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鲁智深在五台山遇到的智真长老,是一位具有前识的得道高僧。第一次见鲁达,众僧皆认为鲁达面恶,不是出家人本色,独有智真长老慧眼青睐,鲁达得以在五台山上恣肆多时。
按照书中所记,鲁智深离开五台山去投奔东京大相国寺,临别之时,智真长老给智深四句偈子。后文当受招安征讨方腊时,宋江及众头领再次拜访智真长老,长老又送了鲁智深四句偈子。
第一次偈子是说: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应该说,这已经是对智深一生的概括了,但书中没有提供解谜的说法,以至于最后这四句偈子无法落到实处,渐渐被第二次偈子所代替。
第二次偈子是说: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次说的偈子,在后文中借助鲁智深之口一一揭开。且看第119回:
且说鲁智深自与武松在寺中一处歇马听候,看见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心中欢喜。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何为如此?赶出何处去?”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厮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乃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见说,吃了一惊,问道:“师父,怎地唤做潮信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迭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
第一次偈子的解读可以作如下推测:所谓“遇林而起”,是指遇到林冲而揭开了鲁智深走向江湖的序幕;所谓“遇山而富”,是指鲁智深与杨志等夺了二龙山,并武松等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所谓“遇水而兴”是指三山聚义打青州,而不顺当,只有归附了水泊梁山,事业才有了大的兴旺;所谓“遇江而止”是指征方腊归来,在钱塘江边坐化。
产生的bug在于,在鲁达逃亡时,因为他不识字,居然去看捉拿自己的通缉文告,幸亏巧遇金老汉,才躲过灾厄。《水浒全传》第三回:
鲁达看见众人看榜,挨满在十字路口,也钻在人丛里听时,鲁达却不识字,只听得众人读道:“代州雁门县依奉太原府指挥使司,该准渭州文字,捕捉打死郑屠 犯人鲁达,即系经略府提辖。如有人停藏在家宿食,与犯人同罪;若有人捕获前来,或首告到官,支给赏钱一千贯文。……”鲁提辖正听到那里,只听得背后一个人 大叫道:“张大哥,你如何在这里?”拦腰抱住,扯离了十字路口。不是这个人看见了,横拖倒拽将去,有分教,鲁提辖剃除头发,削去髭须,倒换过杀人姓名,薅恼杀诸佛罗汉。直教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然而,在坐化之前,鲁智深居然就会讨纸笔,写颂子了。这是说不通的。如果改正这一bug,倒也不难,把后来写颂子,改为说颂子,请武松或僧人记下,便圆满了。这正是禅宗祖师慧能的传世法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