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利何曾伴汝身”,“莫怨他人嘲笑频”

(2016-11-23 07:54:31)
标签:

红楼梦

钟山怀古

薛宝琴

分类: 红楼十五钗

“名利何曾伴汝身”,“莫怨他人嘲笑频”

——浅评薛宝琴新编怀古诗(5

2016-11-23


(续昨)四、新编怀古诗其三“钟山怀古”猜想——“名利何曾伴汝身”,“莫怨他人嘲笑频”。

  钟山怀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1、谜底猜想:上马石。

  2、谜底猜想理由:

  “钟山”——亦称钟阜、北山,即今南京市东北的紫金山,古名金陵山、圣游山,三国时东吴曾称它为蒋山。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古迹文物丰富,有“金陵毓秀”的称誉。钟山蜿蜒起伏,抛若游龙,故古人称“钟阜龙蟠”。山上有紫色页岩层,在阳光照映下,远看紫金生耀,故人们称它为紫金山。

  南朝齐代的孔稚硅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北山移文》。文中说到,周颙(y6nq)曾隐居于建康(今南京)北山(钟山),以清高不仕自许。后突然应皇帝之诏出山当了官。等他再路过钟山时,北山(钟山)的山灵把周颐尽情地嘲笑、斥骂一通,说他玷污了钟山的高洁,不许他再来。南齐时代确有周颙其人,字彦伦,汝南(今河南汝南县境)人,《南齐书》中有其传。考史传所载,颙曾为剡令、山阴县令,而未尝为海盐县令,一生仕宦不绝,并没有隐而复出的事,其立隐舍于钟山,系在京任职时供假日休憩之用。其实孔稚硅所作乃寓言体游戏文章,假设山灵口吻斥责周颙,借题发挥,讽刺隐士贪图官禄的虚伪情态,未必都有事实根据。

  薛宝琴这首怀古诗是将《北山移文》反其意而用之,谓周颙确实清高不仕,隐居于建康(今南京)北山(钟山),无端被皇帝诏出山当了官,招来是是非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君命不可违嘛,让人去嘲笑、斥骂吧。

  “名利何曾伴汝身”——你何尝存有什么名利观念。汝,你。程高本作“女”,二字相通。这句说周颙隐居钟山。

  “无端被诏出凡尘”——“无端”,平白无故。“被诏”,指奉命出为海盐县令。“出凡尘”,离开隐舍,出来到尘世上做官。

  “牵连大抵难休绝”——“牵连”,指世俗的种种牵挂、连累。谓既“被诏”,就“难休绝”世俗的种种牵挂、连累。

  “莫怨他人嘲笑频”——“嘲笑频”,历来嘲笑隐士“身在江海上,心居魏阙之下”者甚多,不独孔稚珪之讥讽周颙。这一句谓“不要抱怨他人的讥讽、嘲笑”。

  “钟山怀古”所隐“俗物”为供主人出行及归来时上下马“踮脚”用的“上马石”。

  钟山上有紫色页岩层,是作“上马石”的好材料。《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通灵宝玉”本来就是大荒山的一块巨石,它来到人间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受享富贵和温柔”。第一回那僧曾对石头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

  “下马石”富贵人家才有,达官贵人上马离不开它,夫人小姐上车离不开它。古代的大户人家,在宅门前常设置两块巨石,从侧面看巨石是┗形,是一个具备有两步台阶(有的是三步,以两步居多)的石头。第一步台阶高约30厘米,第二步台阶高约60厘米。石重一千公斤。通常多为青石或花岗石,不加雕琢,也有白色大理石,并经精细雕琢的。

  这两块石头,作用极大,一是显示主人的等级,因为马、驴、骡是旧时代步的主要工具之一,加之清代满蒙等民族有骑马狩猎的祖习,清代朝廷规定:满洲官员出门,无论文武,均需乘马,以不忘先祖遗风,清官员有“前引”,“后从”的定例,即主人外出时,奴才和仆从也要骑马,前呼后拥地跟随,即使后来主人们乘车、乘轿,仆人也要骑马左右跟随。所以,旧时北京的府第和大四合院、大会馆的门前都在左右有上下马石。住宅门前有没有上下马石也是宅第等级一个划分标准。

