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黛爱情悲剧”是怎样酿成的?(续二上)

(2016-08-28 07:35:05)
标签:

贾宝玉

林黛玉

木石姻缘

分类: 红楼十五钗

宝黛爱情悲剧是怎样酿成的?(续二上)

2016828日)


三、“木石姻缘”遭遇贾元春、贾政、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凶残扼杀,他们是“宝黛爱情悲剧”的酿造者

贾元春、贾政、王夫人和薛姨妈力挺“金玉良缘”、扼杀“木石姻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说贾母“致意”林黛玉进贾府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制造和成就“木石姻缘”,那么,贾政和王夫人一再邀请薛家母女儿进京入府的更深层次原因就是制造和成就“金玉良缘”。

贾母接林黛玉和贾政、王夫人接薛家母女是同时同步进行的,只是因为林黛玉走水路加之贾雨村求官心切,薛家走旱路加之薛蟠有生意上的事且惹了人命官司,故而林黛玉要比薛宝钗要早一年左右进荣国府。

林如海对贾雨村说:“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薛姨妈对薛蟠说:“你舅舅虽升了去,还有你姨爹家。况这几年来,他们常常捎书来要咱们进京。”

前面详细介绍过贾母“致意”接林黛玉进荣国府的“原因”,分析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制造和成就“木石姻缘”,这里就不赘述了。那么贾政、王夫人“常常捎书”要薛家进京又是为了什么呢?薛姨妈拖儿带女进京,一者为送宝钗“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二为望亲,三为薛蟠这位“皇商”来京“销算旧账,再计新支”。这三个原因貌似说得很清楚,但没有哪一个原因经得起推敲。松樵认为,贾政、王夫人“常常捎书”要薛家进京的真正原因就是为了制造和力挺“金玉良缘”。

林黛玉和薛宝钗先后进贾府的场面和动静是不一样的。林黛玉入府时,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和贾家三姐妹等人都是集中在一起隆重迎接的。接黛玉入府的婆子、小厮、丫鬟是换了一拨又一拨的。王熙凤很忙,稍来迟了一点,还很有一些自责。薛宝钗入府时搞接待的是王夫人,薛家母女儿“正在门外下车”时,“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厅,将薛姨妈接了进来”,场面似乎有些淡。“淡”从何来?从“接待者”来。在贾府,王夫人怎么能和贾府至尊至贵的贾母相比呢?岂有不“淡”?

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进府问题上,王夫人和贾政“一边倒” 的倾向性太鲜明了。

薛姨妈和王夫人是一母同胞的两姐妹,“姊妹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这很正常,无可挑剔。但我们把黛玉入府时王夫人的表现和此时薛家母女儿入府时的表现稍加比较,就可以发现王夫人很有一些不正常。

林黛玉入府时王夫人开始时的表现是漫不经心。黛玉先是看到王夫人问凤姐月钱放完了没有。再就是凤姐说到找缎子“太太记错了”之事时,王夫人说:“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王夫人是荣国府“内闱”主要当家人,既然要给黛玉“裁衣裳”也该早就安排了。因为黛玉入府是专“遣了男女船只来接”的,搞得很隆重,大家都知道,王夫人假如对黛玉上心,是应该早作吩咐,早作准备的。为什么迟至这时才说呢?且说的是“随手拿出两个来”。好在凤姐说:“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以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看来凤姐是真关心黛玉的,但凤姐的权限很小。给黛玉“裁衣服”用的这么一点缎子,她都不能做主,要先让王夫人“过目”后才能送来。

林黛玉进贾府后,贾母吩咐黛玉去见两位舅舅。邢夫人是很热情的。但到了王夫人处,王夫人似是在故意刁难黛玉,在众婆子和丫鬟面前出黛玉的“洋相”。王夫人自己“坐在西边下首”,总是把黛玉“往东让”,这东边是“贾政之位”,是大位置,黛玉乃小辈人物,是不能坐的。王夫人第一次接待外甥女就用如此之礼,可谓“居心叵测”。好在黛玉出身“书香之家”,知礼守规,又是“冰雪聪明”之人,对人情世故“小心谨慎”,“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才没有出错。

接下来,王夫人对林黛玉说的话就更厉害了。王夫人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吧。”林黛玉的大舅舅贾赦也没见黛玉,不见的原因是怕“彼此伤心“,但留下几句至情至理的话出:“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贾政不但不见,而且连一句话都没有的。王夫人反倒大谈“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所以嘱咐你不要睬他”之类的话——王夫人连续两次嘱咐黛玉“不要睬”宝玉,明显另有含义。此时黛玉刚进府,怎么知道王夫人的心呢?后来黛玉入住大观园时,王夫人不用说这些话,黛玉也是会知道王夫人之心的。

