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9-11-22 20:58:02)
标签:
课题研究阅读课 |
第4课 元曲赏析和吟诵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反复朗读中赏析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秋天在张继眼中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失落,秋天在杜甫心中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苦,秋天在刘禹锡眼中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秋天在苏轼眼中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的豁达。那么秋天在马致远的心中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天净沙.秋思》,感悟秋天独特的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三、同学各种形式的朗读(男生,女生,小组展示,教师示范等),师生及时评价。
四、各抒己见
你从哪里读出了凄凉和伤感?能大胆谈出你的看法吗?
你最喜欢哪个字或词语,好在哪里?
(学生赏析,教师及时评价和引导)学生可能会想到的: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枯萎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小桥流水人家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炊烟袅袅飘出屋外。
像一幅一幅幽远恬静的水墨画,给人温馨恬淡之感。
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
通过对比,更能衬托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天净沙 秋思》通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五、知识同步拓展
多媒体补充:
昏鸦
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
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
愁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全班起身再次朗读感受。
情景再现: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六、主题总结
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元曲。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天净沙.秋思》的画面。
3.搜集整理五句有关思乡,秋天写景的诗句。
4. 比较马致远和白朴两首元曲的异同。
天净沙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秋天的独特景色。
不同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暮色暗淡,苍茫萧瑟,表达漂泊游子的思乡之情。白朴的《天净沙》描绘了一幅色彩鲜艳、冷暖相间、明丽可爱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心平气和、闲适安逸、和平宁静的思想感情。
评课记录:
张颖老师:教态大方自然,教学中关注学生,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示范朗读效果良好,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大胆想象画面,进行情景再现。
杜九霞:诗歌教学中注重朗诵,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注重课堂生成,课堂容量大,语速较快。
兰小东:教学中注重朗读示范,引导学生大胆展示自我。及时评价鼓励学生,教学评价语言丰富,有亲和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朗诵赏析中教给学生学诗的方法。板书设计可以再精美。
赵宗锁:教学中最大的特色是与学生的交流,亲和力,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和点拨,留给学生发言展示的空间,最大程度的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良好。
课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诗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鼓励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