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虚观张道士到底是哪位荣国公的“替身”?

(2017-11-14 07:18:09)
标签:

红楼梦

张道士

荣国公

文化

分类: 红楼十五钗

清虚观张道士到底是哪位荣国公的“替身”?

2017-11-14

贾府有几位国公?三位:宁国公贾演、一代荣国公贾源(或贾法)、二代荣国公贾代善(贾母丈夫)。

所谓贾府,乃东府即宁国府和西府即荣国府两府的合称。宁国府的第一代贾演被封为宁国公,与其弟荣国公贾源(或贾法)一起以显赫的军功创下家业。

第十五回说:“原来这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其中阴阳两宅俱已预备妥贴,好为送灵人口寄居。”此处的“宁荣二公”系贾演、贾源(或贾法) 无疑。

过细读《红楼梦》不难发现,宁国府的世系和荣国府的世系差别是很大的。宁国府的世系交代得非常清楚:第一代贾演封为宁国公;第二代贾代化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第三代贾敬既考了中进士,又“袭了官”。怎奈贾敬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第四代贾珍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第五代贾蓉为了让秦可卿丧事风光,花一千二百两银子捐了个五品龙禁尉。

荣国府的世系在小说中显得比较模糊。第一代荣国公的名字,第三回林黛玉进府看到的荣禧堂御笔金匾,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但第五十三回贾蓉从光禄寺领回的封条上有“皇恩永锡”字样的黄布口袋,礼部的印记前却写着“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法,恩赐永远春祭赏”等一行小字。各古本上都存在着贾源、贾法前后矛盾的写法。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告诉贾雨村“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袭的什么官?按贾代化之例推测,似乎也应是一等将军,但接下去第三回林如海却告诉贾雨村“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之职”,荣国府的第三代贾赦所袭爵位竟与宁国府第二代贾代化一样。那么,贾代善所袭的究竟是什么爵位呢?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向众仙女说,她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魂,这两个阴魂对她说,“吾家……近之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者,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略可玉成”,希望她能设法引导宝玉走上正路。这段叙述里的宁公是个陪衬,荣公说宝玉是其嫡孙,则这个荣公应该是宝玉的祖父贾代善而不是曾祖父贾源(或贾法) 。这是在明显地告知读众,贾代善所袭的爵位,并没有像贾代化那样递减,他还是一个国公。

第一代荣国公贾源(或贾法),是贾母的公公,贾宝玉的曾祖,最疼酷喜读书的贾政。

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娶金陵世勋史侯府小姐为妻,即后来的史太君贾母,生贾赦(贾琏、贾迎春父)、贾政(贾宝玉、贾元春父)、贾敏(林黛玉母),老大贾赦继承爵位,袭一等将军。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说,“贾珍知道这张道士虽然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

张道士“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所谓“替身”,就是替代其出家以求神佛保佑的职业宗教人员。那么,张道士究竟是贾源(或贾法)的替身,还是贾母丈夫贾代善的替身呢? 在这段小说故事里,贾珍、凤姐、宝玉都管张道士叫张爷爷。如果他是贾源(或贾法)的替身,那么一定是跟第一代荣国公同辈的人,贾珍、凤姐、宝玉就不能称他为爷爷,应该称太爷或祖爷爷才是了。

张道士称贾母为“老太太”,贾母则称他为“老神仙”,如果他当日是贾母公公的替身,似乎也不能如此互相称呼。更应该推敲的是,张道士针对宝玉说:“我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语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流下泪来。张道士如果是贾源(或贾法)的替身,那么,他这句话里说的国公爷就应该是宝玉的太爷,可是,贾母是怎么回应张道士的呢?她也不由得满脸泪痕:“正是呢,我养了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个像他爷爷的,就只是玉儿还有个影儿。”可见张道士提到的国公爷,应该是宝玉的爷爷,即贾母的亡夫贾代善,一个寡妇忽然听到提及其亡夫的话不由泪流满脸,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种情景。

第四回说,“从此后,薛家母子就在梨香院住了。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小小巧巧,约有十余间房屋,前厅后舍俱全。另有一门通街,薛蟠家人就走此门出入。”此处文字中“荣公”, 应该是一代荣国公贾源(或贾法) ,不太可能是二代荣国公贾代善,因为史老太君贾母至今还活着,当年二代荣国公贾代善不可能抛开贾母自己一个人到“梨香院”“养静”。再说了,贾代善不是请张道士当“替身”替代其出家了吗?

