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俗界与仙界之矛盾令曹氏排序钗黛左右犯难

(2017-01-10 07:39:17)
标签:

金陵十二钗

排序

分类: 红楼十五钗

俗界与仙界之矛盾令曹氏排序钗黛左右犯难

2017-1-10


《红楼梦》研究史上重要争论之一为所谓“钗黛合一”, 其始作俑者乃脂砚斋。第四十二回总批云:“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两百多年来,一些红学家对脂砚斋这一条批语视为圣旨,坚信不疑,心甘情愿地让死人牵着鼻子走,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道薛宝钗、林黛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就如同说白色和红色“色虽两种,实无区别”一样。贯串小说始终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其女主人公竟然是“人却一身”,你说可笑不可笑?一个是“林下之风”,一个是“闺房之秀”,两种不同类型的女子,还要让人相信“余言不谬”,岂非咄咄怪事?“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指的是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谬补余香”,脂砚斋的高论,松樵辈怎么也看不出来——钗、黛二人后来能成金兰之契,除了惺惺相惜,主要是因为通过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林黛玉已经得到了贾宝玉的心。黛玉之死,绝不会是“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同日同时,连黛玉是怎样死的都沒有说清楚,何来“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脂砚斋之后学,倒是发现了“钗黛合一”的证据:“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中,钗、黛合用一图一咏。松樵认为,这钗黛合为一册,绝对成不了“钗黛合一”的证据,最简单的驳斥就是,后面的“红楼梦曲子”,为什么钗黛不合为一曲,而要分为“终身误”、“枉凝眉”两曲呢?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判词钗黛合为一册,“红楼梦曲子”钗黛又分为“终身误”、“枉凝眉”两曲呢?这是因为,俗界与仙界之矛盾令曹氏排序钗黛左右犯难。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十二钗排序,晴雯第一,袭人第二;副册十二钗排序,就排出了一人——香菱(甄英莲);正册从第三钗至第十二钗明明朗朗,不存在分岐。那么,正册到底谁排第一,谁排第二呢?曹氏左右犯难。

何以见得曹氏左右犯难呢?首先看判词四句:“可叹停机德”—— 薛宝钗;“堪叹咏絮才”—— 林黛玉;“玉带林中挂”—— 林黛玉;“金簪雪里埋”—— 薛宝钗。四句判词如此表述、排列,钗、黛显然平手。但是,判词的配画,却是林黛玉在上,薛宝钗在下。综合“图咏”即判词及判词配画,显然林黛玉领先,应排第一。但是,“红楼梦曲子”薛宝钗之曲“终身误”排在第一,林黛玉之曲“枉凝眉”排在第二。如此一来,综合判词及配画排序和“红楼梦曲子” 排序,钗、黛显然又是平手。弄来弄去,还是未排出第一、第二来。这时,有人出来说话了:钗、黛太优秀了,实在难分伯仲,只好并列(平手)了。松樵认为,这里无须中庸之道。曹氏左右犯难,是因为俗界与仙界之矛盾使然。

曹氏构思《红楼梦》故事是以神话为依托的,于是小说遂有“三界”—— 仙界、梦界、俗界。既然制定了游戏规则,就一定要执行。林黛玉何等样人?下世还泪之绛珠仙子是也。贾宝玉何等样人?神瑛侍者与补天遗石一身而二焉——“通灵宝玉”乃补天遗石幻象,它肩负“太史公”重任。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世“造历幻缘”,绛珠仙子则下世“还泪”,缔结了“木石前盟”,别的“一干风流冤家”, 均是陪他们下世了结此案的——所有这些,都出现在甄士隐的白日梦中。既然如此,“金陵十二钗”正册十二钗排序,林黛玉理所当然第一。

但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毕竟是在俗世演义的,林黛玉充其量是贾宝玉的未婚妻,薛宝钗乃贾宝玉正妻。既然如此,“金陵十二钗”正册十二钗排序,薛宝钗理所当然第一——在俗世人间,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哪有将死去的未婚妻排在第一,而将正妻排在第二的道理?所以,正册判词“可叹停机德”,薛宝钗排在第一,“红楼梦曲子”薛宝钗之曲“终身误”排在第一。

曹氏始终是矛盾的,薛宝钗排在第一只是表面的,前面分析了,从判词及配画和曲子看,薛宝钗、林黛玉排序打了个平手。然而,平手也只是表面的的,林黛玉终究排在第一。何以为证?副册就香菱一钗,这个香菱酷似秦可卿,而秦可卿“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至此薛宝钗、林黛玉排序还是平手。再看又副册,林黛玉排序第一,薛宝钗排序第二就出来了——因为晴为黛影,晴雯排序第一;袭为钗影,袭人排序第二。

松樵以为,读众看小说是不大关心仙界、梦界、俗界的,只看文本,细读前八十回,无论是“拥钗派”抑或“拥黛派”, 估计都将女一号定在林黛玉身上,薛宝钗只是女二号,排序只能第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