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前瓦钟村李氏族谱(《沧州谱牒序跋集》之李姓)
(2022-09-21 05:36:19)
献县 前瓦钟村李氏族谱
序
慎终追远,敦本睦族,是中华民族之优秀传统。古人有云:落其实者思其木,饮其流者怀其源。故知恩望报,饮水思源,成为中华民族行为准则之一。考吾李姓,源自上古八大姓之“嬴”姓,为少皋氏之后裔,始祖皋陶公乃唐尧治下之臣,掌天下刑狱,官名大理。盖后世以“理”为姓焉,迨商纣时,有理征劝谏纣王被害,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避于李树之下,适李子成熟,母子食李子得以活命,后为纪念李子活命之恩,故改“理”为“李”。利贞公七世孙为李聃,中国道教之鼻祖也,世人尊为“老子”,老子之十一世孙李昙,战国时为官赵国,因功封柏人仁侯,定居柏人今河北隆尧县。生有四子:崇、玑、辨、昭。崇之后流寓陇西,称“陇西房”,玑之后世居赵郡,称“赵郡房”,均成望族,故天下有陇西李和赵郡李之说也。
吾族出自何处?历来说不清也。后经余多方考证,似应出自隆尧、赵郡李氏,与唐高祖李渊同宗也。据《旧唐书·高祖本纪》载:“宣皇帝(李熙,字孟良,唐高祖李渊之曾祖)始以宣简公任瀛州刺史。”《大唐帝陵大佛堂碑》亦载:李熙逝后,归葬故里赵郡广阿县即今隆尧县。考瀛州者,初建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始治乐城,即今献县也。当是时,熙公赴任,有族人随来。后熙公更任金门镇将,戍守武川见《旧唐书·高祖本纪》,族人之一部滞留乐城,定居李家楼,即今本邑韩村镇四辛庄。此村原有隋代残碑一统,记述李氏迁自赵郡,与李渊同宗事尔。余于
2005
经多方考证,吾支原出四辛庄,明初迁西城,清初,吾祖廷艮公携一支卜迁前瓦钟,至今已三百年矣。三百年间,耕读不辍,积德行善,合睦邻里,人心思进,家无游手,除六世祖培承公曾入公门外,余者皆事农桑。四世祖后,家境式微,至清末民初,家道复兴,人丁兴旺,皆赖祖宗荫庇,盖祖先积德使然也。
余自幼年,偏爱文墨。弱冠之后步入公门,数十年间未离宣传文化也。读史观牒,每有所悟,常为自家无谱牒而抱憾。然欲修谱牒,谈何易尔。三百年间,从未修谱,三代以上,名子遗忘殆尽,虽有此心,无从下笔。甲申春节,归家祭祖,幸家父收藏自廷艮公以下历代祖先置地之文书,虽年代久远,潮湿霉烂,甚至挤压成块,然有历代祖先之名讳,余如获至宝,车载归家,小心揭开,耗时
5
是为序。
公元二
00
十一世孙
(李顺成 供稿 吕永森 王占龙校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