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松樵
松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519
  • 关注人气:5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谁将贾氏孤儿贾桂抚养成人?

(2017-02-04 07:52:38)
标签:

贾宝玉

贾氏孤儿

分类: 红楼十五钗

是谁将贾氏孤儿贾桂抚养成人?

2017-2-4


《红楼梦》后四十回并非全是“狗尾”,诸如贾宝玉高魁子贵逃禅等,确定都是符合曹雪芹创作原意的。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雨村听到这里,不觉拈须长叹,因又问道:“请教老仙翁,那荣宁两府,尚可如前否?”士隐道:“福善祸淫,古今定理。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雨村低了半日头,忽然笑道:“是了,是了。现在他府中有一个名兰的已中乡榜,恰好应着‘兰’字。适间老仙翁说‘兰桂齐芳’,又道宝玉‘高魁子贵’,莫非他有遗腹之子,可以飞黄腾达的么?”士隐微微笑道:“此系后事,未便预说。”

贾宝玉“有遗腹之子”,“可以飞黄腾达”,这不需要甄士隐“预说”,第七十五回贾府“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已经“预说”了;第七十六回湘黛的中秋联诗及妙玉的续联,也已“预说”了。现在有两个突出的难题:其一,是谁孕怀了贾宝玉的“遗腹之子”?其二,是谁将这个贾氏孤儿抚养成人?

解答这两个难题,无须考证,挖掘前八十回文本隐伏即可。

是谁孕怀了贾宝玉的“遗腹之子”?肯定不是薛宝釵。那是谁呢?香菱,也就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

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三册录入的薄命女,均为贾府“上中下三等女子”。香菱本为薛家人,她能进副册,说明她后来成为贾府人。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最先败落的是薛家。第八十回说:当下薛姨妈早被薛宝钗劝进去了,只命人来卖香菱。宝钗笑道:“咱们家从来只知买人,并不知卖人之说。妈可是气的胡涂了,倘或叫人听见,岂不笑话。哥哥嫂子嫌他不好,留下我使唤,我正也没人使呢。”薛姨妈道:“留着他还是淘气,不如打发了他倒干净。”宝钗笑道:“他跟着我也是一样,横竖不叫他到前头去。从此断绝了他那里,也如卖了一般。”香菱早已跑到薛姨妈跟前痛哭哀求,只不愿出去,情愿跟着姑娘,薛姨妈也只得罢了。

这也就是说,香菱后来成为薛宝钗的丫环。薛宝钗嫁贾宝玉时,陪嫁丫环不是莺儿,而是香菱,莺儿已放出去了——“梨花满地不闻莺”(第二十三回)。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后,虽然“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但与香菱感情甚笃,因而孕怀了贾宝玉的“遗腹之子”贾桂。

第五回香菱的判词及配画云:“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画着一株桂花”隐寓贾桂,与“两地生孤木”隐义相同。“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隐寓香菱生下贾桂后大出血,“致使香魂返故乡”。

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王夫人一闻此言,便合掌念声“阿弥陀佛”,由不得赶着袭人叫了一声“我的儿,亏了你也明白,这话和我的心一样。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只是有个原故:如今我想,我已经快五十岁的人,通共剩了他一个,他又长的单弱,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倒坏了,所以就纵坏了他。我常常掰着口儿劝一阵,说一阵,气的骂一阵,哭一阵,彼时他好,过后儿还是不相干,端的吃了亏才罢了。若打坏了,将来我靠谁呢!”说着,由不得滚下泪来。

如今贾宝玉出家了,王夫人“将来我靠谁呢”竟一语成谶了。“通灵宝玉案”虽然逆转,但赵姨娘获得贾政支持,贾环成功夺嫡,贾政跟赵姨娘一起生活了。

“钗于奁内得是非(待时飞)”,谣言是可以杀人的。在“通灵宝玉案”贾府第二次造假过程中,薛宝钗曾对簿公堂,指认甄宝玉就是夫君贾宝玉。贾府职业流言家赵姨娘借此肆无忌惮地搬弄是非,散布流言。——第七十一回文本白描道:“赵姨娘原是好察听这些事的,且素日又与管事的女人们扳厚,互相连络,好作首尾。”薛宝钗纵有百口也难以辨白。再说了,一个“大家闺秀”,能出头辨白吗?唯有以死明志了,遂用一股金簪自杀了。“金陵十二钗正册”薛宝钗的判词及配画云:“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

夫人悲痛欲绝:贾桂的生母香菱死了,贾桂的嫡母薛宝钗自杀了,这襁褓孤儿怎么办?偏偏贾桂又是个男婴,赵姨娘更不能相容了,立刻将王夫人祖孙撵出家门,无可奈何之中,只得到栊翠庵暂棲身了。这时妙玉已不在庵里,栊翠庵已改称“栊翠寺”了。

那么,是谁将这个贾氏孤儿抚养成人的呢?

