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石姻缘”上贾母是个认真负责的老太太
(2016-12-22 07:29:09)
标签:
贾母木石姻缘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在“木石姻缘”上贾母是个认真负责的老太太
(2016-12-22)
第五回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已经交代了薛林是两类不同的女性——“林下之风”和“闺房之秀”。《
到了《红楼梦》中,谢道韫便化为林黛玉,顾家妇则化为薛宝钗,济尼非贾母莫属。《红楼梦》是小说,不是《
贾母之疼爱黛玉,起初是因为黛玉是她的爱女贾敏唯一的骨肉,贾敏早逝,贾母将对爱女的思念转移到黛玉身上,人之常情。贾敏在全书中从未出场,我们对她的全部印象,只是靠那么几句话,一是贾母出场所说“所疼者唯有你母”,二是王夫人在闲聊时提及的“是何等的金尊玉贵,是何等的娇生惯养”,可见贾母所言非虚,贾敏,的确是她极其宠爱的女儿。而这种宠爱,我们从没有在她的两个儿子身上找到半点。正因为极其宠爱,所以才要迫不及待地将黛玉接到身边亲自照料,除了延续对亡女的思念,也想通过疼爱黛玉来弥补这份缺失的天伦。从这个角度来说,贾母对黛玉的爱,无法不有别于其他的孙女。再看看贾府三艳,迎春是木头,贾母不喜欢她,否则不会连她的婚事都不管。惜春还小,而且性格固执,恐怕也很难得到她的喜爱。三艳之中最强的探春,贾母对她是另眼相看的,但是也没有特别的亲昵,以探春的性格,是很难承欢膝下来讨贾母喜欢的。在所有的孙女中,贾母最疼的,也最应该疼的,只有黛玉。
贾母疼黛玉,但是她是从心里欣赏和喜欢她吗?细想想,贾母喜欢什么样的人?她喜欢王熙凤、晴雯、鸳鸯、湘云、宝琴,总的来说,喜欢聪明外露、伶俐彰显、活泼精灵的女孩儿——因为她也曾是这样的姑娘,所以到老还是心性热闹。她的价值取向是偏向美丽聪明风流那一脉的。说得直白一点,她根本就不喜欢宝钗这种性格,什么罕言寡语,什么藏拙,贾母从来没喜欢过这一个类的女孩。
红楼全书,贾母对宝钗的夸奖只有两次,第一次是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再看全书,没有只字片语,来描写贾母对宝钗有特殊的感情,倒是特意描写宝钗的审美观不得贾母欢心。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综合以上,可以做出以下结论:
1、从血缘和亲情上,贾母最疼黛玉。
2、黛玉身上,有她所欣赏的一些特征,比如伶俐能言,讲究穿戴和身份,风流机敏等等。
3、宝钗身上,有她所不欣赏的一些特征,比如过于简朴节约,罕言寡语,心机深沉等等。
4、钗黛之间,她喜欢黛玉,远远多过喜欢宝钗,有质的差异。
曹氏写《红楼梦》,呕心沥血,全书无一处闲笔,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解读它,他又用心地暗伏了许多影射人物来昭示主人公命运。红学界公认的是,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松樵认为,贾母等一干人对这二者的态度,多多少少也影射了对钗黛的内心想法。
袭人,端庄和顺,知礼仪,识大体。王夫人是很喜欢她的,喜欢到暗中提升她的地位。在王夫人那样的封建代表眼里,像袭人宝钗般的女子,才会教她的宝贝儿子上进。而袭人在性格处事上,都在一点一点地向宝钗靠拢,越来越心机深沉,越来越像封建卫道士。
但是这样的袭人,这样像宝钗的袭人,贾母似乎并不是很喜爱她,只是取她的忠厚罢了。贾母说她是“没嘴的葫芦”,虽是调侃,也说明了贾母对这类心思都藏在心里的人,并没多大好感。王夫人升了袭人的月钱,实际上就是承认了袭人通房大丫头即未来姨娘的地位,可是这一切,却是悄悄的,没有特地知会贾母,也就是说,王夫人心里清楚,贾母不会很乐见此安排。
王夫人讨厌晴雯。“眉眼有几分像林妹妹”的晴雯,得不到王夫人的好感,除了王夫人对凡是聪明伶俐漂亮能言的女子都有警惕心和厌恶感,恐怕和王夫人潜意识里对黛玉的排斥不无关联。王夫人排斥黛玉,原因可能是:她成了“金玉良缘”的绊脚石。
可是,贾母对晴雯却是喜爱有加。贾母甚至认为只有她将来有资格作为妾室来服侍宝玉。所以王夫人要赶晴雯出府,不得不撒谎来哄骗贾母。端庄的袭人她不喜欢,风流灵巧的晴雯却成钦点的未来姨娘,贾母的舍钗取黛之心,还不明显吗?
