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垣瑶山风情录
(2020-04-27 11:40:41)分类: 心灵驿站(精神家园) |
小垣瑶山风情录
汝城县西南、湘粤两省交界的地方,有一片经年云雾缭绕、飘荡祥瑞之气的崇山峻岭,汝城小垣钨矿就坐落在这片风光秀美的绵延大山之中,汝矿四周散居着许多瑶族同胞,致使这里有许多古老而奇特的瑶族民俗风情;青年男女恋爱,双方吹木叶吹口哨,上山对山歌,他们打山歌时引起山壁的回音,至今还隐隐约约在笔者耳边震荡;山歌声惊动了藏在茅草丛中的野兔,突然,野兔在草丛中掠过,雄伟的千秋大山就变得韵味无穷……
我有幸在汝城小垣钨矿生活了多年,当年我常常四下遥望直至半山腰的层层梯田,春天,绿茵茵的秧苗像绸缎在风中摇摆;当秋风吹过,青翠的禾苗就变成了沉甸甸金灿灿的稻谷,像种植出了一层层丰收的黄金;我也眺望瑶族老乡的村寨,瑶寨多半依山而建,房屋掩映在高大的绿树翠竹之中;每当到了早中晚的这三个时辰,瑶寨的瓦房顶上,就升腾起袅袅炊烟,夹杂着腊肉的香味,让人流涎……
这里的瑶族同胞高度融合在汝城钨矿里,很多矿工都是当地的瑶族老乡。有位年轻的瑶族兄弟与我同年同月生,我们就拜“同年”做老庚;一次我家搬迁新居,老庚扎扎实实累了一整天;他结婚,我也跟着去闹洞房……老庚的爷爷七十大寿,我也被应邀出席喝酒。那天我去老庚的瑶寨,瑶寨里气氛欢乐祥和,鸡儿在村中的石板路上徜徉,根本不怕人,猪在栏里听到人的脚步声便发出要吃东西的叫声;村头树木葱笼,一条欢快流淌的小溪把寨子一分为二,几座石桥把寨子连在一起。石板桥面比较平整,桥下有洗衣的瑶家阿妹,她蹲在桥下的大石头上用木棒打衣,过路的瑶家后生就摘了一把木叶,然后就把木叶往桥下扔,木叶就飘飘摇摇碰到阿妹的头发,又飘飘摇摇落到了地上,又跌落到了水里,随水飘远……
在老庚家中,大厅里的主桌摆了个大猪头作供品;许多来喝寿酒的瑶族老乡,挑来一些黄澄澄的碱水糯米粑杷,上面都贴着红纸条,还有涂着红绿颜色的油炸点心。吃寿酒的那天,老庚的瑶族亲友把描着“福禄寿”字样的大红烛点燃,大家围着八仙桌坐好,喜庆的爆竹声响起之后,便开席了;瑶族老乡犒劳自己的嘴巴也别有一番情趣,每上一道菜,吹鼓手都要作乐一番,感激主人的盛情款待。上完菜,侍者是退着出去的,很具仪式感,让人感到像当皇帝一样被敬重;丝毫不像我们平常吃的酒席,送菜上桌,服务员毫不讲究,转过屁股就走。满桌佳肴,我大快朵颐,肚子很快就撑圆了,之后就随意把筷子放在碗上,老庚的妹妹见状,立即帮我又盛了一碗饭,我反复强调我吃饱了,同桌人不依不让,异口同声:“你的筷子是架在碗上的啊,不吃不行。”那顿饭撑得我肚子实在难受。
瑶家姐妹自生下来就在修炼“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好德行,她们吃酒席的吃法则是另一种风格,她们实施的是分菜制,她们把分在自己名下的菜,包进预先就准备好的芋头叶里,因为当年没有塑料薄膜袋。她们要把分来的珍馐好菜带回家让家人分享,在酒席上则用一点佐料和菜汤就饭填饱肚子。
瑶家姐妹在穿戴上倒是舍得花钱。小垣瑶胞的山寨均座落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大山上,气温自然比汝城县城低了很多,山风凛冽,瑶家姐妹一年四季都爱用绣着花边的黑布头巾罩着或乌黑或斑白的头发,包着或青春或沧桑的脸庞;她们爱穿有点像蒙古袍的大襟布衣,衣长及膝,小腿用红布蓝布包缠,这是防备被虫蛇咬伤被荆棘刺伤。男性则穿着钉着布纽扣的对襟衣衫,裤子是裤脚较大的白头布裤;要想欣赏瑶家姐妹的盛装服饰,最好趁赶圩这天来,可把瑶族风情尽收眼底;赶圩这天自然是热闹无比,小垣瑶族同胞把赶圩生动形象地称为“赶闹子”。 瑶家姐妹们会在这一天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她们的服饰考究独特,衣物多半为蓝青色或黑色的,镶着花边,布扣钉在衣服靠手的侧边,腰间系着一条四指宽的彩色布腰带,使婀娜多姿的体态该凸的地方凸,该凹的地方凹;瑶家姐妹还爱戴宛若秤钩般的银制大耳环。脖颈上、手腕上还佩戴银项链、银手镯,饰物上还吊着响铃;走起路来,银饰晃晃荡荡,叮叮当当,腰带随风飘扬,有声有色,柳腰春风过,百鸟随香走,瑶山风情款款而来,就像仙女下凡人间。这种齐膝长袍大襟衣的好处你可能还不知道:在一个寒风料峭的日子里我看到,一瑶家少年在“闹子上”,高兴地奔向一个在卖绣花布鞋的瑶家阿婆:“婆,这么冷的天,你怎么也来了?”阿婆脸上透着喜悦的笑容:“我想我孙仔了,我掐算我的孙仔也会来赶闹子,所以我也就来了。”说着她撩开长袍衣的前襟,从胯下拿出一个火笼:“烤烤火,暖暖手。”然后又从火灰里扒出鹅蛋般大小滚烫的煨红薯,一扒就是三个……
