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的“臭”是“香”的意思吗?
(2018-09-28 23:20:24)分类: 必修书备教资料 |
近读《光明日报》,见有一转载文章(作者张元文,以下称张文)提出了一个颇新颖的观点:“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里的‘臭’应是作‘香’解”。此说乍看颇有些道理,然而实际上是很值得商榷的。
张文的主要依据是:“臭”的本意是指气味(包括香气),古诗中不乏“臭”可作“香味”解的例子,且有似乎与杜诗很接近的诗句:“未进君家门,先闻酒肉臭”(明代叶敬平诗)。此诗中的“酒肉臭”是指“酒与肉发出的香味飘溢于空气中。”
笔者认为,并不能由此认定杜诗中的“臭”就是“香臭”的“香”。张文所举例中的“臭”都指气味、香气,是名词,并无作为形容词的“香”的用法。“先闻酒肉臭”与“朱门酒肉臭”表面上酷似,实际上其结构很不相同:前者“臭”是“闻”的对象(术语叫宾语),显然是指“香气”。而杜诗中的“臭”是全句的重心所在(术语叫谓语),如果释为名词“香气”,那么,“朱门酒肉臭”的句意就成了“豪门权贵酒池肉林的香气(或气味)”,根本不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无法与下一句“路有冻死骨”连接起来。也就是说,“朱门酒肉臭”的“臭”字不可能是名词,应是形容词(或动词)。
那么,“臭”字在古代是否可作形容词,表示“香”(注意:不是“香味”或“香气”)的意思呢?一些影响较大的古汉语字典、词典,如《康熙字典》、《辞源》等,都注明“臭”有表“气味”、“香气”的用法,而无“很香”的“香”的用法。“臭”作形容词,表示“臭”的用法在古诗文中却时常出现。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汉代诗人仲长统诗)因此,释“臭”为“香”也不大符合“臭”字义项的实际情况,而理解为形容词“臭”的意思则比较符合。
从思想方面来说,把“朱门酒肉臭”的“臭”释为“香”的确是讲得通的。但是,把“臭”作为与“香”相对的意义(臭)理解更好些,因为说酒肉香气四溢,固然能表现出统治者的生活远非饥寒交迫的百姓所能比,但说美味食品多得腐烂发臭,却更能揭露出统治者的极度奢华与无耻。后者的表达效果显然强一些。因此,释“臭”为“香”必然会削弱杜诗的思想深度。
张文还附带提出了“两个简单的事实”来证明杜诗的“臭”即“香”:“其一,要说肉臭尚可勉强,但酒人们熟知是愈陈愈香,不会发臭的;其二,诗人写的是寒冬季节的事,北方的数九寒冬,肉是不会发臭的。”这两点似乎很有些道理,但实际上还不足以说明杜诗的“臭”不是“臭”而是“香”。笔者认为,杜甫笔下“酒肉臭”的“酒肉”并非专指酒和肉两样东西,而是泛指一切美食,可看作是一种借代用法,这种手法在语言中并不少见。如“酒肉朋友”的“酒肉”也并非只言“喝酒”和“吃肉”,而是借代一般的吃喝行为。至于第二个“事实”虽“简单”明白,但结论似乎不大可靠:地处我国腹地的陕西远比北国冰城暖和,富豪之家的美味佳肴多得吃不完,日子长了,也有可能变质发臭的。因此,将“酒肉臭”的“臭”理解为“发臭”,于逻辑也能讲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