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休沐”“告、宁”“致仕”的注解
(2020-07-03 15:11:10)分类: 文化常识 |
一、休沐:休沐是例行的休假制度。汉代每五天休息一汰,有“休沐”、“洗沐”、“沐”等名称。《汉书·毯光传》:“光时休沐出, (上官)莱辄入代光决事。”」三先谦《补法》:“《通鉴》胡注:汉气,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初学记》十二:“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史记·张丞相传》:“常父事王陵。陇死后,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归家。”又《郑当时传》:“每五日休沐,尝置界马长安诸郊存(看望)故人,请谢宾客。”《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闲)语,终不及朝省政事。”南北朝时期也称“休下”、“休假”。《资治通鉴·梁大同五年》.“(朱异)用事三十年……每休下,车马填门。”《南史·张敬儿传》:“敬儿之为襄阳府将也,家贫,每休假,辄佣赁(lin)自给,尝为城东吴泰家担水。”唐宋十天一休沐,称为“旬休”。元祺《五弦弹》乐府诗:“句休节假暂归来,一声狂杀长安少。”休息之日称“休日”或“休暇”。《新唐书·裴宽传》:“会休日登楼,见人于后圃有所瘗(yi)藏者。”王勃《滕王阁序》:“十旬(此处指十天一旬)休暇(一作“假”),胜友(良友)如云。”因每旬休息洗沐一次,后因称每月上、中、下旬为上、中、下浣(huan)。《新唐书·刘晏传》:“质明(天亮)视事,至夜分止,虽休院不废。”
二、告、宁: 除五日或十日的例休而外,官吏因功、因事、因病还可享受一定的休假,这种休假通称为“健产。《汉书·严延年传》:“取告至长安。帝纪》:”告有“予(yu)告”、“赐告”之分。《汉书·高“高祖尝告归之田。”孟康注:“古者名吏休假日告。……汉律,吏二千石有子告、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也。乒易告者,病满三月当免,天子优赐其告,使得带印缓归家治病。至成帝时,郡国二千石不得归家。至和帝时,予、惕皆绝。”予告是对有功官吏的一种优待与奖赏。《汉书·冯奉世传》:“夫三最予告,令也。”三最,是指在官考绩连续三次功居上等,因而给予休假为权利。后来封建大官僚年老致仕回籍,称为予告,表示优礼。赐告是对有病官员的一种优待,属于照顾性质。《史记·汲黯传》:“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喝告者数,终不愈。”官吏因事可请假回家,叫做“告归”。刘邦做亭长的时候,就常告归乡里。《后汉书·樊准传》:“安车结驯,告归乡里。”唐代官吏因事因病请假都称事故假。 汉代官吏丧假叫“宁”,初为三十多天,西汉末至东汉为三年。后来又称“丁忧”、“丁艰”。《晋书·袁悦之传》:“(袁)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优去职。”丧期未满,朝廷强令出仕,称为“夺情”,也称“起复”。明清两代则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行出来做官为“起复”。
三、致任:宫员年老退休,古代多称为“致仕”或“致事”“致政”。《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又《王制》:“七十致政。”《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注:“退还禄位于君。”《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春秋时期致让多称“老”。《左传·隐公元年》:“道公立,乃老。”又《襄公七年》:“晋韩献子告老。”又《襄公二十七年》:“成(崔成)请老于崔,崔子许之。”春秋以后,官吏年老请求退职称“乞身”、“乞骸骨”。《晏子春秋·重而异者七》:“臣思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汉书·赵充国传》:“充国乞骸骨,踢安车驯车,黄金六十斤,罢就第。”《后汉书·隗(wei)嚣传》:“请命乞身。”《旧唐书·郭子仪传》: “思荣已极,功业已成,寻合乞骸,保全余齿”。宋朝官员待遇最为优厚,朝廷虽有七十致仕的规定,但大多不肯自动请求退职,常有官川死后家属才乞求致仕的。明朝洪武J·三年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准许致仕,发给浩救,老病不能任事的,随时勒令致仕。宋以后,官吏年老致仕也称“休致”。清朝制度,自陈衰老,允许休致的,称自请休致,也称“原品休致”,老不称职,谕旨令休致的,称为“勒令休致”,是一种较严厉的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