闹子是小垣瑶家人开展社交活动的“俱乐部”,瑶族老乡们平时都忙,忙农活,忙赚钱,难得有时间走亲访友,赶闹子就弥补了这些遗憾,这一天亲朋好友都能在闹子上聚头碰面,见面了就亲热地请客:吃碗清冽山泉水做的凉粉,喝二两散装米酒,啃半节白皮的黄瓜,嗑一把瓜子,花钱不多,可亲情友情都修炼到了。女子腰里揣有自己做的绣花荷包,到了闹子上,她们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要将绣花荷包赠送给自己心仪的人;瑶家姐妹素有爱好刺绣的习惯。所绣花纹图案精工雅致,她们绣的背兜、胸兜、童帽、童鞋等刺绣作品还曾送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广受好评。
赶闹子这天,瑶族老乡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兴奋地打着山歌,嗨得嗓子干了,就趴在山涧里喝几口山泉;还有人采摘一片绿绿的树叶含在嘴里吹,木叶便震荡出悠扬美妙的旋律,同行者就自己的嗓音和着,他们就这样踏着歌声向闹子上走去;当然也还有学着鸟叫的人,鸟儿回应,他们与鸟同乐。
他们箩筐里挑着香菇木耳笋干等山货和名贵药材;从大山里的瑶寨走来,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小垣瑶族镇上汇集;他们挖来白薯(山药之一种),这种山药白薯像人的脚板一样,又称脚板薯,特别好吃;瑶人淳朴,他们也做磨芋豆腐卖,他们所做的磨芋,煮得很硬,水分较少,用棕带串着卖。瑶人还背来自己编织的竹篓竹筐捞箕斗笠,把从五七大队豆腐作坊到小垣粮店的长街塞得满满当当,果腹的食物到居家用品一应俱全,要有尽有。有个工人想买床竹板席,一数钱就面露难色。“少五元钱?算了,就是搭点力气,力气就与井水一样取不完,拿去!”卖货的瑶族兄弟豪爽大方地把手一挥。
瑶人卖完自己的农产品又采买其他物品,箩筐背篓里装不下了,瑶家姐妹就将大襟衣的下摆撩上来,将两边的衣角塞进腰带里,这大襟衣的前摆又成了袋子筐子。这衣前摆,下地,装苞米、装茶叶;上山,装采集的药材、山果……
瑶族老乡所采买的物品,很多都是用来祭奠神皇老爷、敬奉盘古大王的。农历四月初八他们要“敬田公”,要做糍粑供奉田公和麻雀,祈求保佑农业丰收;六月初六牛王菩萨生日,家家要烧香点烛敬牛王;七月十五为鬼节,他们就用各种带颜色的纸做成衣、裤、鞋、帽、钱包等烧化,祭祀祖宗先人,让其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瑶家人也常利用赶闹子的机会发布各种消息:“明天,我家新房圆垛,雄古哥,请你带着唢呐芦笙来助兴。”“星期天是黄道吉日,我家阿妹春杏出嫁,大家都到我家去喝移花酒。不醉不归。”
现在,小垣瑶山风情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比阔比富比成就,是现在瑶山风情之一种,他们的口头禅是:“只要你舍得流汗,到处都是黄金。”小垣闹子是瑶家汉子展示才华的舞台,会修理电器机器的,在这里一显身手;能治疗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的,也在这里亮出祖传秘方一试牛刀;瑶家姐妹则比靓丽比手艺比作为,比老公能干比小孩聪明;小垣瑶族人带着渴望带着需求,来小垣闹子圆梦,来得到满足。
小垣瑶山风情携带着瑶族老乡浓郁纯朴乡土味的人文情怀,从亘古走向现代,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小垣瑶胞们的幸福生活指数都很高,他们爽朗的笑声不绝于耳,挤进众人眼帘的是他们一张张辉映自豪满足的笑脸。小垣瑶山独特民俗风情是我们国家多民族的大家庭里不可多得的绚丽文化画卷,让人深深陶醉。
黄达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