这个人就是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仅暗出场一次的傅秋芳。

首先是拟人法。“傅秋芳”之“秋芳”,大有讲究,“芳”字一般指花草,而花草盛于春,所以古语中也以“芳”指春天,至于秋天主“肃杀”,则是花草的灾难季节。傅秋芳“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青春已过,这本身就是悲剧。

再者谐音法。“傅秋芳”者,“抚秋芳”也,栽培、抚育、抚养秋芳之谓也。

《红楼梦》写秋天的花,惟第七十五、第七十六两回。这两回赏中秋所写到的花,最多的是桂花(玉桂)——四写桂花,三现玉桂,同时也写到金兰。菊花是秋天的花,但这两回却只字未提。第七十五回“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兰小子的“新词得佳谶”——“兰桂齐芳”。 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黛玉笑道:“虽如此,下句也不好,不犯着又用‘玉桂’‘金兰’等字样来塞责。”“玉桂”隐伏贾宝玉之子贾桂,“金兰”即秋天的兰花,隐伏李纨之子贾兰。

如此说来,“秋芳”便只能是隐伏贾兰、贾桂的兰花、桂花了。贾兰有李纨抚养,傅秋芳所抚养的自然是贾桂了。

贾宝玉之子贾桂何以没人抚养而要烦劳傅秋芳?全部奥秘都在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文本之中。

该回一开始便写潇湘馆的鹦哥“长叹一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作者在这里写鹦鹉的学舌,意在隠伏什么?用不着松樵唠叨,读众想得到的。

接着写贾母、王夫人婆媳夸赞薛宝钗。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是包括林黛玉在内的。这夸赞隠伏什么?隠伏林黛玉死后,取而代之的是薛宝钗。

往下文本写用膳,王夫人令“请姑娘们去”。请了半天,只有探春惜春两个来了;迎春身上不耐烦,不吃饭;林黛玉自不消说,平素十顿饭只好吃五顿,众人也不着意了。少顷饭至,众人调放了桌子。凤姐放了四双牙箸:上面两双是贾母薛姨妈,两边是薛宝钗史湘云的。——这段描写证实了前面所谈之隠伏。

正在此时,傅秋芳暗出场了。

文本写道:丫头方进来时,忽有人来回话:“傅二爷家的两个嬷嬷来请安,来见二爷。”宝玉听说,便知是通判傅试家的嬷嬷来了。那傅试原是贾政的门生,历年来都赖贾家的名势得意,贾政也着实看待,故与别个门生不同,他那里常遣人来走动。宝玉素习最厌愚男蠢女的,今日却如何又令两个婆子过来?其中原来有个原故:只因那宝玉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闻人传说才貌俱全,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不命他们进来,恐薄了傅秋芳,因此连忙命让进来。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意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争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那傅试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

谐音法的运用在《红楼梦》中具有普遍性,此处也用了。傅秋芳其兄傅试,音谐趋炎附势的“附势”:“历年来都赖贾家的名势得意安心”;傅试“仗着妹子,要与豪门贵族结亲,不肯轻意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

“趋炎附势”的是乃兄,并非傅秋芳。傅秋芳“是个琼闺秀玉”,“才貌俱全”,“聪明过人”,所以贾宝玉“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傅试家前来请安的两个嬷嬷谓贾宝玉是个“呆子”,“呆气”“可笑”,所举的例子恰恰体现贾宝玉的爱心:“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咭咭哝哝的”…… 两个嬷嬷的对话,表面是丑化宝玉,实际是赞美宝玉。嬷嬷的这些话语若是传到傅秋芳耳朵里,傅秋芳定然喜欢宝玉。

“那傅试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什么“心事”?说白了就是傅试巴望与贾家结亲,将妹妹傅秋芳许与贾宝玉,想来也是傅秋芳的心愿——傅试是为了巴结“附势”,傅秋芳则是喜欢贾宝玉。

夫人、贾桂祖孙棲身栊翠寺之时,傅秋芳毅然离开傅家,奔波来到栊翠寺,承担起侍奉王夫人,抚养贾氏孤儿贾桂的重任。——“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松樵油然想起春秋史上赵氏孤儿和千秋忠义之士程婴!

傅秋芳抚养贾氏孤儿贾桂,被妙玉“演先天神数”,录记在《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她所续联的十三韵之中。续联曰: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