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组合思想、逻辑推理方法”的渗透
峨眉二小 邢淑容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教材第98页例2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建议:
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行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抽象性比较强,要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还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不要拨高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要人为拨高要求。例如,讲逻辑推理时,不要向学生讲大前题、小前题等概念,也不要增加条件的数量,教材上最多是让学生根据三个条件来进行推导,教师不要增加到4个,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出现科学性错误。
三、价值界定:
数学广角安排学习简单的排列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其价值是: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有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学习概率统计等知识的基础,逻辑推理更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
四、案例改编: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出示题目: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设计意图:在解决排列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探索奠定基础。)
(二)经历探索过程,找出组合数。
1、理解题意。
出示题目: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2、自主探究。
学生活动摆一摆、画一画或写一写,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3、交流方法。
(1)预设1:写出了6个算式,却说得数有3种可能,这是怎么回事?
(2)预设2:写出了6个算式,还写出了要去掉3个算式的理由,考虑问题真全面。
(3)预设3:用画一画的办法连线。
4、回顾与反思,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到了几种好办法?谁再来为大家说一说?
教师配合学生的叙述,运用课件带领学生回顾过程。
5、对比、分析,初步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两个问题(同时出示)。观察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都是从5、7、9这3个数中选2个数,怎么一个能组成6个两位数,一个得数却只有3种可能呢?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配合演示。
教师:再来看看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两类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法),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设计意图:借鉴例1的活动经验,通过圈一圈、说一说、摆一摆、写一些、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找到例2的组合数,进而体会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差别。)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全课总结,介绍“排列组合思想、逻辑推理方法”数学史料。
1、教师总结第2题:看来同学们都找到了正确的结果。(指黑板)这几位同学不仅写出了4种付钱的方法,在选用不同面值的钱的时候,还有顺序,说明他会运用前面我们学到的“有序”地思考的方法。我们大家都应该想他学习。
2、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容量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等。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科研中很重要的知识,人们从事学习、科研、经济和法律活动(如侦破、审理案件)都要用到推理,计算机就是以数学逻辑为基础的。
五、参考资料:
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
排列与元素的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如231与213是两个排列,2+3+1的和与2+1+3的和是一个组。
(一)两个基本原理是排列和组合的基础
1、加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
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3+…+mn种不同方法。
2、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3×…×mn种不同的方法。
这里要注意区分两个原理,要做一件事,完成它若是有n类办法,是分类问题,第一类中的方法都是独立的,因此用加法原理;做一件事,需要分n个步骤,步与步之间是连续的,只有将分成的若干个互相联系的步骤,依次相继完成,这件事才算完成,因此用乘法原理。这样完成一件事的分“类”和“步”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也将两个原理区分开来。
(二)排列和排列数
1、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从排列的意义可知,如果两个排列相同,不仅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排列的顺序必须完全相同,这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判断两个排列是否相同的方法。
2、排列数公式: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当m=n时,为全排列Pnn=n(n-1)(n-1)…3·2·1=n!
(三)组合和组合数
1、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从组合的定义知,如果两个组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不管元素的顺序如何,都是相同的组合;只有当两个组合中的元素不完全相同时,才是不同的组合。
2、组合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
这里要注意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和联系,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与“不管怎样的顺序并成一组”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四)排列组合部分是中学数学中的难点之一,原因在于:
1、从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种特定的数学模型,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2、限制条件有时比较隐晦,需要我们对问题中的关键性词(特别是逻辑关联词和量词)
准确理解;
3、计算手段简单,与旧知识联系少,但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案时需要的思维量较大;
4、计算方案是否正确,往往不可用直观方法来检验,要求我们搞清概念、原理,并具
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五)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及应用
1、加法原理和分类计数法。
(1)加法原理。
(2)加法原理的集合形式。
(3)分类的要求。
每一类中的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独立地完成此任务;两类不同办法中的具体方法,互不相同(即分类不重);完成此任务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属于某一类(即分类不漏)。
2、乘法原理和分步计数法。
(1)乘法原理。
(2)合理分步的要求。
任何一步的一种方法都不能完成此任务,必须且只须连续完成这n步才能完成此任务;各步计数相互独立;只要有一步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则对应的完成此事的方法也不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