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十二钗”至少有四钗化于《世说新语》

(2016-12-23 07:08:56)
标签:

金陵十二钗

世说新语

分类: 红楼十五钗

“金陵十二钗”至少有四钗化于《世说新语》

2016-12-23


作家的创作灵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他们头脑中所固有的,只能来自前人所积累的经验和他们亲身经历的经验。譬若《红楼梦》的创作,首先在于作者“一事无成、半生潦倒”,过着“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生活,于心不甘,发愤著述。——松樵认为,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看,是书当和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氏腐刑而著《史记》一样,也是发愤之作。曹氏说,他“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这话就有点“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了。何以为证?所谓“当日所有之女子”,无非“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钗女,这些“所有之女子”,应当是都有原型,而且未必都是“女子”,但是,曹氏在创作的时候,从她们的命名看,多来自前人所积累的经验。以“金陵十二钗”正册为例,至少有四钗化于《世说新语》,即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秦可卿。

第五回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停机德”典出《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指的是东汉河南郡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咏絮才”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之七十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单从“停机德”和“咏絮才”之用典还看不出林黛玉、薛宝钗化于《世说新语》。我们再读另一则《世说新语》,即《世说新语.名媛》之三十: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间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谢遏即谢玄,谢无奕之子,谢安之侄。谢安即前则“谢太傅”,“其姊”即前则“兄女”、“公大兄无奕女”谢道韫。简言之,谢道韫是谢无奕的女儿,太傅谢安的侄女谢玄的姐姐,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将《世说新语.名媛》之三十译作白话文就是:谢遏非常推重自己的姐姐谢道韫,张玄常常称赞自己的妹妹,想使她和谢遏姐姐并列。有个尼姑叫济尼,和张、谢两家都有交往,别人问她这两个人的高下。她回答说:“王夫人神态风度潇洒爽朗,确实有隐士的风采和气度;顾家媳妇心地清纯,洁白光润,自然是妇女中的优秀者。”

文中的“林下”,即竹林之下或树林之下,实指隐士所在之处。济尼之言,实际是说顾家妇(张玄之妹)不如王夫人(谢道韫),称赞王夫人有隐士风度,顾家妇不过是妇女中的优秀者而已。

曹氏在判词及配画中之所以将林黛玉、薛宝钗合为一页,决非脂砚斋说的“名虽两个,实为一人”,重要原因之一是她们为两类不同的女性——“林下之风”和“闺房之秀”的代表。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们的结局悲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在明清鼎革之际,类似林黛玉、薛宝钗这样“林下之风”和“闺房之秀”多得很——既有男士,也有女流,但殊途同归,值得讴歌,必须讴歌!

尽管曹氏盛赞王熙凤“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但实际上是一个很平凡的俗人——“凡鸟”。凤姐的判词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就是一只“凡鸟”,典出《世说新语.简傲》之四: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文中之“喜” ,即嵇喜,嵇康的哥哥,曾任扬州刺史。文中之“凤”,繁体字作“鳳”,是由凡、鸟两个字组成的。“凡鸟”比喻平凡的人物。吕安轻视权贵,看不起嵇喜这种凡俗之士,所以用这个字来表示轻蔑。

将《世说新语.简傲》之四译作白话文就是:嵇康和吕安很友好,每一想念对方,即使相隔千里,也立刻动身前去相会。后来有一次,吕安到来,正碰上嵇康不在家,嵇喜出门来邀请他进去,吕安不肯,只在门上题了个“凤”字就走了。嵇喜没有醒悟过来,还因此感到高兴。所以写个凤字,是因为它分开来就成了凡鸟。

《红楼梦》第八回末云:“他(秦钟)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

秦可卿这个名字只在第十三回回目上出现过一次:“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她“小名唤可儿” ,典出《世说新语.赏誉》之七十九:桓温行经王敦墓边过,望之云:“可儿!可儿!”(桓温出行,经过王敦墓边,望着王敦的坟墓说:“可意人儿!可意人儿!”)

文中的“可儿” ,等于可人,使人可意的人,可爱的人。所谓可儿,多从才德方面说的。王敦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为人豪爽,好清谈,口不言财利,开朗朴实,因而获得“可儿”的好声名,但后来兴兵作乱,心怀残忍,死后受人唾弃。桓温称赞他,只是表明自己的心迹罢了。这里桓温依旧称赞他,正反映了他引王敦为同类,图谋篡逆,包藏祸心。

秦可卿“小名唤可儿”,在贾母心目中,“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这时的秦可卿,大约相当于谋反前的王敦。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明清交替时期,像小说人物秦可卿、历史人物王敦一样,原来才德“可儿”,声名甚佳,但后来变了的,可以说是难以数计。质言之,秦可卿的原型人物在明末清初太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