在贾府之中,最见风使舵,最能体会贾母心思的莫过于王熙凤。对于宝玉的婚事,王熙凤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宝钗是王家的自己人,王薛二位夫人想让宝钗成为宝二奶奶的心,可以理解,这种情况下,王熙凤应该一力挺薛才对,但是,事实相反。从王熙凤对钗黛的态度,可以窥见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贾母的真正意图。
王熙凤对黛玉说的“你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家做媳妇”的戏言,情节虽小,映射却大。王熙凤虽然言语泼辣爽直,但是心思细密,她不是一个不知分寸乱开玩笑的人。“吃茶”戏言,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王熙凤对宝黛之间的恋情心中早有察觉,因此敢于开出这种玩笑,她知道黛玉不会真的恼怒。二是宝玉的婚姻大事,王熙凤有预感或者说肯定了是和林黛玉有关联的,因此她不怕造次。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在尤氏姐妹面前,小厮兴儿长谈阔论,说起贾府的人物,其中说到宝玉的婚事:
“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是再无不准的了。”
兴儿是贾琏的小厮,平时在他们夫妇面前当差,兴儿所掌握信息,除了来自下人们的闲聊扯淡,比如几位小姐的外号,更多的,是来自他对主子们的心思的揣摩。或者说,很可能王熙凤在平时言语中就流露过将来把黛玉许配宝玉的话,所以兴儿有了这个概念。
不管兴儿的想法是否来自王熙凤,至少我们可以肯定一个信息:在贾府的下人圈子里,林黛玉将来要嫁给贾宝玉是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如果最高领袖贾母的意见是取钗弃黛,这股风是不大可能刮起来的。
在前八十回,贾母有两次或明或暗地提起了宝玉的婚事。一次是张道士为宝玉提亲,贾母明确地说:
“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的。”
贾母说这话时,是二十九回,那时薛宝钗已经进府多时了。在宝钗进府的几年间,“金玉良缘”这个说法,贾母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前八十回里,没有任何一个人,对这种说法做出过任何正面回应。侧面的回应,倒是有,就是贾母的提亲。
贾母对张道士说的话,并不真的是想让张道士帮忙找孙媳妇,她这些话是说给旁人听的,薛宝钗进府那么久,贾母却还叫人打听一个“模样性格”都好的女孩子,她就是在婉拒宝钗。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这句,老人家要传达什么意思?薛家的身份,是皇商,富有,但没有爵位,没有官位,富而不贵,其实是不入贵族贾门之眼的。
那句“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
贾母的一片苦心,可惜两个活宝丝毫也不能体会。难怪她说到两个冤家的时候,自己抱怨着也哭了。这段读来特别心酸。
另一次,就是宝琴进府,贾母问宝琴生辰八字。此段说过的人太多,就不赘言了。
对于贾母一再的暗示,薛姨妈心里是清楚的。对于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在紫娟佯称黛玉要回乡,宝玉发病大闹之后,更不可能瞒过其他人了。就在这件事发生之后,薛姨妈立刻行动,带着宝钗到潇湘馆来探口风。她对黛玉说:
“我的儿,你们女孩家那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薛姨妈如此紧张,在第一时间就要来探听消息,这更说明了她对金玉良缘没有把握和胜算。如果贾母明确支持宝钗,她还会这么紧张吗?
宝黛的爱情即“木石姻缘”,贾母从内心是支持的,但直到抄检大观园前,贾母一直没有出声。有论者说,贾母没有出声的原因是担心黛玉阳寿不长,误了宝玉。松樵认为,这不是原因。为什么?贾母钦点风流灵巧的晴雯作未来的姨娘,就是顾及到这一因素。贾母没有出声,说明老太太在“木石姻缘”上认真负责。贾母心里明镜似的,“金玉良缘”有王薛两家的势力背后支持,出声支持没有背景的林黛玉,要考虑无数的因素,比如王薛两家的势力,比如两个儿子的态度。果然,二儿媳发起的抄检大观园,翦除了晴雯。老太太得知这一消息后,一切都明白了。她不可能再出声支持“木石姻缘”了,出声也无用,只撂下一句话:“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这里所谓的“妻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