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宝玉是“通灵宝玉案”逆转的关键人物
(2017-02-02 07:58:58)
标签:
甄宝玉通灵宝玉案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甄宝玉是“通灵宝玉案”逆转的关键人物
天界 “太虚幻境”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俗界贵妃娘娘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看起来,以假乱真,无中生有,非是是非,乃天上人间弊端共性,必须“辨真假”、“辨是非”, 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真真假假,是是非非。——《红楼梦》就是一部“辨真假”、“辨是非”的小说。
《红楼梦》八十回后有个“通灵宝玉案”,这是铁定的。不然,“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体现在哪?贾雨村高吟之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怎么解释?元妃省亲所点第一出戏为什么是《豪宴》?曹雪芹为什么设计金陵甄家有一个面相和个性与贾府贾宝玉一样的甄宝玉?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最突出特点是处处设隐,面面埋伏。第一回之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便设隐一串,埋伏三军。甄士隐首先是个小说虚构的人物,其次是“真事隐”,将真事隐去,第三是这位“真士”“隐”了,出家为道了。贾雨村也一样,首先是个小说虚构的人物,其次是“假语存”,将真事借假语存焉,第三是这位贾雨村名化,表字时飞,“化”谐音“话,“时飞”谐音“是非”,这隐伏就更多了。“甄士隐梦幻识通灵”,“通灵”便是“通灵宝玉”,既是一个“宝物”,又是太史公,更是贾宝玉的灵魂。“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闺秀”即“闺房之秀”,娇杏是不够资格的,从贾雨村高吟之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看,“闺秀”应是隐伏薛宝钗。
似贾府那样的公府侯门,养戏班演戏娱乐司空见惯,但贵妃娘娘省亲演什么戏那是不能随意的。贾府演戏,元妃省亲是最高规格的。元妃所点四出戏,必有隐伏。元妃所点第一出戏是《豪宴》,为明末清初戏剧大家李玉《一捧雪》传奇之第五出,脂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欲败贾家,就要做掉贾宝玉。何耶?宁荣二公之灵说过:“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欲做掉贾宝玉,莫如夺去贾宝玉的灵魂——“通灵宝玉”,因为“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灵魂。
《一捧雪》中之“一捧雪”乃一尊玉盏,据传为明朝嘉靖年间太常寺正卿莫怀古家藏稀世珍宝。贾府也有一件这样的稀世珍宝,就是“通灵宝玉”。
《一捧雪》中有一只恩将仇报的中山狼,这只中山狼叫汤勤。贾府也有一只恩将仇报的中山狼,这只中山狼叫贾雨村。质言之,贾雨村就是汤勤式的人物。
《一捧雪》中莫怀古有一位絕色的小妾雪艳,《红楼梦》中有一位“任是无情也动人”的“闺秀”薛宝钗。汤勤恩将仇报是为了谋占雪艳,贾雨村恩将仇报是“嫌纱帽小”,也为了谋占薛宝钗。
《一捧雪》中有个奸相严嵩,《红楼梦》中有个贾府的唯一政敌忠顺亲王。《一捧雪》中有个清官戚继光,《红楼梦》中有个唯一的“贤王”北静王。
《一捧雪》中莫府有个义仆叫莫成,面相如主人莫怀古,为救主人,莫成自请代戮,保护了主人莫怀古,保住了“一捧雪”。《红楼梦》中有个面相如贾宝玉的甄宝玉,他自请充当贾宝玉的替罪羊。——甄宝玉不仅面相和贾宝玉一样,而且个性也与贾宝玉一样。甄宝玉是“通灵宝玉案”逆转的关键人物,正是这个甄宝玉,在贾府倾覆危亡的关头,给贾宝玉送来不翼而飞的“通灵宝玉”,像吕洞宾点化卢生悟道一样,指点贾宝玉出家为僧——元妃省亲所点第三出戏《仙缘》之隐伏就在这里;贾宝玉带着“通灵宝玉”出家了,甄宝玉自请充当贾宝玉的替罪羊。
或问,贾宝玉失玉后不是“似傻如狂”吗?甄宝玉不傻不狂,怎能充当贾宝玉的替罪羊?这太简单了,不可以装吗?有人说,冷子兴验出了贾府献上的“通灵宝玉”是赝品,不对了,“通灵宝玉”的真假是验不出来的,只能以贾宝玉“有玉”和“失玉”后的行为表现做标准来检验,“有玉”就正常,“失玉”便“似傻如狂”。贾府献上“通灵宝玉”后,既成亲又中举,足以证明贾府献上“通灵宝玉”是赝品。忠顺王府前来索取真“通灵宝玉”时,甄宝玉“装疯”不就成了贾宝玉?
