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缘景探情——《故都的秋》议论段作用的探究
(2019-11-15 17:02:34)分类: 必修书备教资料 |
提要:这篇文章针对教学和赏析中忽视《故都的秋》议论段作用的解读和探究,认为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的解读忽视对文本 “情与理”的挖掘,在对这一解读提出三点质疑的基础上,对议论段作用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究,并从内容上、情感上、结构上、情理上进行了新的阐释。
关键词:披文入情;缘景探情;文化内涵;感情基调
《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寄寓了作者对故都秋日风光的眷恋和对美的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课文中细腻的语言。其中第12段关于写秋诗文的议论是文章很重要的一段,但是,现有能见到的教学设计却都忽视了对这一段作用的解读和探究,降低了对文本意蕴和思想高度的挖掘。本文试图通过对忽视这一段作用缺陷的分析,阐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提出对《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的新认识。
一、对《故都的秋》议论段作用解读的质疑
无论是赛教课还是公开课,很多老师都喜欢教经典散文《故都的秋》,五幅画面的景物描写、景和情的统一、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清水出芙蓉的语言,都是教学内容的“重头戏”。但这些教学设计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对于文中第12段议论作用的分析探究,要么照本宣科,按照教参上的讲;要么直接跳过,干脆不讲。很多研究和鉴赏《故都的秋》的文章,包括郁飞的《关于我父亲的<</span>故都的秋>》,都对这个问题或一笔带过,或几乎未涉及。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在写完北国的秋后要插入一段对写秋诗文的议论呢?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对此我有所质疑。
其一,对议论段的作用回答不肯定。用“似乎”二字来回答这一段的作用很不妥,表达模棱两可。“似乎”有“可能”“好像”之意,也就是郁达夫在写景中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可能”或“好像”要创造一种氛围。这样的表述,说明编者对此是揣测,力图表现思考问题的严谨。研究者非作者,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用这种语气,可以理解。但作为问题的回答,“是”还是“不是”应该是明确的,只要理由充分,能够支撑观点即可。我认为用这种似是而非、不置可否的语气来回答这一问题是不妥的。
其二,对议论段的作用内容理解不具体。文化气息也罢,文化内涵也罢,都在强调一个人或群体的文化修养、学识素养,着眼于内容的分析。在探究议论段的行文章法时,将“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开阔的思路”并列。很显然,前者侧重内容,后者侧重结构,二者并列于“行文章法”之下不妥。散文的章法指文章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开阔的思路”属于章法,而“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属于思想内容,不在章法之列。
其三,没有抓住《故都的秋》一文的特点。散文有不同的类型,诸如叙事散文,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示万物之间的永恒;写景抒情散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一段不是要简单地创造“文化氛围、文化气息”,而是要“披文入情,缘景探情”,把文中对故都秋的景物描写与文中体现的作者情感结合起来。这篇散文主旨不是仅仅停留在写景上,而是要进一步的借景抒情,实现情景交融。如果把这一段的作用仅仅理解为创造“文化氛围、文化气息”,那就降低了本文的思想高度,误读了本文的主旨。
正是由于《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段作用的误读,导致了《故都的秋》一文在教学设计上存在忽视这段作用的缺陷,使得《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重视对写景的赏析,忽视对文本 “情与理”的挖掘,使学生难以体会到文中所蕴含的情志,难以把握这一篇课文的思想高度。
二、《故都的秋》议论段作用的进一步探究
我研读了许多《故都的秋》的赏析文章,参看了这篇课文多个教学设计和教案,没有看到令人信服的解析。于是,我再次将阅读的目光锁定在文本的研读上。探究文段作用的思路应该是:首先回答,这段内容写了什么;其次看这段内容处在文章的什么位置,文首、文中、文末的位置不同,作用不同;再次,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探究;最后,从对情与理的解读上,把握文章的思想高度。
这一段的内容是作者由现实中对故都秋的情与理的抒写,继而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对秋的感受处处有,而中国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在故都之秋中寄寓作者的一种特殊情感。
结合《教师教学用书》,我想对文中第12段议论的作用做进一步的深入解读和探究。我认为这一段的作用主要是“披文入情、缘景探情”。
1.内容上,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在描绘古都秋色特点的基础上,作者又插进来这么一段文人学士对写秋诗文的议论,无疑是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文化气息,与“故都”的题旨暗相吻合。这一点与《教师教学用书》的看法基本一致,不过做了整合。文章题目“故都”暗含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明确而深沉。“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都是包含文化底蕴的景观。郁达夫注重从主观感受上来展示北平秋的特色,恐怕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议论,是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与中外名人诗文相沟通,连通了历史人文,把对秋景的感悟上升到整个人类文化的层面去认识,去理解,增添了本文的“厚重”感,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的珍爱情感。
