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菱判词配画之“一株桂花”何解?

(2018-11-15 07:25:19)
标签:

香菱判词

历史

文化

分类: 红楼十五钗

        香菱判词配画之“一株桂花”何解?

                       2018-11-15

  《红楼梦》作者对哪种花卉情有独钟?松樵认为,曹氏情有独钟的是桂花。这是何故呢?因为桂花事关《红楼梦》结局。对此,有人嗤之以鼻,并以香菱判词配画之“一株桂花”为例,直言“一株桂花”夏金桂害死了香菱,充其量香菱事关结局,何谈事关《红楼梦》结局?很显然,“有人”这是将“一株桂花”理解为影射夏金桂了。

  香菱判词配画中画的是“一株桂花”,而不是“一枝桂花”。“一株桂花”就是“一棵桂花”,与第三十八回凤姐所说的“两颗桂花”义同,系正开着花的桂花树。“一枝桂花”则是从桂花树上折下的枝子,与第三十八回“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第七十五回“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义同。

  宋代柳永《望海潮?6?1东南形胜》词云:“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词人吟咏钱塘(杭州)风景优美,将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相连属,也算是用心良苦了。《红楼梦》第五回曹氏在“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册页上,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池沼”中水漾涟漪,夏季里必然满池荷花,秋冬之季虽然“留得残荷听雨声”,但早已莲子累累,莲藕肥硕。可惜曹氏写的不是我们的假设,而是正值荷花盛开,莲将结子之际,忽然“水涸泥干”,如此一来,自然就“莲枯藕败”了。然而我们过细想来,曹氏在画中依然是将桂花与荷花(莲花)相连属的,与柳永的词句是相通的。

  说以上这么些干吗?松樵是说,将香菱判词配画之“一株桂花” 理解为影射夏金桂,无疑是大错而特错了。首先,夏金桂如此一位顽劣女子,曹氏怎么会用桂花这样的传统名花来影射或隐寓呢?其二,“三秋桂子”,夏天何来桂花?其三,配画池沼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之时,“一株桂花”正盛开着呢,这与小说情节严重不相符合。

  我们说香菱判词配画之“一株桂花”不是影射或隐寓夏金桂,但并不认为香菱之死与夏金桂无关。香菱判词云:“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生孤木”乃拆字法,寓一个“桂”字,这两句判词意为自从薛家迎娶了河东狮夏金桂以后,香菱屡遭薛蟠、夏金桂打骂、侮辱、诋毁,最后导致香菱“香魂返故乡”。 判词中“致使”二字表明,香菱之死有一个较长的曲折过程,并非如某港台论者所言,香菱的死亡“应该病后不久,属于病逝”。

  那么,香菱判词配画之“一株桂花”到底影射或隐寓何人或何事呢?

  近日读到许多专论香菱的大作,极言“苦命女香菱一生七大悲,一件躲不过”,“红楼梦魇——平生遭遇实堪伤”。很是遗憾,论者们都回避了香菱与贾家,特别是与贾宝的关系。如此一来,就沒有可能论明香菱了。如何才能论明香菱?松樵认为,香菱入册和中秋佳谶,乃曹氏之于香菱的点睛之笔。

  香菱是被录入“金陵十二钗”副册的。录入金陵十二钗有标准吗?当然有。这就是,她们必须是贾家与贾宝玉有血缘关系或对贾宝玉人生起过重要作用或兼而有之的年轻女性。第五回警幻曾对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四位仙子说过:宁荣二公之灵“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警幻明确告诉我们,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三册中的薄命女子,收录的全是贾家女子:正册收录的是贾家上等女子;副册收录的是贾家中等女子;又副册收录的则是贾家下等女子。也就是说,正册之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贾巧姐、王熙凤、李纨、秦可卿;副册之香菱;又副册之晴雯、袭人,她们无一不是贾家的年轻女性。

  香菱是贾家的女子吗?是。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后,香菱做了薛宝钗的丫环。文本说:“自此以后,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据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冬夜即事》“梨花满地不闻莺”,薛宝钗出嫁时的陪嫁丫环,应该是香菱而不是莺儿。

  香菱这位贾家女子,虽然与贾宝玉沒有血缘关系,但对贾宝玉人生起过重要作用。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甄士隐做了个白日梦。文本说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望族甄士隐,什么都不缺,“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就缺一个男孩。紧接着就做梦了。所以,不用看下文,他必然是梦想得到一个儿子,至少是诉求之一。或曰,甄士隐不是有一个三岁的女儿英莲吗?说到点子上了。尽管当时生女不算有后,但甄士隐“禀性恬淡”,乃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夫妻二人视英莲为掌上明珠,梦想得到一个既可托女儿终身,又能使夫妻二人老有所养的女婿——不得已而求其次。

  甄士隐梦中和尚说“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好生奇怪,既有“一面之缘”,又不让“细看”,这是在暗示什么?文本说“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酷似绛珠仙子的香菱(英莲)自然也是“风流冤家”,与神瑛侍者宝玉有缘,原来贾宝玉乃甄士隐之婿!

  《红楼梦》前八十回末,曹氏两次浓墨重写贾宝玉与香菱的关系。一次是第六十二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一次是第七十九回紫菱洲宝香会。

  何以道中秋佳谶也曹氏之于香菱的点睛之笔呢?中秋佳谶者,第七十五回“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也。谁的“新词得佳谶”?当然是贾宝玉了。什么佳谶?贾宝玉出家时留下遗腹子,名叫贾桂,贾桂使贾府中兴。贾桂的生母是谁?正是香菱。香菱判词配画之“一株桂花”, 影射或隐寓的正是贾宝玉与香菱之子贾桂。这“一株桂花”盛开,影射或隐寓的正是贾府中兴。

  问题来了,香菱不是得了“干血之症”吗?怎么能胎孕?第八十回文本说:香菱“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我们读《红楼梦》千万不可犯糊涂,香菱得了“干血之症”,难道不可以治癒吗?君不见曹氏刚写完“自此以后,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虽然如此,终不免对月伤悲,挑灯自叹。”紧接着就写贾宝玉天齐庙还愿?文本写贾宝玉遵奶奶贾母之命到郊外天齐庙还愿,午休期间,“便请了当家的老王道士来陪他说话儿。”宝玉道:“可是呢,天天只听见你的膏药好,到底治什么病?”王一贴道:“哥儿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内则调元补气,开胃口,养荣卫,宁神安志,去寒去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出死肌,生新肉,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的便知。”宝玉道:“我不信一张膏药就治这些病。我且问你,倒有一种病可也贴的好么?”王一贴道:“百病千灾,无不立效。若不见效,哥儿只管揪着胡子打我这老脸,拆我这庙何如?只说出病源来。”

  贾宝玉同王道士的上述对话是严肃认真的,不是开玩笑。王道士言“百病千灾,无不立效”,这话似乎说得有点绝对,其实不然,因为他的话是有前提的,就是“只说出病源来”。《红楼梦》中数百男女,从贾母到粗丫环,谁人不患病?患了病又有几个说得出病源来?唯有一个病患的病源,既清晰,又有人愿意为她说出。这个病患是香菱。谁愿意为她说出?就是“行为偏僻性乖张”的贾宝玉。

  王道士不是说他“共药一百二十味”制成的膏药“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出死肌,生新肉,去风散毒”吗?这不正对了香菱的“干血之症”? 加之王道士还有“贵贱殊方”之说,用他的膏药治香菱的“干血之症”,定然“其效如神”! 有论者根据王道士“连膏药也是假的”之说,屈加给王道士一顶“江湖骗子”大帽子,实为论者辈太不懂《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真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