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黛爱情悲剧”是怎样酿成的?(续三下)

(2016-09-01 07:24:05)
标签:

贾宝玉

林黛玉

木石姻缘

分类: 红楼十五钗

宝黛爱情悲剧是怎样酿成的?(续三下)

201691日)


接下来就发生了宝玉、湘云、黛玉三人之间的不愉快了。

这不愉快的起因,是晚上散戏时,贾母喜欢那个演戏的十一岁的小旦,贾母叫人带进来,另外有赏赐。其实,这个小旦就是元妃省亲时喜欢的龄官以及宝玉后来看到花下“画蔷”的龄官。这时凤姐说了一句“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为这事,有太多的人批评,说这是凤姐在故意侮辱黛玉人格。因为过去,戏子是身世最凄惨的,是最没地位的,是最不讲情义的,是最被人看不起的。凤姐道戏子活像黛玉,当然是不怀好意,当然是在侮辱黛玉人格。松樵不敢苟同“太多的人”的批评。理由有三:一、凤姐说的是“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并沒有说“这个孩子,活像一个人”,“扮相”和“本相”不是一个概念;二、龄官的“扮相”活像林黛玉,元妃肯定也看得出来,第十八回作者写道:“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做《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此时的元妃,对薛林经过一番考查,已决定“弃黛取钗”了,但她做得很隐蔽,对黛玉“先扬后抑”、“两褒一贬”:奖偿龄官属“扬”、 属“褒”,夸赞诗才属“扬”、属“褒”,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属“抑”、属“贬”;三、因为贾母喜欢那个演戏的十一岁的小旦,而贾母喜欢的原因,应该同元妃之“扬”相同,不外戏演得好,“扮相”活像林黛玉。

但这次既然凤姐说了,大家就注意了起来。不过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口中不说。

这时作者写道:“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说果然不错。’”

就为宝玉的这个“使个眼色”,湘云大生气了。湘云是在生宝玉的气。宝玉赶去解释,湘云不但脑了宝玉,还脑了黛玉。湘云说宝玉“这些没要紧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

在这里,我们应该公平的讲,黛玉可是没有得罪湘云,是湘云冒犯了黛玉,但,现在却是黛玉没有生湘云的气,反而是湘云在连枪带棒的生黛玉和宝玉的气。到底是黛玉是个“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还是湘云是“小性儿、行动肯恼”的人?我们不是一看就明白了吗!

至此,作者笔下的凤姐起因,湘云开口,大家一笑而走的“大家”拿黛玉比戏子事件,最后达到的高潮却是:黛玉好像没有生凤姐、湘云和众人的气,黛玉好像根本没怎么在乎和计较大家的笑和大家的嘲讽。或者是黛玉大度地忍在了心底,好像黛玉比湘云大度,反而是湘云使枪拿棒地一阵乱舞。

后来黛玉又放不下宝玉“果断而去”,又借故去看宝玉,拿来了宝玉的“偈语”,晚上和湘云一起睡觉时“与湘云同看”。“次日又与宝钗同看”。黛玉根本就是个“没有心”的人。这样的人是“小性儿、尖酸刻薄”吗!黛玉又怕宝玉“魔了”,“移移了性情”,黛玉又和宝钗、湘云来找宝玉“证性”以便让宝玉收了“痴心妄想”。黛玉之心可鉴啊!

但当时的黛玉却只对宝玉一个人生气了。且黛玉对宝玉的态度有些蛮不讲理。宝玉过来安慰黛玉时,作者写道:宝玉“刚到门槛前,黛玉便推出来将门关上。宝玉有些不解何意。在窗外只是吞声叫‘好妹妹’,黛玉不理他。”后来宝玉终于进了黛玉的房,“宝玉随进来问道:‘凡事都有个原故,说出来人也不委屈,好好地的就恼了,终久是为什么起?’林黛玉冷笑道:‘问的我倒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原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宝玉道:‘我并没有比你,我并没有笑,为什么恼我呢?’黛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厉害呢。’宝玉听说,无可分辨,不则一声。黛玉道:‘这一节还可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她原是公侯小姐,我原是贫民丫头,她和我玩,设如我回了口,岂不是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又怕她得罪了我,我恼她,与与你何干?她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宝玉见说,方才与湘云私说,她也听见了。”这时黛玉简直不只是“小性儿、行动肯恼”,黛玉简直成了一个“野蛮女友”了。这才是黛玉的“情到深处”“爱到极处”的“胡言乱语”了。我们能认为黛玉是“小性儿、尖酸刻薄”吗?我们能认为黛玉“野蛮”吗?

