无遗。
这就是日后郭嘉在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中所说曹操的谋胜。回顾曹操的戎马一生,他每临战事,都确实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虽然有时候也难免会有像追击董卓这样的失败,但曹操最终凭此制胜之道,扫吕布,荡刘表,灭袁绍,统一中国北方,成就了曹魏王霸之业。
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曹操和袁绍的观点也大相径庭。
同样是这个时间节点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们感触颇深。
华雄连斩数员大将,十八路诸侯一筹莫展之际,身为小小马弓手的关羽主动请缨战华雄。袁绍以“使一马弓手出战,恐华雄笑话”为名,拒绝让关羽出战。从这里,我们看出了袁绍狭隘的用人之道,由于关羽地位卑微,袁绍羞于用他。而曹操,却毫不介意关羽是马弓手,说,“此人仪表不俗,华雄焉知他是马弓手?”,并为关羽亲自斟满了一杯壮行酒。可见,曹操用人的思想精髓:不拘小节,唯才是举,从这个时候起,就定下了基调。
不消说,在人才的使用上,袁绍又输给了曹操。袁绍外宽内忌,所用人皆亲近之人;曹操外简内明,不论地位贵贱,甚至不论人品优劣,用人唯才。这又是郭嘉在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中所说曹操的度胜。当然,比袁绍更不靠谱的是他的弟弟袁术,他不但羞于用关羽、张飞,还要将他们乱棍打出去。袁术的用人思想比其兄还狭隘,还极端,所以,看到后来袁术比袁绍混得很惨,我们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十八路诸侯讨董会盟,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天下诸侯的真面目,尤其照出了袁绍和曹操这对未来死敌的真正实力,孰高孰低,谁才是未来成就霸业的真正英雄,一目了然。
翻了一下三国史,十八路诸侯伐董卓这一年,曹操35岁。而袁绍,由于出生年月不详,只能大概推断他比曹操大一两岁左右。这一年,袁绍大概37岁。
顺带说一下,刘备这一年,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