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品反弹的一些共性
根据过去研究周期的经验,商品的熊市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价格的快速下滑、第二阶段是全行业成本压缩、第三阶段是产能的兼并重组。价格下跌主体都在头两个阶段完成,第三阶段往往价格不会创出新的低点,只不过是延长底部停留的时间。而且在第二阶段成本压缩的尾声,周期经常会爆发出大级别的反弹行情,来正式确认底部。从石油来看,成本端油服费率都已经腰斩,大体是降无可降,已经走完了前两个阶段。而从大宗商品的轮动看,石油和黄金基本都是抵抗到最后,相应其他商品的见底节奏应该更早于石油。所以本轮伴随石油出现的周期大反弹,仅就周期规律而言,确实有其内在的合理性。除了节奏相似外,其他大宗品相比原油,需求端中国占比更高,所以我国始自3月份的经济改善对其边际刺激也更强,相对价格涨幅更大。
但在国内商品市场如火如荼之时,A股却表现的波澜不惊,甚至是本周还出现了百点大跌,和商品的走势出现巨大背离。那么商品买家到底看到了什么,A股投资者又为什么无动于衷,谁才代表未来的方向,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其实对于A股中绝大多数周期股而言,和商品都是盈亏同源,商品价格的上涨最终都会转换为企业盈利的扩大,今年石化行业盈利之好已经创出了09年以后新高,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原因有以下几点
今年以来,有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市场对于周期性行业利好的反应非常滞后,往往是在趋势兑现的后期才开始反应。如1季度炼化景气的好转,逻辑如此简单,确定性如此之强,市场也是迟至4月初才开始反应,这在几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恐怕是近期连续几轮股灾,尤其是1月份的两次熔断降低了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导致对利好开始钝化。所以今年虽然流动性比较充裕,但主要的投资方向还是集中在地产和商品等实物资产,股市已经越发边缘化。所以从油产业链的价格变化就可以明显的看到,商品总是先于基本面而动,而股市则会拖到最后在反应。
过去几年,我国股市整体上和新兴市场还是比较同步的,但是15年大牛市确实有点过于特立独行,虽然其后市场大幅回落,但是整体估值还是有些虚高,而且这中间还叠加了很大的结构性差异。众所周知,15年的大牛市冷暖不均,新兴产业涨幅巨大,但是传统产业基本还是很难脱离固有的估值模式,涨幅有限,而且其后的调整又都是无差别下跌。所以市场偏好最高的新兴产业估值尤高,向上弹性不足。可是真正在底部的周期股,又完全没有什么市场偏好,对各种利好都很钝化。所以虽然流动性在边际改善,但是对资金的吸引力确实比不上处于历史底部的商品。股票和商品投资的时间维度不同,商品更偏重短期,对数据的掌握更好,而股票对长期问题更关注。其原理也不难理解,商品都是高杠杆交易,短期的趋势大于一切,如果长期问题过度短期化,恐怕会犯严重的错误。就像今年,股票市场对周期普遍悲观,但商品从2月份开始几乎就是单边牛市,很多强势品种涨幅都在60%以上,如果一路做空,以3倍杠杆测算恐怕也破产好几次了。所以长期的问题还是要交给经济学家,活在当下更为关键。
如果在股票和商品之间做一个选择,更倾向于觉得商品可能更代表未来的方向。首先商品虽然有时会用力过猛,但趋势的判断上却很少失误。其次这轮商品反弹的趋势极强,且交易量极大,远超股市,周期的规律就是“尊重趋势,追随强者”。商品正在大幅超越股市,甚至渐呈碾压之势,今年随着商品价格上涨周期股盈利改善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且不说已经创出几年盈利高点的石化行业,就是过去几年最不被看好的钢铁,今年如此之好的盈利恐怕也是远超大家年初的预期。
周期一直都是在绝望中见底、分歧中上涨、一致预期形成中见顶。今年年初油价跌至25美元/桶的绝对低位,市场看20美元/桶,甚至是看10美元/桶的声音都不绝于耳,可见对周期已经悲观到了何种程度,全市场恐怕都没有多头。此时否极泰来的拐点也就悄然到来,后面哪怕一点点边际改善也就会带来价格的大幅上涨。而且周期的弹簧被压得太急,一旦向上趋势确立,惯性会很强,今年周期性行业盈利之好、持续性之强恐怕会远超市场预期。
就目前情况而言,投资的热点还是在二线地产和商品。但凡事刚不能久、柔不能守。期货在很多品种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第一轮加速赶顶,多空对决到了最白热化的程度,应该很快就会见分晓。其后资金到底会流向何方,股市相比已经处于更高位置的商品和楼市,能否有足够的性价比吸引到资金的关注,恐怕是目前还停留在存量博弈的市场能否有大机会的关键,同时债市,汇率,市场的整体估值也同时影响着股市,本轮商品期货第一轮上涨后,出现调整将会影响到A股,A股一旦出现下跌,跌破1月份新低,或许在下半年A股就会否极泰来了!!!
2,商品和A股为何大幅背离
2.1)
几轮股灾降低了股市的风险偏好
2.2
)估值偏高减弱了弹性
3
谁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4
A股的转机在哪里
前一篇:大支撑引发小反弹题材全面开花
后一篇:下周5天走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