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镜头

(2014-06-04 14:07:55)
标签:

教育

百草园的美景赏析,上出语文味儿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百草园,探寻这里的美景,感受鲁迅先生童年的诗情画意。

【投影展示】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师:这一段最后提到了趣味二字。你觉得哪些话读起来最有趣味

生:我觉得字最有趣,应该读得快些,才能让人感受到叫天子的轻捷

师:这个句子比较长,需要停顿的地方有好几处,怎能读得快?

生:轻捷的叫天子慢慢地读,从忽然开始预备加速,到才快起来。

师:有,才能衬得出

生: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也能读出懒洋洋的感觉,与轻捷的叫天子作个对比,更有趣味。

生:高大的皂荚树读起来应该把声调提高,仿佛刚才还在低头欣赏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忽然抬头,就邂逅了一片青翠的浓荫。

师:对比,读起来自然抑扬生趣。还有一个难题,想请教大家:如何读出光滑的感觉?

生:拖长音不就行了吗?光————

生:只第二个字拖长音怎样?光滑——

师:怎样让的感觉更立体?

生:出一条弧线,感觉更好的。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抑扬顿挫,还仔细琢磨了光滑一词的味道,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无限趣味吧。

【投影展示】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肥胖的黄蜂(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师:请你合上课本,根据你的理解,回忆一下括号里该填什么词。

生: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师:如果填上鸣叫,岂不是更加通俗易懂?

生:长吟,听起来似乎比鸣叫更悠长一些,也有点文言色彩。

生:肥胖的黄蜂在菜花上。

师:这个字,我们在以前的课中品读过。

生:字让人联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里那个害怕的小男孩,他在岩石上好久,一动也不敢动。

师:这两个有联系吗?

生:黄蜂也是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吧,不过它可不是因为害怕,可能是慵懒地趴在菜花上睡午觉吧。

生:云雀自然是向云霄,它飞得那样快,好像来不及看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师:填好了动词,再来看那些形容词。

生:菜畦碧绿,桑葚紫红,这么鲜艳的颜色自然惹人爱。

师:石井栏为什么用光滑来形容呢?这个词让你想起家里的什么物件?

生:光滑会让我联想起奶奶家的那把椅子,扶手上磨得发亮。看来,石井栏也是用了多年吧。

师:大家把词填好了,你能不能仿照这段话,也写个句子吧。

【投影展示】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

生:不必说高大的千佛山,雄伟的解放阁,巍峨的英雄山;也不必说秀丽的黑虎泉,活泼的趵突泉,热闹的芙蓉街。单是美丽的大明湖,就有无限的欢乐。

师:这个寒假看来你是在济南过的喽。对于济南,大家耳熟能详的景点有哪些?

生: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什么的,去年我都去玩过呢。至于芙蓉街,也许只有妈妈会感兴趣吧。

    师:那大家再来审视这个句式。不必说单是各自领起的内容有何不同?

生:不必说后面应该写大家很熟悉的、不必再细说的事物,而单是后面应该写不为人注意却要在下文重点的内容。这个句子中,芙蓉街应该和大明湖换换位置。我想芙蓉街和泥墙根一样,定会有无限趣味吧。

师:你说得好,给后面的同学提了个醒。同学们一定能写出更美的句子,当然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生:不必说高贵的棉花,成群结队的豆角,害羞的辣椒,穿着紫裙的茄子;也不必说蚯蚓在土里做运动,肥胖的虫儿伏在菜叶上,欢快的鱼儿涌出水面打招呼来了。单是墙角一带,就有我的最爱。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王在恩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实验中学

师:老师采访一下。你们童年都玩什么?

生:捉迷藏、打扑克、玩电子游戏。

生:过家家、打扮玩偶……

生:最喜欢和爸爸妈妈去放风筝,还有去游乐场玩。

师:童年是爱玩的时候,第二段里鲁迅就在百草园玩得不亦乐乎。陈丹青评价鲁迅说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其实,成年的鲁迅好玩,正是源于好玩的童年。读一读过渡段,体味文中好玩的语言。你觉得这里最好玩的语言是什么?

生:Ade

师:大家一起读。Ade——感觉如何?

生:感觉鲁迅真会玩语言,一个Ade,使整个段落读来都好玩。

师:童年鲁迅知道Ade吗?

