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是谁?
(2016-02-20 10:46:58)日前,中共中央决定任命刘士余同志为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免去肖钢同志的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职务。国务院决定,任命刘士余同志为中国证监会主席,免去肖钢同志的中国证监会主席职务。
刘士余是谁?过往他有哪些经历?为何他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出身农家,从央行成长为农行掌舵人
今年55岁的刘士余是江苏连云港人,出生农家,并无显赫的家庭背景。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自1987年至1996年先后就职于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建设银行。1996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至1998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司助理巡视员、副司长。
2002年,央行分拆,从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分拆出的中国银监会于2003年4月成立,刘士余留任央行,出任央行办公厅主任、党委成员,并于2004年7月升任行长助理、党委委员,2006年6月出任央行副行长。在离任前,他分管金融稳定局、金融市场司、条法司、支付司和部级协调等央行的核心部门及重要事务。2014年10月任农行董事长。
操刀商业银行改革,危机处置经验丰富
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央行行长周小川是办公室主任,刘士余是办公室副主任,五大行轰轰烈烈的改革、重组、上市进程顺利推进。
“一整套国有银行改革理论的筹备、研究制定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周小川出战略出思想,而刘士余是重要的执行者。”一位金融机构高管表示。
2004年刘士余升任行长助理后,主管金融稳定局,处理多家问题金融机构的综合治理,包括参与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问题机构的危机处置。在央行的内部评价中,刘士余善于平衡和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对外协调人民银行和其他部委的矛盾,对内协调人民银行内部各司局的冲突,“情商比较高”。
令市场人士印象深刻的是,在金融改革遇遭遇争议的风口浪尖时,刘士余多次出面澄清,“比如,前几年关于国有银行贱卖论,近年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争议,刘士余在不同场合都给予专业的回应。对于很多官员来说,这在可做可不做的范畴。而刘的态度是不退缩、不回避。”
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央行搭建银行间债市,成立交易商协会,推动短融和中票等一系列债市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推动中国债市的蓬勃发展,刘士余也是重要的支持者。刘士余亲历了金融危机、央行分拆、金融机构重组、国有银行改革、农村金融改革、互联网金融兴起等诸项重要金融改革实践,2014年10月被委任掌舵农行时,业内普遍看好以其经验和视野,将会推动农行的创新与改革。
农行内部人士透露,刘士余出任农行董事长以来,作风低调务实,对于工作要求也十分严格。刘士余专业能力突出、实干。
“互联网金融大家长”,强调监管创新与安全
刘士余被业界称为“互联网金融大家长”。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时任央行副行长的刘士余首次界定了互联网金融风险底线。
他表示,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强调和关注防范风险,在法律风险上,尤其是对P2P来说,P2P脱离了平台功能变成线下,这就是偷换概念,演变出资金池,进而演变出结构和期限上的创新,这就是影子银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是不能触碰的两大法律底线。
刘士余认为,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是需要注意的两大方面。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只是概念上的分类,并不是特定定义。互联网金融虽然不断挑动传统金融的神经,但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形成相互博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局面,共同构成广义金融市场。
在金融监管方面,这名履历丰富的金融高官鼓励创新。他曾表示,鼓励创新是央行出台互联网金融管理措施的首要原则。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刘士余也很注意监管安全。2014年6月,时任央行副行长的他曾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指出,要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对一些跨市场、交叉性的新产品、新业务要通过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及时予以监管,防止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
刘士余简历:
1987年至1996年先后工作于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建设银行。
1996年至1998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司助理巡视员、副司长;
1998年至200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二司副司长、司长;
2002年至2004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
后一篇:下周走势推演和预测(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