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医内科 |
病因
喉喑有虚实之分,实证者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实不鸣”、“窍闭而喑”。虚证者多由脏腑虚损,喉窍失养,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破不鸣”。
病机
1、风寒袭肺
风寒外袭,壅遏肺气,肺气失宣,气机不利,风寒之邪凝聚于喉,阻滞脉络,致声门开合不利,发为喉喑。
2、风热犯肺
风热外袭,肺失清肃,气机不利,则邪热上蒸,壅结于喉,致声门开合不利,发为喉喑。
3、肺热壅盛
肺胃积热,复感风热,内外邪热互结,灼津为痰,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致声门开合不利,发为喉喑。小儿脏腑娇弱,喉腔较窄,患有本病时,易导致气道阻闭,发展成急喉风。
4、肺肾阴虚
素体虚弱,燥热伤肺,过劳伤肾,或久病失养,以致肺肾阴亏,肺津无以上布,肾阴无以上承;又因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蒸灼于喉,致声门失健,开合不利,发为喉喑。
5、肺脾气虚
素体虚弱,过度用嗓,气耗太甚,加之久病失调,或劳倦太过,致肺脾气虚,无力鼓动声门,发为喉喑。
6、血瘀痰凝
患病日久,余邪未清,结聚于喉,阻滞脉络;或用嗓太过,耗气伤阴,喉部脉络受损,经气郁滞不畅,气滞则血瘀痰凝,致声带肿胀或形成小结及息肉,妨碍声门开合,则久喑难愈。
辨证施治
(一) 风寒袭肺
症状:猝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微痛微痒,咳嗽声重,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检查见后黏膜微红肿,声门闭合不全。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开音。
方药:三拗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甘草、半夏、僵蚕、生姜、石菖蒲。
(二) 风热犯肺
症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痛不适,干痒而咳,发热,微恶寒,头痛,舌边微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喉粘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
治法:疏风清热,利喉开音。
方药:疏风清热汤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蝉蜕、木蝴蝶、胖大海。
(三) 肺热壅盛
症状:声音嘶哑,甚则失音,咽喉痛甚,咳嗽痰黄,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检查见喉粘膜及室带、声带深红肿胀,声带上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闭合不全。
治法:清热泻肺,利喉开音。
方药: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黄芩、杏仁、瓜蒌仁、贝母、天竺黄、竹茹、蝉蜕、木蝴蝶。
(四) 肺肾阴虚
症状:声音嘶哑日久,咽喉干涩疼痛,喉痒干咳,痰少而黏,时时清嗓,症状以下午明显。可兼有颧红唇赤、头晕耳鸣、虚烦少寐、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数。检查见喉粘膜及室带、声带微红肿,声带边缘肥厚,或喉粘膜及声带干燥、变薄,声门闭合不全。
治法:滋阴降火,润喉开音。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常用药: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当归、白芍、桔梗、甘草、贝母、木蝴蝶、蝉蜕。
(五) 肺脾气虚
症状:声嘶日久,语音低沉,高音费力,不能持久,劳则加重,上午症状明显。可兼有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等症,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检查见喉粘膜色淡不红,声带肿胀或不肿胀,松弛无力,声门闭合不全。
治法:补益肺脾,益气开音。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生诃子、石菖蒲。
(六) 血瘀痰凝
症状:声嘶日久,讲话费力,喉内异物感或有痰黏着感,常需清嗓,胸闷不舒。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涩。检查见喉粘膜及室带、声带暗红肥厚,或声带边缘有小结及息肉状组织突起,常有黏液附其上。
治法:行气活血,化痰开音。
方药:会厌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赤芍、红花、桃仁、生地、枳壳、柴胡、桔梗、甘草、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