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暮春时节放风筝又曰放晦气有何深意?
(2018-7-30)
《红楼梦》第七十回“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写,时值暮春之际,史湘云看到窗外柳絮飞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的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们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
诗社众人填词正酣,文本突然插入关于林黛玉放风筝的生动描写: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断了绳,拿下他来。”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我不管,我且拿起来。”探春道:“紫鹃也学小气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紫鹃听了,赶着命小丫头们将这风筝送出与园门上值日的婆子去了,倘有人来找,好与他们去的。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拨籰子的。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笑道:“果然。”因回头向翠墨笑道:“你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翠墨笑嘻嘻的果然也取去了。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子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去。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宝玉一面使人拿去打顶线,一面又取一个来放。大家都仰面而看,天上这几个风筝都起在半空中去了。
一时丫鬟们又拿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送饭的来,顽了一回。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刺刺响,登时籰子线尽。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
以上记述描写,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大观园中,林黛玉等人放风筝,不仅仅是为
了娱乐,而且还保留了“放晦气”这一古老的江南风俗。
江南吴越地区有句俗语:“正月灯,二月鹞子,三月里放只懒板鹞”,也谓“正月灯,二月鹞,三月入个断线鹞”。意思就是新春二、三月是放鹞子的好时机。即又是叫“放风筝”。江南吴越地区均有二、三月放风筝的习俗,“鹞子与风筝”是江南的名称,在北方则称之为“纸鸢”。
放风筝一开始和原始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原始社会长期处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没有能力抵抗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由此产生了崇拜神灵,祈求天赐好运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表现在各个方面,也表现在放风筝上。江南吴越地区放风筝时,在风筝上写上放风筝人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
再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等人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让它飞走,“一年放它几个”,把一身的晦气放飞掉。
江南吴越民俗中,放风筝时如果突然牵线断了,风筝落到人家屋顶上,那是忌讳和不吉利的,意为这是“晦气”放到该家了。这时候,放风筝的人必须上门赔礼道歉,还要买猪头、大块猪肉给这家人“斋礼”,讨个吉利。这种风俗在民间又称之为“放断线鹞”。
有红学家认为《红楼梦》作者是北京人,写的是北方习俗。俗话讲“十里不同俗”。 北京与江南距离数千里,同一个放风筝习俗细节,又怎会融入一个江南风俗习惯呢?
这“晦气”二字,也来源于江南词语。北京记载风俗的著作,如《帝京景物略》《燕京岁时记》等书籍里,都只记载放风筝,而未记载“放晦气”,同时也未记载剪断风筝线放断线鹞等风俗习惯。而“剪断风筝线放断线鹞”这恰恰是江南风俗,作者把这一风俗写进了《红楼梦》故事情节之中。
在江南《清嘉录》古籍中,有“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谓之放断线鹞”的记载。褚人获《坚瓠集》,吴长元《笔谈》,《常昭合表》等书中,均有“放断线鹞”的说法。吴谷人《新年杂咏小序》云:“杭俗记载,春初竞放灯鹞,清明后乃止。”民谚有“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线鹞”。《红楼梦》写“放风筝”与历史记载的江南风俗如此巧合,这涉及到《红楼梦》作者的生活体验问题,是值得我们探讨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李纨之口把放风筝跟林黛玉与生俱来的病联系起来,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的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这又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红楼梦》的原创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需要重新研究。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胡适考证的《红楼梦》作者提出质疑,尽管这个“曹雪芹”有一些清人的资料记载,但是却与《红楼梦》的创作思想、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应有的生活经历、生活习惯、知识结构、文学才华等严重不符,这个“曹雪芹”应该是假冒的,理所当然受到质疑乃至否定。(据张玉观《暮春时节林黛玉放风筝别有深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