第四件事,就是第二十回湘云进荣国府了。这是湘云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第一次出现。湘云当然不是第一次入府。湘云在《红楼梦》文本中出现得太迟。

湘云性格豪爽,有真本色。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最喜欢湘云。其实,我们爱《红楼梦》,我们当然爱湘云,我们也爱黛玉、宝钗、三春,爱凤姐、李纨、晴雯、芳官等等人物。我们的心和宝玉一样,爱一切值得我们爱的人。这就是作者的伟大的人文关怀和高贵的人格精神给予我们潜移默化的结果,这就是文学名著的力量。

虽然湘云说话“咬舌子”,但湘云却是“口没遮拦”;好像湘云是个“没心没肺”的人,但这样就小看了湘云,湘云却是个“锦心绣口”的人。

湘云入府时,宝玉正在宝钗处玩笑。二人听说湘云来了,宝玉是“抬身就走”。宝钗是笑道:“等着。咱们两个一起走,瞧瞧她去。”可见湘云在宝玉等人心中的分量。

有湘云的地方,总是有欢声笑语的。“大说大笑”是湘云的本分。但湘云的内心,却又是“又细又密”的。

这个时候宝玉和宝钗二人一起来到了贾母处看湘云,湘云正在说说笑笑。这时,作者写道:“正值林黛玉在旁,因问宝玉在那里的。”这当然是黛玉在明知故问了。“宝玉便说:‘在宝姐姐家的’”宝玉可能有些心虚吧。“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来了。’”黛玉这是什么话?有点过分吧?但宝玉没有生气。“宝玉笑道:‘只许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她那里一趟,就说这话。’”宝玉也是实在话。但黛玉不肯了。“黛玉道:‘好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管我什么事。我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可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这就是黛玉的“小性儿吧、尖酸刻薄”吧。

但宝玉愿意接受黛玉的这种“小性儿、尖酸刻薄”。宝玉跟着黛玉去劝。然后是宝钗借口“史大妹妹等你呢”过来把宝玉“推走”。

且看作者这时之笔:“这里林黛玉越发气闷,只向窗前流泪。没两盏茶功夫,宝玉仍来了。林黛玉见了,越发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宝玉见了这样,知难挽回,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不料自己还未开口,只见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玩,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做什么来?死活凭我罢了。’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她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疏你的。’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她,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你的心。难道你就知道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林黛玉听了,低头一语不发,半日,说道:‘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就拿今日天气比,分明今儿冷的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轻肷披风脱了呢?’宝玉笑道:‘何尝不穿着。见你一恼,我已烦躁就脱了。’林黛玉叹道:‘回来伤了风,又该饿着吵吃的了。’”

这就是宝玉有名的“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理论。这就是宝玉黛玉入住大观园前的有名的“二玉证心”。

我们能说作者笔下的黛玉是“尖酸刻薄、小性儿”吗?

我们有太多的红迷们,都说后来入住大观园后,宝玉对黛玉的“旧帕相送”,才是宝黛二人的“心心相许”转折点。松樵以为,二玉“心心相许”,应是从宝黛第一次见面就开始的。正如王蒙先生所说的这种爱是一种“宿命”,是“不能讨论的”。而这次的“二玉证心”,只不过是作者在又一次提醒读者而已。爱情只属于宝黛,与湘云和宝钗无关!

人间只有情最重啊!情义无价!金钱、权势和真情相比,又能算什么呢?!

入住大观园之前的黛玉的爱情,有贾母的支持,有宝玉的“证心”,黛玉当然不能容忍宝钗的介入。这时的黛玉是没有“风刀霜剑”感觉的。这时的黛玉,心中只有爱情,一心只为守护和保卫这种纯洁的爱情。——这正是所谓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尖酸刻薄、小性儿”的原因。

这时的黛玉,根本没有去用心体味这荣国府除了宝钗身上那明晃晃的金锁有点刺眼外,除了薛姨妈很有点居心不测外,除了“金玉良缘”舆论满天飞有点刺耳讨厌外,还有一双“阴冷的眼睛”躲在“慈善人”的背后,在不怀好意的看着自己,还有一颗“事多心烦”的心藏在“老实人”的背后在考虑着怎么对付自己和贾母。(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