或问,“引度”贾宝玉应是僧道二位仙师的使命,怎么变成了甄宝玉“引度”呢?没错,贾宝玉应由僧道二位仙师“引度”,但他们充当不了贾宝玉的替罪羊,所以委托甄宝玉代理行使“引度”职责,同时充当贾宝玉的替罪羊。——《邯郸梦》中吕洞宾点化卢生悟道上仙界当扫花人,不就是受何仙姑的委托吗?
甄宝玉为贾宝玉送来“通灵宝玉”,“引度”贾宝玉飞升,说明甄宝玉已得道成仙了。甄宝玉先于贾宝玉出家,从前八十回看,这很好理解。甄家和贾家均为公府侯门,两府状况一样,用贾母的话说是“老亲”,贾家曾存银子五万于甄家,甄家被抄时贾家为甄家窝赃。甄宝玉和贾宝玉面貌一样这不用多说,连王夫人都差点分不清,更重要的,两个宝玉的“女儿观”和不爱读书出奇一致。贾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甄宝玉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甄宝玉“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
既然两个宝玉外貌和底里如同一人,那么他们的出家结局也应该一样。小说开篇便写甄士隐遭“三劫”后出家,应是隐伏在甄家破败前夕,甄宝玉悟道出家。
甄宝玉为贾宝玉送来“通灵宝玉”,说明“通灵宝玉案”过程中,“通灵宝玉”和贾宝玉曾一度短暂分离,这怎么解释?很好解释。贾宝玉晚上睡觉,不总是将“通灵宝玉”取下来藏于枕下或被褥下吗?小说中的这个细节告诉读众,如此作法“通灵宝玉”有可能失盗。如果失盗,嫌疑人可以是怡红院内部,也可以是贾府内部,也可以是江洋大盗。实际上,按照小说开头的神话传说,僧道二位仙师施法术取走更是顺理成章。理由是,“通灵宝玉”岂能落入奸贼之手?甄宝玉是如何得到“通灵宝玉”的?拣到,买到,僧道二位仙师交代,条条说得通。
忠顺亲王没有捜查到“通灵宝玉”,岂肯善罢甘休,遂在朝堂上弹劾贾府,皇上准奏,下旨查抄贾府,甄宝玉被当作真贾宝玉被抓。朝廷委派北静王主审“通灵宝玉案”,忠顺亲王令贾雨村参加会审。面对假贾宝玉和假“通灵宝玉”,北静王难辨真假,贾雨村则坚称“通灵宝玉”是赝品,但他却辨别不了贾宝玉的真假。甄宝玉辩称,“通灵宝玉”是真的。控辩双方相持不下,贾雨村动议薛宝钗上堂指认。她看透了贾雨村的险恶用心,决然指认甄宝玉就是夫君贾宝玉。
问题就出在薛宝钗在公堂上指认甄宝玉就是夫君贾宝玉。谣言是可以杀人的。贾府有个职业流言家,此人便是赵姨娘。第七十一回文本白描道:“赵姨娘原是好察听这些事的,且素日又与管事的女人们扳厚,互相连络,好作首尾。”这一次赵姨娘则在薛宝钗和甄宝玉的关系上搬弄是非。对此,薛宝钗纵有百口也难以辨白。再说了,一个“大家闺秀”,能出头辨白吗?唯有以死明志,遂用一股金簪自杀了。“金陵十二钗正册”薛宝钗的判词及配画云:“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
薛宝钗自杀兹事体大,迅速传遍京城,震惊朝野。北静王在朝堂上上本参奏贾雨村,以“通灵宝玉”作案,逼死人命。甄宝玉金殿作证,承认自己是假贾宝玉,并言忠顺亲王所索要之“通灵宝玉”被真贾宝玉携带出家了。小沙弥和石呆子亦上殿将“葫芦案”和“古扇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贾雨村下狱。
这正是:
临了,有十分的必要交代一下林黛玉是怎么死的,死于何时,葬于何处。“通灵宝玉案”过程中,贾府第一次造假,以赝品“通灵宝玉”蒙骗忠顺亲王,贾宝玉携“通灵宝玉”外逃避难,贾政掉包“木石姻缘”,将林黛玉指婚贾环,林黛玉以死抗争,自缢于大观园桃林,葬于花冢处。元妃省亲所点第四出戏《离魂》,便是隐伏林黛玉之死。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既点明了林黛玉死亡的时令,又意在说明《秋窗风雨夕》相当于杜丽娘藏于太湖石板底下的“真容”。据湘黛中秋联诗,“沉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林黛玉当死于秋天九月上旬,第四十三回“不了情暂撮土为香”,贾宝玉去水仙庵祭奠金钏儿,应隐伏日后贾宝玉悼念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