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
(2022-03-30 11:16:33)一、深入核心增加语文教学的深度
大部分教师研究的都是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而教学内容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变化。在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教师虽然采取了新式教学方法,但仍然只能以这些内容为中心开展教学,这就导致了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的出现[3]。一些教师甚至期望在课堂上完成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教学密度的增加往往让学生疲于应对,看起来课堂教学非常热闹,但学生真正掌握的东西并不多。如果缺少内容,那么形式也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字、词以及修辞手法、文章逻辑等内容作为重点,用一种学生难以感知到的途径融入到课堂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感染和熏陶。再者,深度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在讲解一篇课文时,要求学生掌握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次阅读的方式,自己总结文中的重要词句,以这些词句为中心进行阅读,相信能够很快理解人物的心态变化。同时,教师要注意的是,这种阅读不应该是机械化的,因为在阅读时必须有所思考,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通过上述这些教学方式,深入语文教学的核心,深度教学自然也就不难实现了。
二、课堂导入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把课堂导入作为教学必备的一部分,很多教师也觉得,没有导入环节的课堂就是不完全的。比如在讲解一篇以“葡萄”这种水果为主题的课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提起兴趣,就设计了猜谜导入的环节:冬天弯弯睡,夏天铺展开,门帘高挂起,珍珠落下来。学生们很快就猜到了谜底,教师随后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本篇文章。这样的导入形式,看起来谜语的主题和课文的主题对应了,但是学生们在课前大多已经阅读过教材,导致这样的课堂导入形式化比较明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导入,对于激发兴趣、改善效率等都有很大帮助,但是做作、突兀的导入不仅让学生感觉平淡无奇,而且也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1]。在深度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要认识到,课堂导入的设计并非是固化的,不一定要放在课前几分钟,也不一定要用固定的导入方式,而可以用学生难以感知的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更深层次的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课堂氛围的变化,也能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