  二是上马时真离不开它。每当主人欲外出时,仆人便牵马备鞍至上马石前,主人上上马石的两步台阶,就可以轻易地脚登马蹬、骑上马背出行了。假如主人年高上马不便,上马石则可帮他大忙。门前的两块上马石,一块是供主人出行时登高上马用的,另一块是供主人归来时下马用的,但不叫下马石。因为旧时,下马是不受听的。这一点,负责牵马的仆人是最知情的。时下“宫”剧多多,在府第门囗达官贵人上下马、夫人小姐上下车,都是仆人丫环端一条板凳资用,这是有违历史常识的。

  三是上马石是有掌故的,非空穴来风。上马石典出西汉。西汉末年,相传王莽来到现今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王岗乡的上马石村,由于王莽个子矮小,不易上马,在此地竖立一个上马石,于是此地的老百姓便以此为名,建立了村庄,流传至今。

  《钟山怀古》是暗隐贾宝玉的。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主、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这一块玉,是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念咒书符,大展幻术”点化后“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的“通灵宝玉”。这块“通灵宝玉”的前身,就更是不同凡响了。它是女娲炼石补天之时所剩下的一块“弃而未用”,“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而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边上的石头。“钟山”隐寓“大荒山”。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上的石头是听了僧道的“高谈快论”而“不觉打动凡心”,“无端被诏出凡尘”的。第一回文本说:“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名利何曾伴汝身”,这一句用在贾宝玉身上恰到好处。 上面引文说得清楚,“石头”被和尙夹带下到“凡尘”,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受享富贵温柔”的。在小说文本中确实是这样的,贾宝玉不愿走读书中举的道路,他视为官作宦如粪土。他将那些“读书上进”的人称为“禄蠢”;将那些谋求富贵的人所必读必作的八股时文看作“饵名钓禄之阶”;将“仕途经济”一类的议论斥为“混账话”。在他那个时代,那个家庭,这样的思想和见解,实在是非常大胆的,不能不叫统治阶级大惊失色了。所以,在他们的眼里,贾宝玉就成了一个行为偏僻、性情乖张、半疯半傻的“混世魔王”和“孽根祸胎”。 不仅如此。贾宝玉对于现存的封建制度和一套封建伦理道德,都感到强烈的不满。他无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和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不高兴跟那些为官作宦的“俗人”应酬往来,却愿意跟那些处于社会下层被封建阶级瞧不起的人物做朋友、他同情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有时跟他们简直没有主奴的界限,他们的悲惨遭迁常常激起他对摧残他们的封建制度的憎恨。他甚至不以生长于这个贵族之家为荣,反而引以为憾,曾为此发出深长的慨叹。

  “牵连大抵难休绝”。贾宝玉既投胎贾府,就难免要和贾府里的凡人俗事发生联系,甚至受到一些离奇鬼事的“牵连”。

  贾宝玉生活于其中的那个贾府,表面上还呈现出一种“峥蝶轩峻”、“蓊蔚洇润”的气象,内里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在种种危机中,后继无人是最大的危机。这一点,曹雪芹在第二回里借冷子兴之口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他认为,象这样的贵族之家,儿孙的“一代不如一代”,是要比因安富尊荣、追求享乐而造成的经济上人不敷出、内囊渐尽更为严重的“一件大事”。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妙,后继无人,确实是封建制度已经从内部腐朽、不一可救药的重要标志。曹雪芹对于贵族家庭生活的这一独特感受,对他构思这部伟大作品,确定主要情节线索,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受宝玉的祖宗宁荣二公的“剖腹深嘱”,警戒宝玉“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以求不“见弃于世道”,而结果宝玉却深负了警幻“一番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之言”,在迷津前没有“作速回头”,终于堕入了万丈深渊。这段写得迷离恍惚的文字大可值得注意,它以象征的手法预示给读者小说的构思和后文情节的发展。就是在这种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条件下,由于贾宝玉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再加上他的聪明颖悟(虽然在书中他常常被称为呆子,作者却多处写到他的敏慧),便成了这个家庭的“中兴”希望。他在贾府里受到上上下下那么多人的尊宠钟爱,包括贾政的严厉管教在内(“恨铁不成钢”也是爱的一种特殊表现),多半就出于这种原因。

  “莫怨他人嘲笑频”。一块“无才可去补苍天”的巨石,“无端被诏出凡尘”做了“上马石”(“踮脚石”),虽然“受享”了“富贵温柔”,到底还是“大才小用”,必然招来“嘲笑频”。“运命惟所遇”,“莫怨他人嘲笑频”。

  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作者对宝玉的外貌作了一番描绘,接着说:“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的极确。”这二首《西江月》词就是: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里说贾宝玉是“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等,看来似讥讽、嘲笑、,其实是赞赏,因为这些都是借封建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来。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