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 |
分类: 资源共享(学习材料) |
《琥珀》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琥珀》一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由十五个有趣的故事组成,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作者柏吉尔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象力,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现的过程,评判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课较为枯燥深奥的科知识介绍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小读者。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前俯后仰、飒飒、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过程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价值: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2.预习生字词。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会写本课8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2.理解“前俯后仰、飒飒、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见过琥珀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老师出示琥珀图片,使学生对于本不熟悉的事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预习及检查:
1、小组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小组内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
(2)难认难写的字借助小组的力量解决如:裹、黏。
(3)小组交流词语的理解,不理解的小组共同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
3、教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课件
(2)指名读。
(3)开火车读。
4、交流词语的理解
推测: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俯,头向下;仰,脸朝上。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学习,并将这一学习形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引导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发言的机会,把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最后进行全班交流,也是分享成果与弥补不足的过程。)
三、自读自悟: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
2.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一、深读感悟:
1.回顾课文内容: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能力。)
2、根据这块罕见的珍贵的琥珀,作者推测想象出一个十分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琥珀的形成过程。那么,作者是怎样推测、怎样想象的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思考,一起推测,一起想象。
出示自学提示:作者是怎样根据见到的这块琥珀推想出它的形成过程的?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1)学生默读课文画语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一)预设:松脂球的形成
1、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晌午的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1)“暖暖地、火热、热辣辣地”体会到阳光越来越强,松树上才渗出一大滴松脂同时包住苍蝇和蜘蛛,松脂才能不断往下滴。
(2)想象画面,感受天热,松脂多而美。
(3)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和复述故事,使学生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欣赏感悟能力。
2、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的爬过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1)“慢慢地、小心、越来越近”体会到蜘蛛小心翼翼苍蝇马上被吞食的紧张场面。
(2)读一读,并在脑子里形成画面。
(3)指导朗读感受紧张的画面。
3、蜘蛛刚一向苍蝇扑过去------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面。
(1)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在学生介绍过程中,引导学生讲清细节,把故事讲生动;同时,抓住“刚、、正好、一齐”引导学生感受事情的“巧合”)
(2).指名感情朗读。
4、就这样,松脂不停地滴落在两只小虫子上,结果――(出示句子: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1)理解“前俯后仰”,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原来多么鲜活的两个小生命瞬间失去了快乐与希望,终于不能动弹了。
(抓住“不能……也不再…..,都,终于”指导有感情朗读。)
5、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琥珀的形成
师过渡: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应该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2、“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琥珀的形成是一种地壳运动、沧海桑田巨变的结果。
(1)师提问:如果说松脂滴落到两只小虫上纯属巧合的话,那么,包裹着蜘蛛和苍蝇的松脂球变成化石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课件出示:1、时间漫长。2、陆沉水漫。3、松树腐烂。4、泥沙掩埋。)
(2)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漫长的?(引导学生抓住“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进行体会。通过时间“长”“短”的相对性,体会化石形成时间的漫长。)
(3)
发现过程
最后,松脂球化石--琥珀又是怎么被发现的?速读12-15段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品味,感情朗读,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体会语言文字的魄力。
小结:琥珀的发现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能想到会有哪些价值。用“从那块琥珀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测……”说话。
(设计意图)通过句式说话,既培养学生大胆推测的能力,又培养学生模仿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科学家的想象依据是什么了吗?
(生归纳: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景,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
小结: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有条理的介绍了它的形成与发现过程。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介绍事物。
(三)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课下写在日记本上。
二、拓展阅读:
琥珀珠
我远远看见这件不幸的事,心里非常着急。连忙鼓起一排巨浪,冲到松树脚下的崖滩上,放声呼喊:“小蜜蜂,快吸一口花蜜!你就会重新飞起来。”“不!那是伙伴们的救命药,我不能……”
透明的黄色树脂沿着松树干往下流淌。小蜜蜂的话来不及说完,就被完全包进去了。树脂慢慢滴落下来,落进村边的沙地里。经过了许多年月,终于凝成了这颗亮光闪闪的琥珀。
思考:读了短文,你知道琥珀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三、选择练习:
1、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忽然
(1)蜘蛛刚扑过去,(
(2)(
继续
(3)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上工作了69个小时。
(4)松脂()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
2、词语充值卡(补充词语)
暖暖地(
慢慢地(
琥珀--------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