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木石姻缘”上贾母是个认真负责的老太太

(2016-12-22 07:29:09)
标签:

贾母

木石姻缘

分类: 红楼十五钗

在“木石姻缘”上贾母是个认真负责的老太太

2016-12-22


第五回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已经交代了薛林是两类不同的女性——“林下之风”和“闺房之秀”。《 世说新语.名媛》之三十云:“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间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此则名媛的意思是,谢玄非常推重自己的姐姐谢道韫,张玄常常称赞自己的妹妹,想使她和谢遏姐姐并列。有个尼姑叫济尼,和张、谢两家都有交往,别人问她这两个人的高下。她回答说:“王夫人神态风度潇洒爽朗,确实有隐士的风采和气度;顾家媳妇心地清纯,洁白光润,自然是妇女中的优秀者。”济尼之言,实际是说顾家妇(张玄妹)不如王夫人(谢道韫),称赞王夫人有隐士风度,顾家妇不过是妇女中的优秀者而已。

到了《红楼梦》中,谢道韫便化为林黛玉,顾家妇则化为薛宝钗,济尼非贾母莫属。《红楼梦》是小说,不是《 世说新语》解读。有人提出,林黛玉和薛宝钗,“贾母更喜欢谁”? 其实,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没必要,因为在老太太眼里,这两个姑娘根本就是放在两个类型里考虑的。黛玉是“我们家的孩子”,宝钗是“别人家的孩子”,她们获得的“喜欢”,无论多少,都不是一个类型的,怎么能放在一起比呢?打个比方吧,小芳的妈每天唠叨对门小华长得可人,学习好,孝顺懂事。可是,地震一来,小芳的妈还是第一个拖着小芳往外跑,怎么也不会急着去拖对门的小华。

贾母之疼爱黛玉,起初是因为黛玉是她的爱女贾敏唯一的骨肉,贾敏早逝,贾母将对爱女的思念转移到黛玉身上,人之常情。贾敏在全书中从未出场,我们对她的全部印象,只是靠那么几句话,一是贾母出场所说“所疼者唯有你母”,二是王夫人在闲聊时提及的“是何等的金尊玉贵,是何等的娇生惯养”,可见贾母所言非虚,贾敏,的确是她极其宠爱的女儿。而这种宠爱,我们从没有在她的两个儿子身上找到半点。正因为极其宠爱,所以才要迫不及待地将黛玉接到身边亲自照料,除了延续对亡女的思念,也想通过疼爱黛玉来弥补这份缺失的天伦。从这个角度来说,贾母对黛玉的爱,无法不有别于其他的孙女。再看看贾府三艳,迎春是木头,贾母不喜欢她,否则不会连她的婚事都不管。惜春还小,而且性格固执,恐怕也很难得到她的喜爱。三艳之中最强的探春,贾母对她是另眼相看的,但是也没有特别的亲昵,以探春的性格,是很难承欢膝下来讨贾母喜欢的。在所有的孙女中,贾母最疼的,也最应该疼的,只有黛玉。

贾母疼黛玉,但是她是从心里欣赏和喜欢她吗?细想想,贾母喜欢什么样的人?她喜欢王熙凤、晴雯、鸳鸯、湘云、宝琴,总的来说,喜欢聪明外露、伶俐彰显、活泼精灵的女孩儿——因为她也曾是这样的姑娘,所以到老还是心性热闹。她的价值取向是偏向美丽聪明风流那一脉的。说得直白一点,她根本就不喜欢宝钗这种性格,什么罕言寡语,什么藏拙,贾母从来没喜欢过这一个类的女孩。

红楼全书,贾母对宝钗的夸奖只有两次,第一次是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第二次是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贾母道:“提起姐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了,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而且,这两次夸奖的后边都有言外之意,第一次的言外之意是,既然“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 该议婚聘嫁了。第二次的言外之意是,黛玉是自己人,宝钗总归是外人。

再看全书,没有只字片语,来描写贾母对宝钗有特殊的感情,倒是特意描写宝钗的审美观不得贾母欢心。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说着,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他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综合以上,可以做出以下结论:

1、从血缘和亲情上,贾母最疼黛玉。

2、黛玉身上,有她所欣赏的一些特征,比如伶俐能言,讲究穿戴和身份,风流机敏等等。

3、宝钗身上,有她所不欣赏的一些特征,比如过于简朴节约,罕言寡语,心机深沉等等。

4、钗黛之间,她喜欢黛玉,远远多过喜欢宝钗,有质的差异。

曹氏写《红楼梦》,呕心沥血,全书无一处闲笔,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解读它,他又用心地暗伏了许多影射人物来昭示主人公命运。红学界公认的是,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松樵认为,贾母等一干人对这二者的态度,多多少少也影射了对钗黛的内心想法。

袭人,端庄和顺,知礼仪,识大体。王夫人是很喜欢她的,喜欢到暗中提升她的地位。在王夫人那样的封建代表眼里,像袭人宝钗般的女子,才会教她的宝贝儿子上进。而袭人在性格处事上,都在一点一点地向宝钗靠拢,越来越心机深沉,越来越像封建卫道士。

但是这样的袭人,这样像宝钗的袭人,贾母似乎并不是很喜爱她,只是取她的忠厚罢了。贾母说她是“没嘴的葫芦”,虽是调侃,也说明了贾母对这类心思都藏在心里的人,并没多大好感。王夫人升了袭人的月钱,实际上就是承认了袭人通房大丫头即未来姨娘的地位,可是这一切,却是悄悄的,没有特地知会贾母,也就是说,王夫人心里清楚,贾母不会很乐见此安排。