“梨香院”是当日一代荣国公暮年养静之所——所谓“养静”, 就是在宁静环境中修养身性。“梨香院”谐音“离乡怨”,南征北战,背井离乡,歇力拼杀,军功越显,杀戮越重。两代荣国公智矣,一代“暮年养静”, 二代则请张道士当“替身”替代其出家。

薛宝钗初入贾府时,便住在梨香院(第四回)。贾府建成大观园以后,“薛姨妈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第十八回),梨香院又成为了龄官等十二女伶的驻地。再后来,大观园内的女子戏班被遣散,梨香院还临时做过尤二姐的停灵之所(第六十九回)。

看清楚了吗?作者这是有意将荣公暮年养静之所梨香院的意象跟宝钗(重孙媳)、红楼十二官、尤二姐(重孙媳)绾结在一起。

第一,梨花如雪,正好对映了宝钗“冷香丸”配方中的四时白花之蕊。白者,雪之色也,象征的乃是一种纯洁、崇高的出世精神。宝钗的“冷香丸”配方中有“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夏天开的白荷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蕊”、“冬天的白梅花蕊”,虽然惟独没有梨花之蕊,但亦如沈治钧先生所言,这四种白花均“冷艳”极矣,犹未脱梨花本色。因此,被敦敏赞誉为“皓魄光摇雪有香”的梨花也一样可以照映宝钗如冰清玉洁一般的灵魂。

第二,“梨”谐音为“离”,又恰好道出了宝钗“虽离别亦能自安”的法爱精神。根据戚序本的脂批,我们很容易知道,那位癞头和尚赠予宝钗的“冷香丸”配方,正好象征了一种在“历着炎凉,知著甘苦”以后,方能获得的“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大心胸、大境界。而小说第七回又说的很清楚,自癞僧去后,宝钗一家只用了一二年的时间就“可巧”配齐了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为什么偏偏是埋在梨花树下呢?很显然,癞头和尚为钗、玉二人所设计的“金玉良姻”,原本就是要他们夫妇合而复离的。换言之,这是一段本来就以最终离别为目标指向的婚姻。恰如第一回中跛足道人为《好了歌》作注脚时所言:“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而宝钗自己出于对宝玉的至爱,为了成全后者的彻悟成道,也甘愿牺牲自己在尘世的婚姻幸福。故,“梨香院”三字正好就是“离相愿”,非常集中地突显了宝钗那种“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崇高品格!

第三,梨香院又与“梨园”相通。事实上,在宝钗一家搬出以后,紧接着进驻梨香院的也正是龄官、藕官、蕊官、芳官为代表的一群梨园女儿。这无疑又使梨香院带上了一层人生如戏、人生如梦的色彩。

 

第四,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梨香院后来还成了贾宝玉的首次“情悟”之地。第三十六回,贾宝玉“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也正是在梨香院这个地方,他通过观察龄官与贾蔷的情事而“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这是那种人生如戏的梦幻色彩第一次对于宝玉的思想产生直接的触动。在《红楼梦》中,类似这样的触动,今后肯定还会出现多次。而其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一次,又该来自何方呢?毫无疑问,所谓“情悟梨香院”,此一情节本身就已经预示了这一点:同样是从梨香院中走出来的薛宝钗,方才会是贾宝玉日后彻底“情悟”,彻底抛弃那些世俗妄念而走向“悟空”境界的最大推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