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黛玉怕冷,薛宝钗怕热

(2018-04-11 07:38:57)
标签:

林黛玉

薛宝钗

文化

分类: 红楼十五钗

林黛玉怕冷,薛宝钗怕热

2018-4-11

红楼女一号、二号,林黛玉怕冷,薛宝钗怕热,这是文本上写得清清楚楚的,想来不会引起争议。至于为什么,那则要从《风月宝鉴》两面看了。正面看,林黛玉如赵飞燕,瘦人自然怕冷,薛宝钗比杨贵妃,胖人自然怕热;林黛玉体弱多病,体弱的人自然怕冷,薛宝钗从娘胎里带来“一股热毒”,自然天生怕热。反面看,林黛玉怕冷和薛宝钗怕热,应该是在隐写明亡清兴一段历史——黛玉天生怕冷更是在象征崇祯帝对满清的内在的恐惧,因为那个时候满清对大明是个巨大的威胁,所以作者用“怕冷”来形容,确实很形象,而这一切又是如此的巧合,冥冥之中似有天意;薛宝钗“怕热”既因为她象征着来自寒冷东北的满清,又因为“热”象征着在南方的大明,更象征着汉人对满清的反抗,这正是满清所惧怕的,而且也肯定是天生的,因为汉人们天生骨子里是坚决反对异族的侵略和统治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争夺生存空间的历史,而这也是古人要建造长城抵御外族侵略的根本原因。所以薛宝钗天生带来的一股“热毒”,就是指汉人与生俱来的反抗满清的精神!这正是薛宝钗会因“热毒”而得病、怕热的本质原因。

我们还是来看看文本上是怎样描写林黛玉怕冷,薛宝钗怕热的吧。

先讲文本上是怎样描写林黛玉怕冷的。

第八回里有这样一段:

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

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

在第二十一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次日天明时,便披衣靸鞋往黛玉房中来,不见紫鹃、翠缕二人,只见他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回来风吹了,又嚷肩窝疼了。”一面说,一面轻轻的替他盖上。

黛玉和湘云二人的睡姿完全不一样,黛玉裹得严严实实的,批书人也说这是黛玉的“身份”,是指她怕冷的本质。而湘云却睡得很不在乎,也说明她身体好不怕冷,而且也体现了他豪放的性格,也让宝玉担心她着了凉,这些细节作者都照顾到了,让人惊叹!

在第五十回里芦雪庵联诗的情节中,黛玉说了一句:

锦罽()暖亲猫。

这是何意?这是指黛玉用彩色的织物包裹着自己,怀中抱着一只小猫一起取暖的样子,一付温馨的生活场景,同时也证明了黛玉是怕冷的。

在第六十五回里,兴儿也介绍了林黛玉惧冷、怕风的这个特点:

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 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

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

黛玉体虚,怕冷,弱不禁风,真可谓人人皆知,连下人都知道,而且她还不能被风吹着,以免受凉,这实在有些太夸张了。

在第二十八回里,交待得更明确了:

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就好了,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王夫人道:“前儿大夫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我也忘了。”宝玉道:“我知道那些丸药,不过叫他吃什么人参养荣丸。”

在第三回黛玉也说过自己吃的是“吃人参养荣丸”,书中两次提到,所以是有一定含意的。“吃人参养荣丸”中的人参、肉桂的热性药,这些正好适于体弱怕冷的人吃,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还是非常对症的。

再讲文本上是怎样描写薛宝钗怕热的。

薛宝钗的体质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那就是“怕热”,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能够让她得病,所以得吃“冷香丸”去热,薛宝钗提到的“十二分黄柏”,这个就是清热燥湿的。

在第七回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情节,周瑞家的来到薛宝钗的住处,两个人聊起天来,宝钗跟周瑞家的说自己从小有一种病,而且需要吃一种奇怪的药才能治,还需要终生坚持服药。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周瑞家的也忙陪笑问:“姑娘好?”一面炕沿上坐了,因说:“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儿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小小的年纪倒作下个病根儿,也不是顽的。”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子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

这段描写虽然很长,而且相当夸张,非常重要。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这个“冷香丸”绝非是人间之药,所以不要把宝钗的病往普通人身上的病上来理解。书中说宝钗的“热毒”是“无名之症”,本身就是告诉大家不要太当真。

而关于薛宝钗怕热这一点,书中有一个情节专门告诉了我们,就是宝钗意外发火的那一回,应该说这非常值得大家玩味。

在第三十回里,宝玉因说话不当,惹得宝钗大怒,来了个“借扇机带双敲”,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宝钗天生怕热,这在书中我们隐隐的可以感觉到,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她为什么怕热呢?这与她的天生从娘胎里带来一股“热毒”不无关系,相映成趣,其实这其中还有很多含义。

大家有没有发现:“冷”是宝钗体质、人品以及性格的主基调,她吃的药是“冷香丸”,她的住所、穿的服饰、甚至她写的不少诗中,都与“冷”有关,所以也被大家称为“冷美人”,在第五回的曲子《终身误》里,称其为“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她又姓“薛”,谐音“雪”,所以在第四回的“护官符”里又被称为“丰年好大雪”,所有这一切让人感觉到宝钗仿佛就是“冷”的化身。在第六十五回里,兴儿说过这样的话:

“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

“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兴儿的话居然透露出这么多信息,居然把宝钗的特点全都说出来了,我们一直以为这只是玩笑话呢。

其实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把宝钗当成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是明白这只是一种象征就容易理解了,宝钗既然象征着满清,那满清这股“热毒”和“怕热”又是象征着什么呢?这应该正象征着满清的某种特质,而且是一种作者不方便直接说出口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去理解体会。(据兰国沧海客《红楼‘梦’已完 —— <</span>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