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年全国卷语文答案详解  (精耕细作)

(2016-06-07 23:26:02)
分类: 高考信息

2016年全国卷语文答案

1.答案:  解析:“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从原文来看,只能说《史记·殷本纪》“是基本可靠的”,不等于“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选项理解的范围有所扩大。

2.答案: 解析:选项说“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文中无依据。

3.答案: 解析:选项说“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与文中不符,只能说第二次殷墟发掘所关注的对象范围扩大了。

4.答案:B 解析,“盗悉窜他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宜分开。“移书诘盗”是写信指责境内的盗贼。

5.答案:

6.答案: 解析:依语境看,派的使者应是雄州赵滋,而不是“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

7.翻译

1)国君设宴不参加,这是对君命不虔诚。君主有病,而一定要请他亲自来,那么你坐着心安吗?

得分点:锡      判断句  语句通顺

2)苏轼曾经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拯救正义,世人讥笑他拿着国家俸禄且一直受着恩宠。

得分点:救正   持禄   固宠    被动句  语句通顺

8.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份)

答:该诗前四句描写了长江远大、曲折回环、波涛汹涌、江水泛滥的宏阔壮大的景象。这样写一是给全诗营造一个激烈壮阔、气势恢宏的意境;二是为下面写唐王朝的强盛、江南的安宁张本;三是便于抒发诗人对国家未来美好形式赞美的情感。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份)

答:一是表达对国家已无祸乱“巨寇”、将会出现太平景象、人民生活将会安稳、国家将变得更加富强这种形式的祝福和赞美的情感;二是通过写任公子无需垂钓,隐约流露出自己有才将无用武之地,有志将无处施展的失望和伤感之情。

10.名篇名句默写

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11.

1BD   解析:A.“分歧”一词用的不当。C. “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偏离了主题。E.“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分析不准确。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1)表面上意思是指六安爷锄地使用的工具,实际上可理解为那种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2)“锄”蕴含着对土地的留恋,对生长于土地里的庄稼的不舍。(3)六安爷“锄地”说是“过瘾”,用“锄”可更形象具体地表达出对那种古朴传统的生活方式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6分)

答:①内容上,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百亩园为村里奉献之多,贡献之大,也表达出西湾村人对百亩园的情感之深;②结构上,为下文西湾村人不愿或不舍得让煤炭公司收购百亩园土地作了铺垫;③人物形象上,为六安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一个深远的历史背景,使得六安爷的言行做法更合情合理,凸显主旨,也使得人物形象鲜明。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答:首先这句话是理解六安爷这个人物的关键。当村里人告诉他、劝他不要去锄地了,他否定了对方的说法,他说是“过瘾”,这可看出六安爷锄地的目的,在百亩园劳动已经是六安爷内心精神的一种需求,一种安慰内心的方式。这正是六安爷精神可贵的地方。六安爷已经把劳动变成了自觉,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满足自己精神渴求的方式,这也就是他可贵的地方。

其次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一个“过瘾”,就表达了人物境界的高大,对百亩园深厚的情谊,对劳动是人精神需求方式的肯定。通过“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一看似不可思议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六安爷对即将失去土地的不舍和眷恋

 

13.答案: 解析:“举重若轻”一般不作修饰语;“并行不悖”语境不对。

14. 答案: 解析:A.搭配不当      C.更换主语   D.滥用虚词,把“下”改为“而”。

15.答案: 

16.

1)遇不同的溶液会变成不同的颜色

2)一种花在一天中会变不同的颜色

3)由酸性变成了碱性

17.

“中华文化体验”这一活动分活动和讲座两部分。活动有在体育课上观摩太极拳,在手工课上学习中国结、剪纸的制作,观看年终表演和作品展示。讲座的内容是关于旗袍、围棋和国画方面的。

18.作文

参考立意:正确看待分数和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