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s://pic.wenwo.com/fimg/58436145155.jpg
|
分类: |
中医解鸿业
微信号zhyxhy88
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以外身体其他部位,称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因:1.经期、刮宫或输卵管通液术时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腹腔,种植入盆腔各器官上,并在该处继续生长蔓延,形成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2.子宫内膜碎片可能经淋巴或静脉播散到远离盆腔部位的器官,如肺、胸膜、大腿、手臂等处。3.盆腔器官黏膜反复受到体内激素的刺激,被激活衍化为子宫内膜组织。
病理:盆腔检查,双侧宫骶韧带、子宫直肠窝触痛结节。超声波检查附件包块(巧克力囊肿),腹腔镜检查可见典型病灶。
中医古文献无“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病名记载,可归属为“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
等病之中。
一、病因病机:本病因外感六淫,内生五邪,饮食劳倦,房室不节,或情志所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淤积于小腹之中而产生瘀血瘀阻冲任、胞宫、胞脉,久瘀成癥。
二、辩证施治
三、验案举例:
张某,女,27岁,个体经营者,初诊2010年5月8日
主 诉:痛经12年,加重1年。
现病史:患者14岁月经初潮,每次经期1—3天小腹疼痛,口服止痛药疼痛可解。近来腹痛逐渐加重,口服止痛药不能缓解,时有胸闷气短,月经周期25天,经期10天,量少不畅,婚后同居3年未孕,上周在某医院门诊检查,B超显示,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3.5cm
x 3.0cm x
2.5cm。刻诊: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胸闷气短,腹胀便溏,经期、经后小腹痛拒按,舌淡紫尖有瘀点苔白腻,脉虚涩。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不孕。中医辨证:气虚血瘀,久瘀成癥。治法:健脾益气,散结消癥。方药:《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加味。方药组成:桂枝9克、茯苓2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桃仁9克、人参10克、白术20克、黄芪2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夏枯草20克、川牛膝15克、水蛭、甘草10克。水煎服
1日1剂。
1日1剂。调补冲任,补肾温阳。
日复诊,服上药25剂月经35日未潮,妊娠试验阳性。
按:根据患者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闷气短,腹胀便溏,经期延长,量少不畅,舌淡脉虚,辨为气虚。方加人参、白术、黄芪,健脾益气。经期、经后小腹痛拒按,舌淡紫尖有瘀点,脉涩,B超显示巧克力囊肿,为瘀血瘀阻冲任、胞宫、胞脉,久瘀成癥。方中桂枝、茯苓、白芍、丹皮、桃仁以活血化瘀,散结消癥。该方是《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的组方,为古典名方,痰瘀同治,是一首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的方剂,原治因包块引起的胎动不安,被世人应用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是一首疗效可靠的方剂,临证加入三棱、莪术、夏枯草、水蛭、川牛膝疗效尤佳。加入熟地、杜仲、菟丝子、鹿角片、川椒、当归、川芎、白芍以补精血温肾阳,调冲任促怀孕。
结 尾: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从经期腹痛入手,痛有定处其痛如刺属血瘀;夜间痛重亦属血瘀;经前、或经初痛属气滞;少腹一侧痛或双侧痛亦属气滞;经后痛属气虚;痛喜按属虚;痛拒按属实;灼痛属热;冷痛属寒;久痛必瘀。结合月经周期的先后,经期时间的长短,经量、色、质、舌、脉象,以辩别寒热虚实,在气在血。在散结消癥的基础上分别于以理气解郁,温经散寒,补肾温阳,健脾益气,清热凉血等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中西医结合不断完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治必将具有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