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白氏族谱(《沧州谱牒序跋集》之白姓)
(2022-06-02 17:39:21)黄骅白氏族谱
黄骅白氏起源
燕王(明成祖)即位,改国号为永乐,永乐二年(公元一四〇四年),我始祖兄弟五人由昌黎白家台(也叫白家棘棵)奉诏来盐山,翌年(即永乐三年),寨里小尨六爷又随后赶来。六位祖爷分别是:大爷开元占产定居于东白庄;二爷占产定居于常郭村;三爷开文占产定居于周郭庄;四爷开运占产定居于白芹地;五爷开诚占产定居于南白庄子;六爷开云占产定居于寨里。(注:居住地现应属于黄骅市区域内)
黄骅白氏排辈用字由17世后裔尧廷公主修<</font>白氏族谱>时(光绪二十四年)拟定的谱字:
元享利贞乾,仁义礼智端,天地星月大,寿在光明宽。
黄骅白氏各六门分布
一世祖大哥开元公占居贾象东白庄。后人分迁:扣村,李皮庄,官庄,南大港六分场、邓庄子,黄骅沈庄、大街北,永清杨官营。
二弟开方公占居常郭。后人分别迁往:王花庄,张赵庄,东槐庄,大浪白,赵连庄,北白庄,汙沽疃,孔店,冲寺口,方庄子等村。
三弟开文公占居赵村西白庄。后人迁居:周郭庄,殷庄,朱庄子等村,天津大港翟庄子村,混河套。
四弟开运公占居白芹地。后人迁居:后商庄,王徐庄,朱庄子,六里灶,高湾,窦八里,岐口,张巨河,大辛堡,高头,唐家堡,齐庄,海兴坨里,后扣村,沧县自来屯,天津,东沽,北塘等地。
五弟开诚公占居海兴南白庄。后人分迁山东仁庄、崔口镇等地。
六弟开云公占居李村寨里。有一支迁关外失联。
另各支都有外迁宗亲,因战乱,饥荒失联无考。
修总谱序
(尧廷抄自老谱)
人之有亲,犹如木之本,水之有源也。诚以木有本,由本而枝而叶,且生生不已。至于千枝万叶可谓疏矣,然推其所由生,实一本也。水有源而支而派,且支流密如蛛网。询有千支万派可流远矣,然溯其所自流同一源也。若人之于亲,由一世而十世而数十世,且户口繁衍,不异木之千枝万叶,水之千支万派也。苏氏有言:兄弟者其初一人之身也,分而至于途人,既疏且远矣。然推其始祖自所出,相传皆系一脉也。故后世子孙皆当报本追远,永言孝思耳。然孝思之道,莫大乎继述,而修谱近之矣。观欧苏二公,皆修自族谱,以继述其先人之事,昭昭然也。独是修谱亦有难焉者,盖国家之治乱无定,而氏族之迁徙靡常,如一族而生则同祖,居则同乡。有时修谱无祖宗之名字、支派之亲疏。或有不清者,考诸父老与传闻,其谱亦不难修也。不幸而遭家国之变,一同胞兄弟而散之四方,越十世而年湮日远,不相往来,遂各氏其氏,各亲其亲,居某乡成某族矣。虽有知其迁自某处者,而先世之名讳多失传,子孙之雁行自何序?即欲修谱,亦只修支谱而已矣,何能修总谱乎?观于此,吾族之支谱固宜修也,而总谱之修更不容缓。
吾族家于滦州。前明永乐二年,吾一世祖奉公来盐,兄弟五人遂分居五庄,当时交往甚厚,虽分居无地,而情同一堂。迁盐至今,世传二十,情似疏而不亲矣。但考诸五百年前,皆一本九族也。昔尧先亲睦,周尚尊亲,凡以敦本也。然一本之中不能无亲疏远近,欲联亲疏远近于一堂,则必自祖谱始。惟吾族老谱失于滦州,是以欲修支谱和总谱,难在发起无人耳。衡自束发受业族兄,常想族兄之为人天性正直,学问通达,弱冠入邑庠生,乃一族人望也。讳遥岚,字云山,有志修谱,而年老未逮,故将修谱一事咐托于衡。至兄殁后,又于兄之日记中得见其事,可见先兄敦本之意不逊于欧苏也。惜衡才疏学浅,夙夜忧虑,恐咐托不效,以伤先兄之明,是以光绪二十四年冬,衡提倡修谱,遂同五庄族长联络会议,议定先各修支谱,以为修总谱之备。迨支谱告竣,而总谱未及肇修。越一年而庚子变作,祸起萧墙,遂而中止。自前次修谱至今,已三十三年矣,而人之生亡又多数矣。既修之支谱,固宜绪修,未修之总谱,尤宜补修也。值此一族后生,学而未成,使于支谱总谱不及时监督续修而补修之,不但不能为后世昭法守,且于先兄之咐托之目的,亦有未达到之遗憾。故此次修谱,衡固不能自理也。前二年此意既萌,尚未发表,去岁族人不谋而合,皆来会议。有藉此修谱,团结家族之意。衡感大家赞成,即期以是春修起,先各续修支谱,后补修总谱。至于修总谱,按宫·商·角·徵·羽分五支,其余自某支迁出者,即附之某支中,亦不再立分支也。自春至秋,支谱、总谱皆已修讫。衡于是追念吾始祖迁居以来,相传有二十世之久,吾族五支不相团结者也已五百年矣。今则总谱告成,五支共列一谱,俨然同归一堂矣。是犹木之归于根,水归于源也。于是乎叙。
衡
三次修谱简敘
一九七八年之后,我中华国运兴,民安宁,百业旺,物产丰,各民族追宗慎远之举,随宋氏之后,相继行动。吾氏族人赤心寻祖,立志续谱者甚多,如长门的冠海,三门的毓新、毓峰,四门的秀华等人都先后致力修谱。惟因正谱俱已焚尽,绪谱人只能按仅有的两簿老支谱照抄照绪,或绪本村或绪本支,均未能接支连派,更不能查阅宗亲。许多自然小村,根本不知其所在,褒贬之处甚多。余在职期间曾有人劝吾任事,只认为才学浅见识少,未敢应声。至吾退休后,想自誊一部(簿)祖谱,明心悦目,待吾详观祖谱之格式,远不及宋、王、贾、胡等姓谱式完美,甚感遗憾。经反复思虑,自觉责无可推,义不容辞。便树决心第三次修谱,以继衡伯之志,以承景州族兄之德,以长我姓之士气,以顺族人之众望。乃单人独车,驰骋于南北三百里内,依老支谱,逐支遍访,历经x年时间,访问二三十村,基本查清老谱所载支系,又经半年时间,初次整理成《谱系图本》,分发给各村,让各村按坟图对支派,访老人,寻宗亲。一年之后,改错更正,补遗增新。至九二年春,方二次合成为《谱系》、《谱牒》两簿全谱同时告成。此次成谱,基因有三:;
第一,幸有二门(张赵庄的松明嫂、瓦沽疃的奎九公)保藏下来的两薄老支谱为基础;
第三、有四门人后裔的尧廷公作主笔。
上述三力合一,谱业终成,吾族之幸。
时在
一九九二年春
十七世孙
( 白玉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