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上寒山石径斜”读xi还是xi?小学教材古诗几个字音改了
(2020-08-04 22:35:36)分类: 语言文字运用 |
前几天网上看到,没放在心上。没想还挺闹腾,接连几日,看到各种讨论,也有家长在语文学习群里问及此事。我说了三点想法。
第一,字音本着“约定俗成”原则调整,是个常态,不必“莫名惊诧”。
而且这次可能绝不是改这几个字,肯定是一大批,“好戏”还在后头。
很多汉语字音都被“调整”过,大家不觉得奇怪,只不过是因为习惯了。大家总是把自己上学时学的字音当作不可改变的绝对真理。
什么叫“约定俗成”呢?为了方便理解,大家看个例子:
同样,如果一个字,大家都写错了,常按错的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应该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但大家已经“俗成”了,就不能再改了,你现在非要写成“嫁乞随乞,嫁叟随叟”,那你这个“有文化的”就变成没文化的,因为别人看不懂,因为你没有尊重语言的交流原则。
同样,如果一个成语,大家都理解错了,那就按错的来,很多成语因此都“改”了意思。比如“衣冠禽兽”,本来算是个褒义词,但现在你非要坚持“古义”,用这个词夸人,别人要和你打起来的。这就是约定的力量。
甚至,有些有明显不能搭配的短语因为“错”得普遍,被约定为正确了。“晒太阳”,你可以晒衣服、晒被子,你怎么“晒太阳”?还有“救火”“吹空调”等,也是如此。
大家应该还记得,以前的中学语文教材每册书后面都有“统读字音一览表”,好多页。这是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的,为了加大推广和普及力度,把这些统读字音放在中小学教材后面。改动数量庞大,今天觉得读起来非常正常的“呆 [di]板、机械 [xiè] 、确凿 [záo]”等,在这以前可都是另有其音的。
(相关阅读:字的读音那些事儿)
第二,字音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在变——我们要理性面对。
安徽电视台记者告诉我,他们街上采访的人,大多第一反应是“毕竟是传统文化”,这其实是一种思维简化,也是一种非理性反应。
如果你坚决反对一切读音调整,只能不张口说话了,因为今天不管你读什么音,都不可能全是“标准古音”。
即使你决心只读古音,你还得确定个朝代,显然,字音是一直在变化发展的,你准备读成唐朝的,还是先秦的?难道还能确定北京周口店人是怎么读的吗?
即使你能满口古音说话,你也应该闭嘴,因为大家都听不懂,语言的交际功能就不能实现了。
从这个角度说,说反对字音调整的人,应该反对普通话,普通话调整最大。而且不仅我们这个朝代,周朝就有“雅言”,明代也就呀,明代的普通话就是“吴语”。
语言文字要实现交流、文化传承功能,是要讲究成本的。就像推行简化字,是不是会对汉字传承有损害?是的,但便于普及呀,任何政策都是遗憾的政策,我们大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有一半人是文盲或半文盲的上世纪50年代,推行简化字,利远大于弊。
也就是说,字音将错就错,是语言发展的常态。
第三,再说说这几个字的字音改动,有没有“糟蹋传统文化”。
如果说这是糟蹋,那古诗早就被糟蹋了,而且不知道被糟蹋多少遍了。
因为我们今天用普通话读的古诗,即使这几个字不改,也没几个音和作者创作时读音一样了。作者创作时大多用的就是所在地区的方言,非要恢复这些方言,一个是不可能,一个是恰恰违背了文化传承原则。有点类似学历史,如果只追求还原真相,还原历史细节,未免浅薄。
只在意“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字的读音,未免有“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早已换了无数次新装”的糊涂。
读《诗经》感觉到完美的押韵了吗?唐诗都合乎平仄吗?随便举个例子,《乐游原》是唐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 只是尽黄昏”,哪有什么押韵呢?再说不押韵,也不影响这首诗流传千古。如果是诗歌朗诵爱好者,读古音也未尝不可,今天为了学习的方便,遵从大多数人意见,调整下字音也不必反应过激,刚才说了,这必然是常态。当然是不是一定现在调整,还可以商量。
就像毛笔当年被钢笔取代时,也曾有人站出来大声疾呼“保护传统文化”。又能怎样呢,今天大家就不觉得这是一件重要的事,你喜欢毛笔,你练书法,很好呀,但你就不能平常坚持用毛笔签名、参加高考,你在计算机时代坚持用算盘,算是个人爱好,但不能反对计算器的普及,英国当年还发生过马车夫抵制汽车的事,卓别林当年还反对有声电影,……又能怎样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专门研究古诗的人,自然可以研究古音。但对大众来说,字音要简化,要为了方便普及和传播而不断作出调整,因为语言是工具,我们还要坦然接受。
而且,对待这个事,我们似乎也未能保持心态“一致性”。
我们的“饺子”“功夫”词的拼音都作为英语单词收入牛津词典,这时我们往往有一种文化输出的骄傲感,如果他们坚持要保护“传统文化”呢?
网络用语流行,大家不惊诧,口语中语言简化大家不惊诧,唯独对古诗中读音的改动“义愤填膺”,多数是因为我们容易以文化人自居,以为一帮“文盲”想要夺自己的“学术话语权”。
现在网民力量很大,不过此事还是要由专业部门、按专业程序,挺直了腰板公布,相关部分回应上不要闪烁其词。
当然,事实上我们语言文字的推行工作,有时确有粗鲁,征求意见不到位,或者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比如,同样是安徽地级市,《现代汉语词典》专门给“蚌埠bèng bù”设了个词条,而六(lù )安、阜(f)阳两个城市却没有这种幸运,词典上“六”和“阜”都只有一个音了。这是不符合语言推广的规则的,没有照顾六(lù )安、阜(f)阳当地老百姓的感情。建议下一版词典上,还是要加上这两个词条为妥。我倒觉得网友应该为这个事儿主持一下正义。(刘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