生:应该不知道。

师:四十多岁的人写童年往事还这样俏皮!就像我们今天不说再见拜拜沙扬娜拉一样,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这样说话,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师:鲁迅就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他的童心在这一段有趣的语言中跳动着。现在,请再次潜心读书,看他在三味书屋怎样玩?

生: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好玩。

师:(出示图片)老师去过这个园子。一点都不好玩。你觉得童年鲁迅和小伙伴是怎样玩出来的?

生:他是创造性地玩!不好玩的地方也能玩出花样来。

师:你也会创造性阅读!好,大家齐读这段话。(生读)圈画一下动词,说说你的感受。

生:童年的鲁迅调皮、可爱。”“”“中见出一个会玩的孩子。

师:好!玩语言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好玩折腊梅花该是在冬季,起码是早春,寻蝉蜕该是夏天吧。你能读出什么呢?

生:说明鲁迅一年四季都能玩出花样来。

师:说到鲁迅的心坎里去了。我想他写这篇文章时,一定在微笑。这句话中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捉苍蝇喂蚂蚁我觉得恶心,不好玩。

师:讨论一下。你觉得恶心吗?为什么会玩这个?

生:在孩子看来,这并不恶心!这可能是既不能折花也没有蝉蜕可寻时又一种创造吧。

师:是啊,腊梅花”“蝉蜕”“苍蝇都成了玩具!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是鲁迅先生的名言,是他一贯坚持的主张。文中还有别的好玩的事吗?

生:(读)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师:这些小动作好像不是好学生的做派啊。你喜欢不喜欢?

生:喜欢。我们也会做。

师:你觉得这时的鲁迅先生好玩吗?

生:好玩!让我很羡慕。后来,鲁迅先生喜欢木刻大概起源于三味书屋里描画绣像吧。

师:名家都是玩出来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轻轻读),这分明让我们见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

生:一个专注的童年鲁迅。

师:玩都这么专注。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啊!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你能读出什么来吗?

生:经常画。

师:如果是今天的课堂上鲁迅会有这样的收获吗?这与谁有关?

生:今天早被老师收走了。这与先生有关。说明先生经常会陶醉地读书。

师:读读先生读书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生(做读书状):说明先生也很好玩。

师:是好(hǎo)玩,还是好(hào)玩?

生:好(hǎo)玩。

师:那鲁迅先生呢?

生(七嘴八舌):好(hǎo)玩,也好(hào)玩!

师:对啊。鲁迅从百草园玩到三味书屋,让我们非常羡慕。他从童年玩到青年,玩到成年。有这样一个故事:鲁迅来看唐弢时,一进门就轻轻地在地板上打旋子,一路转到桌子前,一屁股坐在桌子上。手里拿支烟,嬉笑言谈。保持一颗童心,好(hào)玩,才好(hǎo)玩!才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他是一个玩出了境界的人,他更是一个玩出了生命情趣的人!这节课,我们从百草园一路玩到三味书屋,在语言的玩味中走进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童年的一些影子!

时间都去哪儿了

  林婷      温州市第八中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孩子们在静静地看书。教室外的走廊上响起了一阵突如其来的手机彩铃: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孩子都哄笑起来,情不自禁跟着哼唱,灵感瞬间爆发。

    师:同学们,人到中年的鲁迅一定也会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读过文章后,说说看,少年鲁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学生的眼睛瞬时亮了起来。

    生:时间都到百草园去了,因为百草园是儿时的乐园。

师:那就结合课文,具体说说那些快乐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生:时间都用来调戏会喷雾的斑蝥了。(哄笑)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少年鲁迅对斑蝥放屁功能了如指掌,他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才会有此发现,每次恶作剧成功一定很得意。

  生:时间都用来找朋友了。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我觉得这个字,像是偶然邂逅一位老朋友。在少年鲁迅眼里,断砖下的蜈蚣,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蟋蟀们、覆盆子、木莲们都是他的亲密伙伴,他一定天天都找朋友。

  师:的确,若改为看见蜈蚣,似乎就没了老朋友不期而遇的惊喜。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

生: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的唱歌,有的配乐,时间都用来聆听田野音乐会了。

 师:好个田野音乐会,不禁让我联想到法布尔。少年鲁迅趴在泥墙根倾听虫鸣的时候,一定和法布尔一样陶醉。

 生:时间还都到人迹罕至的雪地去了。堆雪人、打雪战、捕鸟雀,各种游戏让无味的冬天趣味盎然。

 师:下了雪的冬天,少年鲁迅一定比任何时候都迷恋百草园。

生:时间都用来采摘美味的野果子了。紫红的桑葚一定很甜,还有那像小珊瑚珠攒成的覆盆子,色味居然都比桑葚要好得多,听着就让人流口水。

 师:老师小时候吃过桑葚,对它的味道实在没有特别的印象,但是总觉得吃桑葚的情景特别滑稽,谁有同感吗?