2.情感上,给文章的感情基调做注解。
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此题见仁见智。文中在秋景中融入了作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所以,我以为,这篇散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悟,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知人论世。 郁达夫写作《故都的秋》那段时间,中国社会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郁达夫一家于1933年4月从上海迁居杭州,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躲避白色恐怖的威胁,想找一个宁静安谧的地方。然而,迁居杭州以后,他的心境并非因此而宁静,有时甚至充满矛盾和痛苦,心中郁积着巨大的苦闷。1933年8月18日,他曾在一首诗的后面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为此,他将寄情山水作为治疗内心烦恼和郁闷的良方。由此可知,“内心苦闷”并力图排解苦闷,忧伤、悲凉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写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一文的感情基调。议论段强调的就是赏秋是世界性的文学现象,有情趣的人对秋都有感触,悲秋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而郁达夫表达的悲凉的情感,与之不谋而合,这一段正好在情感上为文章的感情基调做了最好的注解。
3.结构上,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段议论处在文章后半部分的位置,在描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由形到神达到深化,此为承上。作者先从“清”“静”“悲凉”三个方面对“故都的秋”作了归纳,接着,作者分别选取了能体现这三个方面特点的景物如“蓝色、白色、粉红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衰弱的蝉声”和“透着浓浓凉意的秋雨”等作了描绘。作者之所以要着力描写故都这些带有“清静感”和“悲凉感”的景物,而不去描绘火一般的香山红叶和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其主要目的正是想借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寂寞与忧思。
本段议论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此为启下。本段末尾“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强调北方秋味,引出了下一段与南国之秋比较,在结构上领起下文。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第12段议论突出古今中外文人学士对秋有着深沉的感情,用意是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年)吐露了郁达夫对故都的感情:“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若没有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
4.在情理上,为了托情于自然景物。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散文也具有寓志于形象之中的特征。《故都的秋》不仅仅是故都秋天景色的简单描写,而是通过写景来言志,体现本文的主旨。12段之前的景物描写,“清”“静”“悲凉“这些语句只是总括了故都的秋的景物特征,不能概括全文中心和主旨,不能揭示本文的内蕴,本文的意蕴则是抒发他内心苦闷彷徨的心境,而这一心境则在第12段的议论段中得以抒发。
《故都的秋》的各种写景是为了铺垫,目的是为了抒情,此所谓“托情于自然景物”。在作者眼中的故都不仅仅是北平,而是一种象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故都,象征着整个国家。在郁达夫心目中的“秋”不仅仅是自然之秋,而是象征着当时社会衰颓,象征着当时整个国家之秋。故都与他所承载的文明在当时时代风云中摇摇欲坠,显得如此的衰颓,如同秋天的般的悲凉,作者所描写的故都之秋蕴藏着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和情怀。作者寄情于故都秋天的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思之情。文中描写的景物是客观的,但客观之景反映到作者的情感意念上来,便形成了一定的主观性感受。前面的景物描写是故都之秋的客观描写,这个议论段是作者主观感受的流露,在前面客观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议论段使郁达夫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寓景于情,借景抒情,既使作者内心的情感得以发挥,又使作者的人文精神得以体现。
总之,《故都的秋》的关键不在于景,而在于情,核心在于把握该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我认为这一段起到了“披文入情,缘景探情”的作用,使得整个文章的情、景、理完全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挥洒自如,提升了文章的内在意蕴。培养人文精神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感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景特色,更要引导学生体悟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情理。因此,在《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写景”的赏析上,而是要深化这一段落的教学,加深对文本“情与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高度。
参考文献:
普通图书[M]《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
普通图书[M]《作家谈高中语文课文三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本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