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资本精准狙击“婴儿底”
根据Wind数据,以12月11日为基准日,近一个月发布定增预案的公司共有65家。在这些公司里,高达49家公司发布的定增价格低于现价,占比达到75%。相比这些股票的最新价格,定增价格平均折价率达到25%。
其中,29家公司折价超过20%,17家公司折价超过30%,5家公司折价超过50%。
而囊括定增价格低于最新市场价的16家公司在内,65家定增公司的平均折价率为18.4%。截至12月11日收盘,上证指数达到3434点,如果按照18.4%的折价率折算上证指数,这65家公司定增的点位为2802点,其甚至比所谓的2850“婴儿底”还低。
据中国基金报报导,截至12月6日,今年以来已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有624家,其中股价跌破定增发行价的有50家,占比仅为8%。
二、“肥水不流外人田”,大股东成定增主力
在资产荒的背景下,对于处在“婴儿底”的定增价格,何人不想分一杯羹呢?然而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之下,任何资本首先想到的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国上市公司研究院近日公布了一份报告,为我们揭示了“抄底大军”的真面目。在报告研究期间,1254家上市公司共实施完成1919次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30853.36亿元。
统计显示,定增对象为大股东类的定向增发涉及865例,占比45.08%。剩余定向增发案例中,定增对象包含机构投资者的有945例,占比49.24%。另外,还有一部分定向增发对象为换股公司股东或境内自然人,占比5.68%。可见,大股东与机构投资者为参与定向增发的两大主角。
从参与频次来看,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热度略逊色于机构投资者。但从融资规模上看,定增对象为大股东类的定增募集资金额达17745.51亿元,占总融资额的58%,较机构投资者类定增对象融资额占比高出18个百分点。大股东涉及定增案例少,金额多,是定向增发市场注入资金的主力军。
而从定增动机来看,大股东参与的定增案,折价比普通机构以及自然人投资者的比例都要高,抄底意味更加明显。
研究期间,1254家定增上市公司的平均折价率高达25.37%,定增价相对市场价来说大多都会有一定的折扣。大股东参与的定增平均折价率高达26.21%,高于整体折价水平,同时高于机构投资者类的定增上市公司折价率2个百分点以上。在高折价的诱惑下,大股东也纷纷自掏腰包购买定增股份。
以定增股份持有到解禁这段时期来看大股东的收获不菲。所有定增上市公司账面平均浮盈达66.02%,中位数为36.71%(中位数消除极值的影响),体现了定向增发给投资者带来的正效应是显著的,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大股东定增行为,不仅提振了投资者信心,增强了公司的运营实力,同时为自己争取了丰厚的利润,可谓一举三得。
前一篇:下周大盘走势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