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芹何以特别称道“王谢二族”及谢道韫?
(2018-12-07 08:07:31)
标签:
红楼梦王谢二族历史文化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曹雪芹何以特别称道“王谢二族”及谢道韫?
(2018-12-7)
松樵凭什么立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特别称道“王谢二族”及谢道韫?是小说中浓墨重彩大幅度铺张描写吗?非也。一部“怀金悼玉”的鸿篇钜制,里中充满了亡国之叹,特别称道“王谢二族”及谢道韫便是这种历史叹息的典型形态。——第二回贾雨村发“宏论”论及秉正邪二气而生者,所列举的二十七例中,二十六例为个体,独“王谢二族”为群体,“堪叹咏絮才”用典之谢道韫,本为谢族女子,然曹氏偏偏将红楼一号女主人公林黛玉以谢道韫喻之,这不是特别称道谢族又是什么?
《红楼梦》“怀金悼玉”知为谁?
一个出身于礼教森严、诗书簪缨世族的,十六、七岁的少年公子,于聚饮之间,行酒令之际,深情地唱出了一曲悲凉、缠绵、饱经沧桑的《红豆曲》,极不寻常——正如他的前身和来处一样不寻常。
赤霞宫之神瑛待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色印盒及传国玉玺。玉玺上通常镌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神瑛侍者投胎出世时,口衔通灵宝玉亦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它们后边的四个字,意思完全相同。因衔玉而生所得的名字“宝玉”,更有玉中至宝的“玉玺”之意,如果“玉”是因明太祖朱元璋之“璋”演变而来,岂不就是“明朝之传国玉玺?
十四岁梦游太虚幻境,与大自己许多的侄媳秦可卿共入鸳鸯帐。而那个做为传国玉玺的继承人、皇太孙朱由校,在这个年龄上,与带自己长大的乳母客印月亦有“艳史”流传。他感觉秦可卿兼俱黛玉和宝钗之美,而稍前警幻仙姑为他演出的十二支曲的引子,尾句是“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其“金玉”二字所指恰是宝钗和黛玉。掩去“钗黛”,余下是“宝玉”,彷佛宝玉一分为二,又好似三人合而为一。
“玉”有“朱明江山”之意,“黛”是青黑之色,不再鲜明莹洁,“林”谐音”怜和恨”:怀悼失去光彩的朱明江山,才使林黛玉总是悲悲切切。
“钗”来自于“金陵十二钗”,金陵为明朝始建之都,“宝”为玉玺皇权的象征。薛谐音雪:金陵和皇权被埋于雪中,怎不使继承人痛伤?
朱明亡国之叹在《红楼梦》中俯拾即是,前边说了,特别称道“王谢二族”及谢道韫便是这种历史叹息的典型形态。
何耶?
我们将历史拉回到两晋时期。西晋的历史很短暂,从266年初建国,到280年统一,接着有一段太康(281-289)盛世,算是上升时期。但是,就是在这个时期,表面的光鲜之下,酝酿了天下大乱的种子。唐太宗给《晋书·武帝纪》写的评论说司马炎,统一之后,有“骄泰之心”,“居治而忘危”。
司马炎最大的败笔出在立太子问题上。290年,司马炎去世后,智障儿惠帝司马衷即位,外戚与宗室的恶斗,就把西晋给玩完了。“八王之乱”后,公元307年,惠帝司马衷中毒而死,皇太弟司马炽即位,是为晋怀帝,距离西晋的灭亡已经不远了。
朱明王朝的历史,与两晋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靖难之役”源于接班人问题。“靖难之役”之前的明朝,都城在金陵即应天府即南京,之后的明朝,都城在即顺天府即北京。
八王之乱,彻底消耗了西晋的国家实力。其间,公元304年,在蜀中的成氏和在山西的匈奴八部首领刘渊,率先起来造反,揭开了“五胡十六国”天下大乱的序幕。十几年后,西晋怀帝和愍帝相继被俘,标志着西晋的灭亡。317年,镇守江东的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拥戴下,建立了新朝廷,史称东晋。
崇祯帝死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历经四帝一监国,包括弘光帝朱由崧在金陵建立的政权,史称南明。
“王谢二族”
