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芳官文化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浅议曹雪芹笔下小戏子芳官的悲悯人生
(2018-2-5)
松樵甚为困惑,《红楼梦》的小戏子芳官何以就不值得同情。“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小戏子芳官无疑是其一。芳官原姓花,姑苏人氏,林黛玉同乡,正旦。戏班解散后成了贾宝玉的丫环。后来由于旁人诬陷,王夫人把她撵了出去,让她干娘在府外给她找个女婿,芳官不甘心再被干娘买卖,便跟水月庵的智通出家去了。
芳官很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宝玉替私自在大观园中烧纸的藕官说了情,回房后趁袭人等丫环吃饭时“给芳官使个眼色”,芳官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装肚子疼,留下来细细告诉他藕官的故事。宝玉问芳官:“他祭的到底是谁?”芳官眼圈儿一红,又叹一口气,道:“这事说来,藕官儿也是胡闹。” “他祭的就是死了的药官儿。”宝玉道:“他们两个也算朋友,也是应当的。”芳官道::“那里是友谊?他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可笑?”
宝玉听了这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喜又悲,又称奇道绝,拉着芳官嘱咐道:“既如此说,我有一句话嘱咐你,须得你告诉他。以后断不可烧纸,逢时按节,只备一炉香,一心虔诚,就能感应了。我那案上也只设着一个炉,我有心事,不论日期,时常焚香,随便新水新茶,就供一盏,或有鲜花鲜果,甚至荤腥素菜都可:只在敬心,不在虚名。以后快叫他不可再烧纸了!” 芳官听了,便答应着。
“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红楼十二官”性格中多有一种劳动人民自发的反抗精神,芳官尤为突出。芳官的这种反抗精神,在“洗头事件”和“蔷薇硝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芳官到了怡红院后,管教她的干妈赚了她的钱,还要压制她。她不服压制,与干妈评理,得到了宝玉等人的支持。文本说,一时,芳官又跟了他干娘去洗头,他干娘偏又先叫他亲女儿洗过才叫芳官洗。芳官见了这样,便说他偏心:“把你女儿的剩水给我洗?我一个月的月钱都是你拿着,沾我的光不算,反倒给我剩东西剩的!”可见芳官平日里实际过着被剥削和后娘对待的日子,但其却有难能可贵的反抗精神。
第六十回“蔷薇硝事件”中,也很讲姐妹情谊,蕊官送给芳官蔷薇硝,贾环见了也要,芳官不舍得,就把茉莉粉给了他。赵姨娘得知后,对芳官十分气恼,并企图借芳官出一出平日所积下的怨气,骂道:“这屋里连三日两日进来的唱戏的小粉头们,都三般两样掂人分两放小菜碟儿了。若是别一个,我还不恼,若叫这些小娼妇捉弄了,还成了什么了?”芳官针锋相对地顶撞说:“‘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咧!这是何苦来呢!”挨了赵姨娘的耳刮子,芳官便撞头打滚,哭闹起来,还以死相胁,藕官、蕊官、葵官、豆官听见后便一齐来帮芳官。
抄捡大观园后,芳官的所作所为传到王夫人那里,引起王夫人的不满,下令把戏班的女孩子们通通赶出大观园,由各人干娘带出,自行聘嫁。芳官不愿跟随干娘,终日哭闹,最后削发为尼,做了水月庵尼姑智通的徒弟。
芳官与柳五儿是朋友,有一次宝玉把喝剩的玫瑰露送给五儿,五儿因此被人当做贼,芳官又求宝玉替五儿求情。
在《红楼梦》前四十回里,梨香院的这十二个年青的少女,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龄官。从元妃省亲时奉旨演出,到龄官画蔷、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这个任性而深情的少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后来龄官不知所终,令人徒然惆怅。但正当此时,另一位唱戏的少女,鲜活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芳官如一枝清新带露的春花,在大观园,在怡红院,绽放了她短暂而又美丽的花期。
芳官在十二个女孩子中,所担任的角色是正旦,这点在文中约略交代过。贾府遣散梨香院的戏班,分派到各房时,贾母因芳官是正旦,所以特地指给最钟爱的孙子宝玉。由此可见,芳官的美丽是出群的。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是因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一般饰演的角色都为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如前文所引用的《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西厢记》里的莺莺,第四十八回里麝月就曾有戏语:“把一个莺莺小姐,反弄成拷打红娘了!”由此可见,芳官若不是容貌美丽,技艺俱佳,便不会担纲重任。而蕊官是小旦,即便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龄官,也只是小旦。三十六回里有“(宝玉)因闻得梨香院的十二个女孩子中有小旦龄官最是唱的好,因此央求她起来唱《袅晴丝》一套”,十八回省亲之时元妃赏识龄官,命她加戏,龄官不肯做非本角的《游园》、《惊梦》,定要做《相约》、《相骂》。而《游园》两出,便是正旦的本角戏目。在这样的一些小小细节里,龄官的倔强已经深刻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龄官尚且如此出色,作为正旦的芳官,其美丽风姿已自不必待言。而芳官的美丽,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侧面体会出来。
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大观园里的小姐、丫鬟们聚在怡红院里聚齐了。这一大桌子人,宝钗抓到花名签,点着芳官唱曲。芳官真不客气,让唱就唱了,她的本意是想唱《寿筵开处风光好》,这正是应景之唱。偏偏众人都不满意,都道“快打回去”,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支《赏花时》。就是这首《赏花时》看似不经意间,随手拈来,实际上曹公不知得翻破多少部词曲,才能找出如此贴切的一支曲子,来隐藏着后文将要发生的故事。
《赏花时》原文照录如下: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啊,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回话,若迟啊,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这首曲子是明代汤显祖《邯郸记·度世》中何仙姑在蓬莱山门外,扫花时唱的曲子。
综上所述,芳官这般性直又烈,这样的不低调,人缘这般差,得罪的人多了去了。其实,芳官不想去刻意讨好谁得罪谁,也没刻意去挡谁的道,更不想耍心机,只想着洁身自好,“不争”。芳官错了,在大观园里,“不争”,就是不能,就是无视他人的存在,就是自取灭亡。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你不犯人,别人就能放过你了?存在就是有罪。
芳官最大的缺点就是太重情。在这大观园里,情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主子的喜欢。性情太真在大观园是呆不下去的。芳官不傻,怎会不明白与人为善的道理?可献媚邀宠、卖乖装好、阴谋陷害的事她看不起更做不来,谁欺负她她就立马还以颜色,硬碰硬,可她没意识到她只是个奴才,主子的喜好决定了她的命运,这一点芳官没看透,睛雯没看透,四儿更没看透,只有袭人看透了这一点并且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芳官这几年戏算是白学了,中了戏的毒,她不是台上的“莺莺小姐”,只是贾府买来的戏班,那有她这样天真的女孩,让人踩了去。
芳官拼死最终为自己的命运做了一回主——出家为尼,却是何等无奈。
水月庵也不是一处净土。智通也不过是想拐个女孩子去干活,书中直呼智通为拐子,所谓慈悲,所谓善念,所谓仁爱,只不过是欺世盗名的伎俩罢了。芳官认智通做师父,跟认春燕妈做干娘一样,买主不同结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