夫人讨厌晴雯。“眉眼有几分像林妹妹”的晴雯,得不到王夫人的好感,除了王夫人对凡是聪明伶俐漂亮能言的女子都有警惕心和厌恶感,恐怕和王夫人潜意识里对黛玉的排斥不无关联。王夫人排斥黛玉,原因可能是:她成了“金玉良缘”的绊脚石。

可是,贾母对晴雯却是喜爱有加。贾母甚至认为只有她将来有资格作为妾室来服侍宝玉。所以王夫人要赶晴雯出府,不得不撒谎来哄骗贾母。端庄的袭人她不喜欢,风流灵巧的晴雯却成钦点的未来姨娘,贾母的舍钗取黛之心,还不明显吗?

在贾府之中,最见风使舵,最能体会贾母心思的莫过于王熙凤。对于宝玉的婚事,王熙凤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宝钗是王家的自己人,王薛二位夫人想让宝钗成为宝二奶奶的心,可以理解,这种情况下,王熙凤应该一力挺薛才对,但是,事实相反。从王熙凤对钗黛的态度,可以窥见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贾母的真正意图。

王熙凤对黛玉说的“你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家做媳妇”的戏言,情节虽小,映射却大。王熙凤虽然言语泼辣爽直,但是心思细密,她不是一个不知分寸乱开玩笑的人。“吃茶”戏言,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王熙凤对宝黛之间的恋情心中早有察觉,因此敢于开出这种玩笑,她知道黛玉不会真的恼怒。二是宝玉的婚姻大事,王熙凤有预感或者说肯定了是和林黛玉有关联的,因此她不怕造次。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在尤氏姐妹面前,小厮兴儿长谈阔论,说起贾府的人物,其中说到宝玉的婚事:

“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是再无不准的了。”

兴儿是贾琏的小厮,平时在他们夫妇面前当差,兴儿所掌握信息,除了来自下人们的闲聊扯淡,比如几位小姐的外号,更多的,是来自他对主子们的心思的揣摩。或者说,很可能王熙凤在平时言语中就流露过将来把黛玉许配宝玉的话,所以兴儿有了这个概念。

不管兴儿的想法是否来自王熙凤,至少我们可以肯定一个信息:在贾府的下人圈子里,林黛玉将来要嫁给贾宝玉是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如果最高领袖贾母的意见是取钗弃黛,这股风是不大可能刮起来的。

在前八十回,贾母有两次或明或暗地提起了宝玉的婚事。一次是张道士为宝玉提亲,贾母明确地说:

“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的。”

贾母说这话时,是二十九回,那时薛宝钗已经进府多时了。在宝钗进府的几年间,“金玉良缘”这个说法,贾母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前八十回里,没有任何一个人,对这种说法做出过任何正面回应。侧面的回应,倒是有,就是贾母的提亲。

贾母对张道士说的话,并不真的是想让张道士帮忙找孙媳妇,她这些话是说给旁人听的,薛宝钗进府那么久,贾母却还叫人打听一个“模样性格”都好的女孩子,她就是在婉拒宝钗。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这句,老人家要传达什么意思?薛家的身份,是皇商,富有,但没有爵位,没有官位,富而不贵,其实是不入贵族贾门之眼的。

那句“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 松樵的理解是,贾母在放风,贾宝玉的婚事,她不想太早给出说法,她想等,等什么呢?难道不是等宝玉和黛玉的成熟和成长吗?她是太不放心他们了!宝玉不通世情,黛玉不知世故,两个没有俗世心眼的孩子,总是在这个势利的世界中受伤害。而她所能做的,就是拚上最后的力气来保护他们,保护他们纯洁的心性和爱情。

贾母的一片苦心,可惜两个活宝丝毫也不能体会。难怪她说到两个冤家的时候,自己抱怨着也哭了。这段读来特别心酸。

另一次,就是宝琴进府,贾母问宝琴生辰八字。此段说过的人太多,就不赘言了。

对于贾母一再的暗示,薛姨妈心里是清楚的。对于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在紫娟佯称黛玉要回乡,宝玉发病大闹之后,更不可能瞒过其他人了。就在这件事发生之后,薛姨妈立刻行动,带着宝钗到潇湘馆来探口风。她对黛玉说:

“我的儿,你们女孩家那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薛姨妈如此紧张,在第一时间就要来探听消息,这更说明了她对金玉良缘没有把握和胜算。如果贾母明确支持宝钗,她还会这么紧张吗?

宝黛的爱情即“木石姻缘”,贾母从内心是支持的,但直到抄检大观园前,贾母一直没有出声。有论者说,贾母没有出声的原因是担心黛玉阳寿不长,误了宝玉。松樵认为,这不是原因。为什么?贾母钦点风流灵巧的晴雯作未来的姨娘,就是顾及到这一因素。贾母没有出声,说明老太太在“木石姻缘”上认真负责。贾母心里明镜似的,“金玉良缘”有王薛两家的势力背后支持,出声支持没有背景的林黛玉,要考虑无数的因素,比如王薛两家的势力,比如两个儿子的态度。果然,二儿媳发起的抄检大观园,翦除了晴雯。老太太得知这一消息后,一切都明白了。她不可能再出声支持“木石姻缘”了,出声也无用,只撂下一句话:“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这里所谓的“妻妾”, 当然是指薛宝钗和袭人——老太太一语成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