谢安是东晋政坛上继王、庾、桓氏之后,代表谢氏家族出掌朝政的关键人物。抵御前秦南下入侵,谢安手上的王牌劲旅就是北府兵。所谓北府,是相对于西府而言。东晋时代称位于荆襄上游的军府为西府,处于首都扬州北部的江北地区的军府为北府。往年扬州是政治中心,荆州是军事中心。至谢安执政,注意发展扬州的军事力量,扩充北府兵。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七月,谢安以宰相“都督扬、豫、徐、兗、青五州诸军事”,不久他就任命侄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召募劲勇,组建军队,于是,安置在徐州(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兖州(治广陵,江苏扬州)北方来的流民帅及其所领军队,纷纷应募入伍。这支军队虽然是新组建的,可是其将士却是久经战场。史称,“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晋书·刘牢之传》)北府兵的组建,带有流民帅将所属武装成建制地编入军队的特点。
《资治通鉴》卷105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是这样记载苻坚的局势行动的,八月甲子(初八),“坚发长安,戎卒六十馀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东晋方面派征虏大将军谢石、前锋都督谢玄等统领八万军队迎敌。双方的战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寿阳失守。寿阳(今安徽寿春)是淮南地区最重要的堡垒。十月,苻融率领前锋到了寿阳,很快攻下,寿阳守将徐元喜被俘。东晋方面先前派来增援寿阳的水兵统帅胡彬,退守硖石。前秦卫将军梁成率军五万直逼洛涧(由南向北流入淮河的一条支流),沿淮河布防,以阻止谢石、谢玄大军。
第二阶段,洛涧之战。胡彬被困硖石(寿阳与凤台之间),进退不能,暗中送信给谢石等,告知秦军声势很大,我军粮尽,恐怕不能相见。这封信却落入了秦兵手中。于是,苻融立即驰报苻坚:“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符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日夜兼程,星夜赶到寿阳。并派东晋朱序前往传说谢石、谢玄等投降。朱序反而劝东晋军队趁秦兵未全部聚集之机主动进击。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进军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严阵以待。牢之率军直扑过去,渡过洛涧河水,进击梁成,大破之,斩梁成及秦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又俘虏了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军资器械。于是谢石等帅诸军水陆继进,逼近淝水。
第三阶段,草木皆兵。符坚与阳平公符融登上寿阳城楼,望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发现晋军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孱弱,怃然始有惧色。东晋方面提出,如果秦兵稍作后退,以便我军过河,进行决战。秦军有人反对后退,苻坚说可以将计就计,待东晋军渡河一半,我们乘机回击,一定大胜。可是,秦兵退却过程中,心无斗志,一退就不可止,朱序又在阵后高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兵争相后逃,任你怎么也无法制止。苻融骑在马上,扬鞭阻止,一不留神,马被绊倒,被晋兵杀死。失去了前线的统帅,秦军溃退,不可收拾。谢石等追击到了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资治通鉴》卷105)
可见,淝水之战真正接触的那一仗,是北府军将刘牢之指挥的洛涧之战!随后的淝水溃败,更多的是秦兵惊吓而遁。
淝水之战后东晋仅存在了30多年。淝水之战后,东晋的政权基础发生了动摇!谢安很快被罢去执政权,不久去世,比苻坚被杀还早死4天。随后,历史进入了刘裕这些武将军人轮番篡夺的南朝时代!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王族”拥戴建立东晋,“谢族”打赢淝水之战之史实,叹息南明四帝一监,仅仅支撑了15年!是南明无名士良将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是南明无“王谢二族”这样的名士良将!
南明不仅无“王谢二族”这样的名士良将,而且无谢道韫这样的旳“女儿”!
