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2018-01-26 07:45:26)
标签:
中国文化文化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红楼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2018-1-26)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
《红楼梦》前八十回有70多万字,后四十回也有30万字,在中国是一部规模很大的书。故事写了一个很大家族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写了一个最大的家族,主要是贾家,还涉及到王家、史家、薛家。
写一个家族有什么意义?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特点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所以中国的伦理道德有三纲五常。三纲里面有两纲都和家庭有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五常又是家庭内部的拓展。三纲五常是中国伦理最高的一个表述,而《红楼梦》恰好写了一个大的家族。它的意义非比寻常。大家族在明清时期是社会的基本支柱。
《红楼梦》还写了家族内外所发生的缠绵悱恻、惊心动魄的各种各样的爱情。有些爱情很单纯、很纯粹。像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的爱情。他们的情跟性是分开的。他也写了另外一种爱情,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那是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里,薛宝钗是爱贾宝玉的,但是宝钗没有表露,她在等待最后的时刻,等待这个家族里最高的决策者都同意她跟宝玉结婚。《红楼梦》还写了很多畸形的爱情。比如贾珍和秦可卿的爱情。儿媳妇死了,他的公公哭得如同泪人一样,这个是很失态。但是里面也有非常的真诚的感情。别人问,秦可卿丧事怎么办,贾珍说要倾其所有。
《红楼梦》这部书写的是女性的悲剧。作者的同情似乎站在女性一边。如果我们用现代解释学的观点分析,作者可能采取的是女性的视角。他似乎对男性没有什么好感,尤其是对已婚男性。对于女性的同情作者也是有分别,对待未婚的女子,作者就特别有好感。所以他说“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泥做的就很污浊,水做的就很清洁。结了婚的人在作者的眼中就不如以前的那么清纯了。
《红楼梦》的文笔非常好,任意打开一页看,你都觉得好看。这样的书就是好书。《红楼梦》写得好,有时候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十九回贾母带着全家人去清虚观。张道士给宝玉端了一盘礼物,让宝玉挑选。在挑的时候,贾母发现了盘中的一个金麒麟,顺手就把麒麟给拿来了。她说这个好像家里哪个女孩子戴过的。贾母对女孩子戴什么饰物很关心。薛宝钗说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略小一些。薛宝钗的厉害之处在于她不仅关注史湘云有一个,而且连大小她都比较过。这时候宝玉说话了,他说史湘云就在家里住着,但是自己却没有发现。这点很有意思,因为贾宝玉一点也不关注别人戴什么饰物,可见他也没有把饰物和爱情联系在一起。然后探春说宝姐姐有心,无论什么她都记得。后来林黛玉说,她在别的事物上都有限,唯在戴什么饰物上倒记得清楚。你看贾母拿了一个金麒麟,一人一句话,把每个人的性格都连在一起了。而且把红楼梦的整个情节都联系在一起了,对于一部小说的描写不得不佩服,所以我说这一个情节就是一场人物的心理战。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怎样?
《红楼梦》这部书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是偶然,它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远的说直到清朝中叶为止,四千年的文化传统都可以看做《红楼梦》的背景。里面渗透的传统文化的因子非常丰富,就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它所渗透文化的因子来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总汇。古典文学艺术和技艺的各种形式《红楼梦》里面都有。
同样,读懂《红楼梦》也需要相当大的知识储备。所以在中国四大名著中,其他三部著作都为读者广泛接受,唯有红楼梦则需要知识层次更高一点的人来读,它是一部文化典范。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写18世纪中叶那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生活,书里写到吟诗、作赋、行酒令、猜谜、喝茶、绘画、下棋、弹琴、说书、看戏、宴饮,基本上都是文化活动。本来像很多都是物质享受的东西,在《红楼梦》里已经升华到一种艺术层面,变异成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第三十八回写薛宝钗协助史湘云做东,请贾母吃螃蟹。这一活动和游园赏花、作诗结合在一起的,它的艺术价值超越了使用价值。第四十回写贾母和史湘云还席,吃的东西倒是没有具体写,而是把几个人的座位排序,碟子的花色,碟子的摆放,碟子的传递方式写得一清二楚。作者有意在写大家族里面宴饮时的文化层面。第七十一回贾母八旬寿宴,荣宁两府齐开宴会。宁府请的是官客,荣府请的是常客。这个宴会也是重点凸显排场和礼仪。曹雪芹一方面把艺术生活化了,也把生活艺术化了。
文化是个大概念,不仅阅读学习书本知识是文化,言谈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仪表、服饰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风貌。红楼梦里面的有些人没有文化,可是很懂得礼仪,原因就是他们很懂得“敬”。在贾宝玉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一文化因子,文化性格也是有的。几个人一起作诗,贾宝玉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做得不好,这不是虚伪是谦虚,谦虚在众人面前永远是一种美德。
曹雪芹在写人物的时候,常常采取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把具象抽象化、形体灵动化,相貌神韵化、环境意象化,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就像中国画一样,不能画得太满,还要留下地方来题诗、题款、印章,甚至空白也让你觉得不是空白。《红楼梦》在写人物上也是这样,所以人物写得真是妙诀!有时候他没有写这个人物长什么样,没有写眼睛的大小,留的发饰,身材高低,可是你就是感觉林黛玉很美!我们仔细看,她大体是苗条的,所以“行动处似若柳扶风”;写她的眼睛没有写双单眼皮,没有写大小,只是说她“似喜非喜含情目”;写她的眉毛像一抹轻烟。写史湘云也没有写她的样貌,面孔、眉毛、眼睛、嘴巴都没有做正面说明。第六十二回写史湘云醉卧芍药裀,也是从别人的眼中展现出她的美。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非常美的画面,面孔怎么样没有写,我们觉得湘云非常好看。作者在写人物的手法上就像画写意画一样。
总的来说,红楼梦这本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据釉如烟《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