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敬死活不肯见自己亲生儿子贾珍影射什么?

(2018-05-31 07:21:51)
标签:

贾敬

嘉靖帝

贾珍

文化

分类: 红楼十五钗

贾敬死活不肯见自己亲生儿子贾珍影射什么?

2018-5-31)

许多受主流红学影响的学者和民间人士认为,贾敬影射清世宗雍正皇帝。但此论很难自圆其说。比如,雍正帝除了崇尚道教外,也一样崇尚佛教。他在圆明园和紫禁城多次举行法会,召集全国有学识的僧人参加,研究禅宗理论,并亲自说法。他还招收了包括儿子弘历在内的十四位门徒,并赐弘历为“长春居士”,而他自己,则自号为“圆明居士”。

又比如,贾敬很有一些怪,他死活不肯见自己亲生儿子贾珍,只肯见自己的孙子贾蓉。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写道:

话说是日贾敬的寿辰,贾珍先将上等可吃的东西,稀奇些的果品,装了十六大捧盒,着贾蓉带领家下人等与贾敬送去,向贾蓉说道:“你留神看太爷喜欢不喜欢,你就行了礼来。你说:‘我父亲遵太爷的话未敢来,在家里率领合家都朝上行了礼了。’”贾蓉听罢,即率领家人去了。

众所周知,雍正帝为了培养皇四子弘历真可谓煞费苦心,他们父子和顺,时常见面。雍正帝也并没有刻意不见哪个皇子。

再比如,贾敬长期居住在城外的道观里,不过问贾府中的大小事务,而雍正帝虽然崇尚道教,却是一个工作狂,他勤于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一年之中只有生日那天他才会休息。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他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一千多万字。雍正帝的勤政精神、理财成效、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

那么,贾敬究竟影射谁呢?

《红楼梦》是反思明末政治历史得失的小说,如果我们把目光移到明代中后期,这个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了。松樵认为,贾敬不是影射清世宗雍正皇帝,而是影射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贾敬”谐音“嘉靖”,明世宗也是居住在紫禁城。

嘉靖帝在其中年和晚年连续二十多年不上朝,不理朝政,成天和一群道士搅在一起。这和贾敬在《红楼梦》中的生活几乎是完全一致。

翻遍《红楼梦》全书,我们也没发现贾敬有过崇尚佛教的记录。由此可知,贾敬只崇尚道教,对佛教完全没兴趣。而明世宗对佛教也无好感。他受一些大臣力主禁绝佛教的影响,推行禁绝佛教的政策。如大学士杨廷和因有定策迎立之功,明世宗即位之初他最受信用。杨廷和也借颁布即位诏之机,改革前朝弊政(包括崇佛弊政)。针对世宗即位初以藏僧斋醮,他公开批评,要求“斥远左右奸人及远方僧、道,罢停斋醮”,为明世宗采纳。此后,再未见明世宗有任用藏僧修设斋醮之举。嘉靖元年三月,明世宗从赵璜之言,簿录玄明宫佛像,“毁括金屑一千余(两),悉给商以偿宿逋。”嘉靖十四年,京师大兴隆寺因火灾被毁,明世宗诏令对大兴隆寺“不复建寺,并革各寺修斋俗事”。借此时机,明世宗还决定拆除皇宫中的一些佛殿,改建为慈庆、慈宁二宫。十五年五月,他下令拆毁禁中大善佛殿,即其地建皇太后宫。原佛殿内有金、银函,贮佛骨、佛头、佛牙等,“乃燔之通衢,毁金、银像凡一百六十九座,头、牙、骨等凡万三千余斤。”诏令拆毁、变卖各地私创寺院及尼僧庵寺,严禁私创寺院,不许修理废毁寺院。

贾敬死活不肯见自己的亲生儿子贾珍,只肯见自己的孙子贾蓉,这是在影射什么?这是在影射所谓“二龙不相见”因为嘉靖帝有“克子”之命。

嘉靖帝有四个儿子,长子朱载基只活了几个月后即夭折了,这对嘉靖帝是个巨大的打击。次子朱载壑倒是长成了年,并被立为太子,但在其二十岁的时候,一病而亡。连丧二子后,嘉靖皇帝痛不欲生,以为自己有“克子”之命。于是他采信了江湖术士的话:“二龙不相见”。嘉靖帝决定不再立太子,因为立了太子,就相当于立了一条龙,而且嘉靖帝尽量不跟儿子们见面。“二龙不相见”嘛,关键就是“不相见”。诡异的是,嘉靖的三儿子朱载垕和四儿子朱载圳真的成功活了下来。

由此看来,《红楼梦》中的贾敬是影射明世宗嘉靖帝。在明朝中后期的嘉靖一朝,正是因为嘉靖帝长期不理朝政,一味沉浸于修道之中,致使国势进一步衰败,后虽有万历初期的张居正改革,大明又能够延续数十年,但总归是积重难返,大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败。而贾敬一味崇道,不理宁府家务,也是造成贾府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红楼梦曲·好事终》说的那样:“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红楼梦》作者设计贾敬这个不务正业一味好道的人物,来营造全书开篇的“末世”氛围,用贾敬影射明世宗嘉靖皇帝,意在揭示明朝衰落的起因是从嘉靖懒政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