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检测(一)
(2018-05-03 17:59:26)分类: 必修书备教资料 |
1.背诵默写三首诗,积累文言知识
2.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关于《秋兴》组诗
2《咏怀古迹》背景
3.《登高》背景
一.预习部分
(一)注音:
萧( )森
荆( )门
朔(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玉露凋伤枫树林
(3)
(5)群山万壑赴荆门
(7)一去紫台连朔漠
(8)画图省识春风面
(10)渚清沙白鸟飞回
(12)不尽长江滚滚来
(13)万里悲秋常作客
(14)百年多病独登台
(16)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解释古今异义词语中的古义。
(1)百年多病独登台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万里悲秋常作客
(4)画图省识春风面
(四)一词多义
1.识
画图省识春风面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2.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
秦人不暇自哀(
3.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
秋天漠漠向昏黑(
失向来之烟霞(
5.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6.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五)词类活用
.玉露凋伤枫树林
无边落木萧萧下:
(六)名句填空。
(1)(2009天津高考,14)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
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009安徽高考,10)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3)(2009福建高考,1)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4)杜甫《登高》中抒发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之情的两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赏析
(一)秋兴八首(其一)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
2:请描述诗句的字面意思
3:写出诗歌意象,并说明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
特点:
4: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
(1)“玉露凋伤枫树林”。
(2)“巫山巫峡气萧森”。
(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4)丛菊两开他日泪
(5)孤舟一系故园心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5: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咏怀古迹》(其三)
1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2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抄写诗句。
明确:
3.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述诗句意思:
景物特点:
哪一字用得好:
4.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
5.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
6.“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
7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
8.结合背景,说明作者深刻寓意。
【明确】
(三)《登高》
1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
明确:
2中国古代的诗歌大多是由景到情,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
明确:
3写了哪几种意象?每个意象的特点又是什么?
明确:
4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摹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5.这些景物描写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6.面对眼前这萧瑟的秋景,作者悲的是:
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你读到了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明确:
在此作者悲的是:
明确:
8.是什么造成了杜甫在登高时有这种感受的呢?
在此作者悲的是:
9.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此手法为触景生情,即景抒情,借景抒情。那么全诗抒发
了什么情,请同学总结一下?
明确:
三.同步练习
(一)文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朔(sù)漠
2.
A.凋伤 沟壑 排遣 飘泊
C.文藻 逶迤 悲怆 沉郁
3.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
C.万里悲秋常做客
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C.
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C.
6.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7,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丛菊两开他日泪(他日:往日)
C.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
B.独留青冢向黄昏
C.生长明妃尚有村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
C.分明怨恨曲中论
10.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1.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2.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此联下笔密重,用“凋伤”和“萧森”给诗的意境笼罩上了败落景象,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是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的展开,“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塞上风云”既写景也寓时事。
C.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故园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独善其身”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D.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秋声,关合全诗。
13.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故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
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
D.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的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了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
14.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D.
(二)文本精品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5题。
15.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