 生:小学校门口偶尔有卖桑葚的,咬一口嘴巴就全黑了。嘴唇、牙齿、舌头全都黑黑的。

  生:时间都在光滑的石井栏上了。

 师:为什么特别强调石井栏是光滑的?你能发挥想象,描述一下少年鲁迅与石井栏的游戏吗?

 一番沉思后,有人举手了。

生:我想鲁迅小的时候可能每天趴在石井栏上,蹭来蹭去。大一些了就攀着石井栏跳上、跳下。在百草园玩累了,也许会躺在石井栏上打盹。时间一久,自然把石井栏磨得光滑了。

师:不必说 ……也不必说……单是…………”,让人感到仅仅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百草园的乐趣自然更是数不胜数了,藏匿了许多快乐时光。告别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少年鲁迅的时间又到哪儿去了?

……

    生:时间都在枯燥无味的读书中浪费了。因为在三味书屋每天只读书,读什么根本不懂,连文章好坏也不明白,除了老师,没有人用心读书。

    师:三味书屋的学习时光如此无趣,作者为何还要去回忆呢?细读课文,是否还有一些快乐的时间躲起来了,你没有发现?

    生:时间都在后园的玩耍中溜走了。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子虽比不上百草园,可孩子们总是偷偷溜到那里,爬花坛、折腊梅、摘桂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游戏花样百出,也不乏乐趣。

    师:看来三味书屋的课余生活有时不输百草园啊。

    生:时间都在描摹绣像的画册里。鲁迅趁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偷偷地画画,居然制订成画册出售,一定花了不少时间。

    师:既好玩,又能卖钱,真是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生:时间都在老师温柔的呵斥中。从自由的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活泼幼稚的少年状况百出,问怪哉虫、逃学后园、课上作画……可是先生只有大叫,只有瞪眼,却不曾动用戒尺,不曾罚跪。外表严厉的先生其实和蔼。

师:是啊,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位和蔼的寿先生,学习之外的快乐才没有被无情地剥夺,那一段枯燥无味的学习时光才变得特别温暖,弥足珍贵。百草园有太多美好的时光值得中年鲁迅去追寻,三味书屋有太多温暖的回忆值得中年鲁迅去梳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可敬可爱的三味先生

     陈晓敏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学校 

师:三味书屋里,寿镜吾老先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你看来,这位老先生是一位怎么样的人?

生:高而瘦的老人,胡子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师:这是老先生的外表。

生:很受人尊敬的人,也对他很恭敬。

生: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生:我不赞成,我觉得他并不博学,因为当问他怪哉这个虫子的时候,他却没告诉我。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鲁迅也说了,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师:为什么不愿意说呢?

生:从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看出。

生:我觉得是因为先生是一位极方正的人,方正的注释意思是正派,而关于怪哉的故事有点歪理邪说的感觉,不符合他方正的风格,所以他拒绝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如果你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说不知道,你会怎么想?

生:我会想老师也有不知道的啊,会降低对老师的崇拜之情吧。

师:但是鲁迅却想先生是渊博的宿儒,肯定会知道,只是不愿意说。这样的对比你有何想法?

生:我觉得鲁迅是个很懂事、很体谅老师的孩子。

师:那么老师对于学生呢?

生:我觉得老师过于严厉。文中先生对学生只说了三句话:不知道!”“人都到那里去了!”“读书!这三句话每句话的结尾都是感叹号,语气听上去都是很严肃的。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先生是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人,虽然语气听上去凶巴巴的,但是却很和蔼。

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两个不常用可以看出先生其实并不体罚学生,普通”“总不过表示先生对待学生很温和,不严厉。

生:在我的印象中,以前的老师总喜欢拿着戒尺打人,这里的先生却不然。也许是先生曾经的老师也是经常体罚,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先生觉得应该改良教育方法,可见先生是从自身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谅学生的。

生:还有先生在说不知道的时候,说的是先生似乎是不高兴,也就是说先生并没有真的很生气,有可能只是故作怒色,让我意识到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

