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应怜“千红一哭,原应叹息“万艳同悲”
(2016-08-09 07:22:55)
标签:
太虚幻境红楼梦浓缩版 |
分类: 红楼十五钗 |
真应怜“千红一哭,原应叹息“万艳同悲”
(2016-8-9)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真正的权威和大家,将永远争论下去。不管“新红学”、“旧红学”、“索隐派”、“考证派”学派有多多,不管“红学家”研究成果有多大,不管各学派争论有多激,探其实有一个共同观点,那就是真正能够揭开《红楼梦》之谜的金钥匙,最终还在《红楼梦》前八十回文本之中。质言之,作者用“曲笔”,用“春秋笔法”,作者“把真事隐去”,用“假雨存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写就的这部小说,何以就“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呢?作者是“真痴”还是“假痴”?这“待解”的“其中味”是什么?这些个疑问的答案,都深藏在小说前八十回文本之中。
《红楼梦》是小说。所谓小说,就是庄严的谎话。说小说是“谎话”,这是针对小说虚构、构思而言;说“谎话”“庄严”,这是针对小说严肃、严谨而言。这就是说,小说绝不等同胡编乱造,更不等同普通意义上的谎话,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说是浓缩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文学形式,而这一切,全得按“事体情理”。不然,就会给人感觉偏离生活,不会给人以感动。为什么说《红楼梦》是小说呢?作者一开头便明白无误地说:“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贾雨村’云云。”“作者自云”吿诉我们,《红楼梦》是经过“梦幻”之后得来的,它里面有真有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就是作者所提醒的“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作者所谓的“梦幻”旨在表明《红楼梦》乃小说,暗示贾宝玉有作者之影,但又不是作者。贾宝玉是真的,贾宝玉的思想理念反映了作者;贾宝玉是假的,贾宝玉的相貌、经历、性格以及所处环境等等与作者大不一样。站在文学创作角度,所谓“梦幻”,就是对来自作者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即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乃至虚构。“梦幻”表明了作者的艺术构思过程。
一、《红楼梦》之主题是真应怜(甄英莲)“千红一哭(窟)”;原应叹息(元迎探惜)“万艳同悲(杯)”
那么,作者创作《红楼梦》的动机、目的是什么呢?对此,作者也在一开头便作了交待,请看: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在“作者自云”里,作者说自己“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这表明作者是充分享受过锦衣玉食、大富大贵生活的。但作者创作《红楼梦》时显然已经贫困潦倒,“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作者创作《红楼梦》时,应该是年近三十,这有“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 人”为证。“半生”者,概指三十岁也。
作者在“作者自云”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但这些女子的结局全都是红颜薄命,十分清楚地表明《红楼梦》之主题是真应怜(甄英莲)“千红一哭(窟)”;“原应叹息(元迎探惜)“万艳同悲(杯)””。
也许有人会说,怎么能把“作者自云”完全当成真话呢?同样的道理,松樵反问“怎么能把‘作者自云’完全当成假话呢”?正确的说法应是“作者自云”同样有真有假。
基于以上认识,松樵以为,《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乃浓缩版《红楼梦》,如时下长篇小说、电视剧之故事梗概一样。
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是一定要安排在林黛玉、薛宝钗进了荣国府之后方可实施的,并且一定要安排在“东边宁府”。作者紧锣密鼓,风风火火,在第三回请出了林黛玉,第四回就让薛宝钗粉墨登场了——这一回还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道出了“护官符”,从而搬出了正由“倶荣”向“倶损”转化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至于林黛玉、薛宝钗为什么要进贾府,各有充分而难以驳斥的“硬理由”,但“软理由”只有史老太君、贾政、王夫人、贾元春和薛姨妈各自心下明白。
第五回第一句即:“却说薛家母子在荣府中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则暂不能写矣。”——说是“寄居”,实则“长住”,直到最后也没有搬出去,这是为什么?紧接着便“且说林黛玉”。这个“且说”神妙之至,“且说林黛玉”实是说薛宝钗,非真有意去写林黛玉:
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一石激起千层浪,弄得“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有人说这是 “今古才人通病”,是“黛玉缺处”,松樵以为未必;作者称薛宝钗“浑然不觉”,松樵亦以为未必;作者称贾宝玉“天性愚拙偏僻”、“并无亲疏远近之别”,松樵更以为未必。
作者紧接着写林黛玉“生气”:“其中(贾宝玉)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这里写林黛玉“生气”是第一次,但“垂泪”绝不是第一次,有“又”字为证,这“又”字说明林黛玉近日无限垂泪。“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不独黛玉、宝玉二人,实乃古今世间恋人之通病,这八个字乃黛玉、宝玉一生之纲。这恰恰证明贾宝玉“并无亲疏远近之别”系“假语村言”。
为了能说明白“太虚幻境”是浓缩版《红楼梦》,有必要先将贾宝玉的家族世系弄淸楚。
“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对众姊妹说:“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警幻仙姑所说的“宁荣二公”是指贾府的第一代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他们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国公贾演死后,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至此,宁国府有五代了,其代表人物依次为贾演、贾代化、贾敬、贾珍、贾蓉。
再说荣国府。自荣国公贾源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长子贾赦袭着官。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至此,荣国府亦有五代了,其代表人物依次为贾源、贾代善、贾赦、贾宝玉、贾兰。
《孟子?6?1离娄章句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具体意思,两句可以并在一起理解,“泽”是指一个人的功名事业对后代的影响;“斩”,意谓断了,没法再继承。一个品行高尚,能力出众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业,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几代人就消耗殆尽了,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先天的后天的外在的内在的。对此民间有句话,概括地极为深刻,“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成就了大事业的人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几代人就消耗殆尽了(因为子孙们坐享其成不思进取)。具体到《红楼梦》中的贾府,“宁荣二公”贾演、贾源辛辛苦苦成就的事业,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四代人就消耗殆尽了。原因是什么?当然有着先天的后天的外在的内在的极为复杂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内在的即子孙们坐享其成不思进取。正如“宁荣二公”贾演、贾源对警幻仙姑所讲的:“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听其言,真真是“一把辛酸泪”!于“无可奈何”之中,“宁荣二公”竟开先河想出了个“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的觉人醒世之法,叹叹!
拙文前面叙过,《红楼梦》之主题是真应怜(甄英莲)“千红一哭(窟)”,原应叹息(元迎探惜)“万艳同悲(杯)”。对此,“太虚幻境”警幻仙姑亦说得十分淸楚:警幻仙姑携了宝玉入室。但闻一缕幽香,竟不知其所焚何物。宝玉遂不禁相问,警幻冷笑道:“此香尘世中既无,尔何能知!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宝玉听了,自是羡慕而已。大家入座,小丫鬟捧上茶来。宝玉自觉清香异味,纯美非常,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哭)’。”宝玉听了,点头称赏。因看房内,瑶琴、宝鼎、古画、新诗,无所不有,更喜窗下亦有唾绒,奁间时渍粉污。壁上也见悬着一副对联,书云:
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宝玉看毕,无不羡慕。因又请问众仙姑姓名:一名痴梦仙姑,一名钟情大士,一名引愁金女,一名度恨菩提,各各道号不一。少刻,有小丫鬟来调桌安椅,设摆酒馔。真是:浆满泛玻璃盏,玉号斟琥珀杯。更不用再说那肴之盛。宝玉因闻得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麯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悲)’。”宝玉称赏不迭。——四位仙姑的姓名“痴梦”、“钟情”、“引愁”、“度恨”似隐寓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四个发展阶段。(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