一般人会记得谢道韫,当然是因为她的文才。《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有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里的“咏絮才”,自是指红楼人物,但典故用的正是谢道韫故事。
这段故事既称经典,不妨照搬一下,事出《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王凝之妻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尝内集,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众承许之。”
这事发生在大权臣兼大名士谢安的家族中,在没有网络也没有选秀的古代中国,自必迅速成为美谈、佳话。但也仅此而已。严格来说,这见句不见篇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还够不上“咏”。薛宝钗那“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才是“咏”。况且,就当时实景来说,北方的雪(谢道韫老家是今日河南太康)“骤下”时,多如霰粒,细密直陈,啪啪啪啪,只怕与“撒盐”更接近。只不过,晋时像谢安这种大名士,个个都是主观先行者,名士风流,哪里会喜欢劈头盖脸的“撒盐”,谢朗兄弟崇尚写实,被谢道韫的印象派轻松击溃。至于是否涉及作假或脱离实际,矫情镇物而至于“不觉屐齿之折”的谢安是没兴趣顾及的。
不管怎么说,谢道韫凭着这么一句“新概念作文”佳句,文名直下两千年,而居然几乎没有其他诗作留下来——除了一首《泰山吟》,确实雄浑大度,“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但是比较两晋文人作品,大抵是这个路数,谢道韫这首,便不特出。也有说她有诗集若干,最后乱世中遗失了云云,考究下来,也乏佐证。总之,相对《红楼梦》中将其作为才女“图腾”的待遇,谢道韫只怕“文名不如见面”,颇有“名不副实”之嫌。所谓历史风评的“错配”,此是其一。
但谢道韫又委实是“文名不如见面”的一个女人。她年轻新嫁时,家中小叔子王献之常与人“清谈”,不能占上风,谢道韫不耐烦,亲自上阵,在帷幕后与来客侃侃而谈,每每令客人折倒。晚年寡居会稽,六年帷幕不开,即不见客。当时新到任的会稽太守刘柳素,闻听谢道韫大名,专程前来拜访——说起来也是滑稽,人家女眷是否雅致清秀,干卿何事,都这么搞,谁家还养得起才女名女呀。不过说起来,也是当时风气使然,无论草民权贵,都个性凸显,便尤其不愿错过有涯人生中难得遇见的可人。当然,说谢道韫如此不守妇道,就未免太小人之心了,据考证,此时谢道韫已年近六十,大不必对多半是后辈的刘柳素太过避嫌,这也不符合名士家族的风范。二人一番长谈,事后刘柳素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东晋时的名士有个坏名声,好清谈而拙于实务。不过,这可不代表那时的官家子弟尽是纸上谈兵的酒囊饭袋。谢安,以及谢道韫,都是既能说又能干的佼佼者。只可惜,谢道韫面临的是另一种“错配”。
无论多么通透务虚,男婚女嫁的俗事终需面对。谢道韫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的选择不多。晋时,王谢两大世家——即后人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地位相当,出于政治等考量,多年通婚。
谢道韫未来的公公,乃是鼎鼎大名的书圣王羲之。王羲之不仅会写字,名士圈里也是权威人士,本身也官至省部级干部。他几个儿子中,最出名的是王献之,他的字写得最牛。从后来谢道韫为王献之两肋插刀助战来看,谢道韫对这个小叔子还不错。
谢安为谢道韫物色的理想对象,是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王凝之是个实在小伙子,才华不差,草书、隶书写的都有两把刷子。不过,王凝之最大的问题是迷信五斗米道,也就是当时的邪教,平时踏星步斗,拜神起乩。婚后不久,谢道韫回到娘家,闷闷不乐。谢安感到奇怪,就问道:“王郎,逸少(王羲之)子,不恶,汝何恨也?”谢道韫回答:“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中,乃有王郎!”意思是,咱谢家一族中,叔父辈有谢安、谢据,兄弟中有谢韶、谢朗、谢玄、谢渊,个个都很出色,没想到天地间,还有王郎这样的人!言下之意是,这个丈夫让她失望透顶。
谢道韫其时不过十五岁,但看人已经极准——这正是大名士的眼力,没有被一笔好字忽悠到。她对王凝之的评价,很久以后将会被证明是准确的。
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一直作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一年,海盗起家、同为五斗米教众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王凝之居然不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贼兵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遇害。谢道韫横刀在手,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队突围。贼兵势大,一众尽皆成了俘虏。
接下来的场面值得大书特书,这是比咏雪文才更震撼千百倍的镜头,可是常常被后人忽略。其时,谢道韫被送到孙恩的面前,孙恩以为她抱的是王氏子孙,即命杀之。谢道韫厉声道:“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孙恩被震慑或是心折,竟然改容相待,不但不杀,反而护送她安返故居——此时此景,纵使是大英雄如桓温曹操,也不过能如此了。风流时代,盗亦有道,更是一叹。
这一人生的高潮场景,明确地指明了谢道韫遭遇的人生错配:她比那个书呆子的丈夫更有政治上的能力和情怀,但她既不能选择夫君,亦无法选择人生角色。她最终的历史声名,不是来自那生死关头的不让须眉,却只能是稚嫩卖萌的“咏雪”作文。她是那个风流而充满张力的大时代中不可多得的一个角色,就算把后世所谓红楼十二钗加在一起,也未必比得上她一人,但她留下的,却只能是大段的空白与静默。真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