生:先生在书房大叫人都到那里去了!的时候,先生肯定知道他们在花园里玩,但是却没有去直接找到并责骂他们,而只是在书房里”“大叫起来。我觉得是因为先生不想揭穿他们,想给他们玩耍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有自己的乐趣。这也是先生对学生的体谅。

师:你们想的非常全面,我们可以看出在三味书屋里面,学生体谅老师,老师也体谅学生,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啊!除此之外,先生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先生是一位很热爱读书,而且读书很专注的人。当我们读书的时候,读到后面时候,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可见他读书非常地专注,连我们的声音都听不见了。

生:我觉得先生读书的时候特别可爱,比如文中写道,读到这里的时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你看,先生读书很专注很投入的。

师:这位同学说这样的先生很可爱,我们模仿一下这样的动作去读一读这段文字,一起感受一下。(学生模仿感受)

生:文中提到他的须发都花白了,可见他年纪很大了,还如此痴迷读书,可见他读书并非为了考取功名,只是热爱读书,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老先生真可敬。

生:我查过三味书屋三味指的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老先生立志不当官,看淡功名利禄,保持着质朴的本色。

师:在我们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位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与和蔼,以及对学生的体谅,这真是一位可敬又可爱的先生!

童趣掩不住隐隐的悲愤

安徽淮南市龙泉中学   吴如厂

课近尾声,读到结尾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一句时,有同学认为这好像与百草园或三味书屋的生活关系不大,有多余的感觉。课堂又掀起了波澜。

:我同意删去。本文主要写鲁迅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童年鲁迅的天真、幼稚和快乐,这两句话与本文的中心没有关系,应该删去。

:我也同意删去。删去了对课文内容也没有影响。

:我认为不能删。鲁迅这样写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想表达……我还没想好。

:不能删吧。课文最后写鲁迅为要钱用,把自己画的画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然后又补充说他们快要升到绅士了。我感到鲁迅内心好像有点酸酸的,有点愤愤不平。

生:那为什么要表达这种酸酸的愤愤不平啊?不和谐呀。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有价值。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先需要分清课文里的两个。回忆性散文里自然地有两个,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现在的

本文主要写过去的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快乐的童年生活,这最后两句话写的是现在的 。要想知道现在的的心理,就要了解现在的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来看看鲁迅写作《朝花夕拾》时的生活状态如何?

请看PPT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了,便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做了教务长兼文科教授                     ——《鲁迅自传》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朝花夕拾·小引》

师:鲁迅在北京因为写文章抨击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和残暴,落到被撤职要逮捕的地步,只好跑到厦门,后又跑到广州,生活颠沛流离。《朝花夕拾》就写于这一时期。请同学们联系这些背景,说说这两句话能不能删去。

生:不能删。这两句话流露出了鲁迅家庭败落的悲哀,先前是做官的有钱人家,沦落到卖画了。删去,就读不出悲哀了。

:不能删。我从中读出了愤愤不平。那个买画的同窗已经当了店主,快要升到绅士了,有钱又有地位。而鲁迅却被撤了职又要逮捕,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鲁迅心里对这样的社会愤愤不平。这两句话内涵丰富,不能删。

:是的。回忆性散文不仅要写过去的的心理,更主要的是表达现在的的思想感情,如果删去这两句,我们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就是不全面的。其实课文里还有两处写到了现在的,请找出来读读,体会鲁迅的心理?

学生找读,举手发言。

生:第一段,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对。还有一处呢?

:是不是这几句?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师:对!读读这两处的句子,联系鲁迅此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体会他的心理。

学生思索,讨论,小手举起。

生:第一段写了鲁迅内心的悲哀和凄凉。他小时候卖画,现在连祖屋和百草园都卖掉了,内心当然既悲哀又凄凉。

:鲁迅想起童年的百草园和老屋,现在卖了;自己画的画卖给同窗,现在可能没有了吧。应该就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啊!

:好一个物是人非事事休!鲁迅人到中年,看到政府反动,痛感国家衰败,自己报国无门,又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想起童年的乐园早已易主,心里应该有几许留恋与酸涩,还有几许悲哀与凄凉。那么关于美女蛇叫名字的几句话,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能和老师说的背景有关联吧。

:美女蛇叫人名字要害人,反动政府也要逮捕鲁迅,大概是鲁迅对反动政府的嘲讽。

这时,下课铃响了。我说: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这篇课文不只写了童年鲁迅的天真、幼稚和快乐,还蕴含着成年鲁迅丰富的情感:有留恋,有酸涩,有悲哀,有凄凉,有愤慨,有嘲讽,还有不屈的斗志!这就是鲁迅的丰富和深刻。请同学们课后再去阅读探究,你一定还会有新的更有价值的发现!