贾政、王夫人在林黛玉入府时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态度,很是有些奇怪,甚至可以说不可理喻。待到薛姨妈拖儿带女进了京,薛宝钗挂着明晃晃的金锁来了,贾政挽留老姨妹一家子住下了,王家姐妹哭着笑着相见了,“每天长篇大论的谈着家务”了,于是乎“金玉良缘”的舆论在贾府满天飞了。“前因后果”联系起来一想,还奇怪吗?这就叫做“一边倒”,王夫人和贾政的倾向性太鲜明了!

“薛蟠已拜见过贾政,贾琏又引见着拜见了贾赦贾珍等”,这都是很正常的礼节,贾赦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但贾政的动静却弄得很大。他首先派人出来对王夫人说了:“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白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哥儿姐儿住了甚好。”贾政要留老姨妹一家子住下了。贾政、王夫人留薛姨妈一家住下,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只是于事理上说不通:薛家在京有自己的房产;薛姨妈在京有自己的亲哥哥王子腾,官比贾政大,房产肯定多。虽然王子腾升了外任,家中人还是很多的。

其实薛蟠压根儿就不想住在荣国府,也不想在舅舅家住。不想住舅舅家,是怕“嫡亲母舅管辖,不能任意挥霍。”贾政非要留下老姨妹一家,是不是为了管束薛蟠呢?让事实说话吧:后来薛蟠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贾政对此竟无动于衷,根本不负责任。看来贾政留下老姨妹一家子只能说是“别有用心”。

贾雨村是依附林黛玉入京的,林父也只是写了一封简单的推介信而已。贾雨村“带了小童,拿着宗侄名帖”到大门求见。贾府的大门是很难进的。再说,贾雨村总没有林黛玉亲吧。黛玉专门去看舅舅时,作者通过王夫人的囗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吧”。不见也行,至少也要和贾赦一样,留下一句话来安慰和关心一下这可怜的外甥女吧,没有。但贾政对贾雨村却是“急忙请入相会”。贾政见“雨村相貌魁梧,言谈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丞愵扶危,大有祖风”。然后“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看来,贾宝玉的“亲不见疏,先不僭后”对贾政是不适用的。

前面讲过,荣国府毕竟是贾赦袭了爵的,贾赦住得再远,也是荣国府名正言顺的“府长”,就像贾珍袭了爵,辈分再小年纪再小,也是“族长”一样。况且贾赦不是贾珍,荣国府要留客人长住下来,是必须经由“府长”贾赦或者贾母同意才行的。贾政没有经过贾赦或贾母同意就留客住下,颇有些目中无人。后来贾母也只好“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否则,贾赦贾政兄弟两人的裂痕又要加大了。

从此,薛家母女儿子就在荣国府的“梨香院”住下了。薛姨妈“又私与王夫人说明,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两姐妹商量了个“处常之法”。后来贾府建造大观园完工,“梨香院”作为十二个小戏子和教员的生活学戏场地,薛姨妈搬了一次家,但始终住在荣国府内。而且,始终也没有看到薛姨妈送宝钗去“亲名达部”参选。

贾元春、贾政、王夫人制造和力挺“金玉良缘”首先考虑的是家族。薛家是四大家族之一,是皇商,是巨贾。现在的生意确实比以前萧条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薛家还是有百万之富的。京中有房产,有“棺材店”、“当铺”等几处产业,又“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户部挂着虚名,支领钱粮”。这是林家所不能比拟的。林家虽是列侯世家,但到林黛玉的爷爷已是第五代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到林黛玉父亲之时,爵位就没有了,家中的田地房产,历经五代子孙,必然分光了。所以,林父就只能从科第出身了。此时旳林家和薛家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书香味浓些。但林父是钦点的巡盐御史,这个官的“潜规则”收入是不可以小觑的,所以松樵说“林家财运还可以”。我们别忘了林父是“探花”出身,“生女像父”,我们从林黛玉身上可以看出林如海的影子。如果单比财富,林家和薛家难决高下。问题在于后来林父亡故了,林家和薛家就不能比了。林黛玉成了孤儿,成了“草木之人”了,当然就不能和薛宝钗相比了。正是因为如此,贾元春、贾政、王夫人必然着意制造和力挺“金玉良缘”,千方百计血腥扼杀“木石姻缘”。(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