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嘉善县干窑镇姚浜北路红卫小石桥下原红卫小学,因废弃多年,破旧不堪。在2013年7月被干窑村民委变耕为田。从此由清朝至今二百多年历史痕迹被历史沧桑淹没了,可惜、可惜。
红卫小学那是干窑小镇几代人的母校,每当看到那破旧的教室,脑海里就会时刻回想起儿童时代的种种画面。她的前身是干窑杨王庙,杨王庙杨王老爷在上世纪四五拾年代小镇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传杨王庙建于清,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英雄无比的杨将军,立下很多战功,因年近古稀,退休高老回乡。因战功显赫皇帝封他为杨王,就在嘉善干窑隐居。有一年,嘉善一带大旱,河、井干枯,杨王府内井内有水,水呈绿色,杨王凭多年经验感到水中有毒。但百姓不听杨王劝说,争先提水要饮之。在万分危急时刻杨王说我跳入井中你们看我的脸再饮水不迟。说吧他跳入井中,杨王脸朝上,眼睛双睁,一会儿,他的脸渐渐变黑了,最后杨王中毒死了。人们为了记念他,就在他原来的宅基上造起了这座杨王庙,塑了一尊黑脸老爷,叫杨王老爷。因杨王老爷死的日子是八月十五,所以每年这天,干窑一带的百姓就自动举行盛大的庙会。上世纪50年代早期杨王老爷塑像还在,面孔黑黑,当你一碰他的背,他的眼睛就会左右转动。据老人说当时庙内还有一只黑羊,通灵性,人们把它看做是杨王老爷的化身,它会自己乘轮船到洪溪、天凝溜一圈,然后回庙。
解放前在杨王庙西侧建造了干窑第一所小学养智小学,到60年代初,干窑乡拆杨王庙,扩建了干窑镇养智小学,60年代晚期【文革期间】小学更名为红卫小学,80年代中期拆掉红卫小学东面一半教室,建造了干窑镇第一批中小学教师宿舍楼2幢,小学学生并入干窑镇中心小学,从此教室礼堂废弃成了危房。2013年7月干窑镇干窑村拆掉了剩下一半红卫小学破旧教室和礼堂变耕为田地。从此杨王庙、养智小学、红卫小学几百年来的历史痕迹彻底消失了,现在那些80,90,00后已经不知道这段历史演变了。历史和传说只留在了干窑镇上几代人的脑海里了,成了人们永久的回忆。
2013年7月前红卫小学破旧的教室、礼堂
http://s13/mw690/003yX5mUgy6F454CR6A5c&690
http://s1/mw690/003yX5mUgy6F455PyGk60&690
红卫小石桥下的教工楼
http://s12/mw690/003yX5mUgy6F457LRZ97b&690
http://s5/mw690/003yX5mUgy6F459sl2Q94&690
远眺红卫小学教室和教师楼
http://s3/mw690/003yX5mUgy6F45r6Uym92&690
2013年7月红卫小学拆房现场
http://s9/mw690/003yX5mUgy6F45s1QkU78&690
http://s9/mw690/003yX5mUgy6F45t515md8&690
挖泥机下的拾荒者和洗衣人,危险!
http://s10/mw690/003yX5mUgy6F45u9TtL89&690
http://s4/mw690/003yX5mUgy6F45vvj9x73&690
http://s6/mw690/003yX5mUgy6F45BtIFff5&690
变更为田
http://s1/mw690/003yX5mUgy6F45CmoPm60&690
http://s14/mw690/003yX5mUgy6F45DHsqpcd&690
其实从文保爱好者的角度看,我认为应该把这几间红卫小学的破旧教室整修,竖块牌保护一下。因为她是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的缩影,是干窑镇新小学的前身,好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的变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