百草园里滋味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镜头点评

肖培东

百草乐园、三味书屋,构成了儿时鲁迅内心世界里一个十分清明、充满温馨的蓝晶的世界。书屋有三味,百草藏欢乐,浓浓的童趣味铺满字里行间。那么,百草园里滋味长,语文课堂味何处?读读本期镜头,我们当能感受一二。

语文味。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说:“语文味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种总体感受,但它首先关注语言,直面语言。”曹静老师很坚决地把“语文味”一词嵌入了镜头的题目里,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提醒我们语文课最不能丢失的语言气息。镜头朴素自然,聚焦的是大家最不能省略的描写百草园景物的这段文字,无甚稀奇。课堂活动也极为简单,读读,品品,写写,就这样带着孩子们在文本的语言世界里诵读静思、穿行会意,让整个镜头都浸润在这芬芳浓郁的语文味中。先是琅琅书声,指导学生读出关于百草园景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中所特有的音韵意味;再是细细品味,通过对比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最后从品味语言到运用语言,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这样始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引导学生去理解,化抽象为具象,并适时归纳这些语言的特点与作用,让“语文味”尽显其中。从诵读到仿写,曹老师对学生的语言指导都是十分有效的,句式仿写中的欲擒故纵运用得尤为合理,这样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品文之乐趣。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童年生活的精彩和美妙,这正如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的“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

生活味。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语文学习应与生活相融,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王在恩老师努力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元素,紧扣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字,把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与鲁迅散文做了有效的衔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去主动地、深入地对文本进行探究。“鲁迅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一个“好玩”拉近了学生与鲁迅作品的距离,消除了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畏惧感。仿佛时光倒流,学生顺着他们的童年回忆走进了沧桑静谧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细细把玩文本语言,用“好玩之心”读“好玩之人”品“好玩之文”,镜头留给孩子们的就不只是百草园的芳香与三味书屋的古朴,更有语文学习的真谛。同样,兼容并收的语文不应拒绝时尚的东西。寻找时尚话题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既合乎青少年喜欢新事物的心理,又能体现语文的社会化、生活化。读着林婷老师的镜头,我们禁不住也会哼起今年春晚的走红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刘国正先生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该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意外的手机铃声穿透这多孔的海绵,很应景地散发出时代的气息,使得林老师的课堂成为开放的、人性化的课堂。“少年鲁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手机铃声快速与文本融合,顺势化成文本教学极佳的切入点。教师的机智让学生就着流行歌曲走入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场景中,与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振,令人叫绝。

碰撞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人与文本两个方面共同参与的动态建构过程。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生发出充满趣味的有争论空间和探讨价值的话题,让学生围绕对话主题充分进行自主的思考、体验,产生一次次语言、思想的碰撞,语文的味道就会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逐渐弥漫开去。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如何评价这位先生呢?陈晓敏老师的镜头里,多的是学生“我不赞成”“我觉得”这样有个性有主观色彩的语言表述,多的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赏析,这就有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鲁迅曾经说过,他自己的作品是需要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读懂的。即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回忆童年的作品,对童年生活、故乡风物的叙述也多会寄寓更大更深的意义。吴如厂老师的镜头里展现的就是师生与文本的碰撞。托尔斯泰说:“写了你的家乡,便是写了全世界。”那么,写了你的童年,就是写了你的现在你整个的人生。一个人,只有在无所依恃的情况下才会远远眺望童年。吴老师引领着他的学生深深地凝望鲁迅的童少时光,在不多的几处文字中很有层次地体会出成年鲁迅的悲凉与愤懑,使言语内容与形式达到了最佳的契合,文本内容的解读也就因此向更深处推进。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岁月荒芜不了百草园留给孩童无尽的乐趣,荒草瘦藤一样印烙着童真、清澈和灵动。所以,眺望世界的眼睛如果你也能如此纯真,观察课堂的目光如果你也能这般细致,再浸润你的真爱你的用心,语文课堂一定会是又一个芬芳馥郁滋味长长的百草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