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高氏家谱(东光高集)(《沧州谱牒序跋集》之高姓)
(2021-04-25 08:41:02)东光高氏家谱(东光高集,始祖成)
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然史载帝王,使后世知其统绪;谱志祖先,俾子孙明其宗派,谱之所关大矣哉。凡为人后者,不可不著述也。吾族昔欲修谱,留心已久,恨生也晚,未获先人之明训。幸吾伯兄在焉,不过仅言吾支,至于别支则未详谱之,难序一也。迨偶而适北乡至伯侄家,得前数辈,不禁欣然曰:吾志有成矣。返而思之,则支派犹未晰,不免有木本水源之叹,谱之难序二也。且自明季戊寅大兵之变,辛巳遇凶荒之年,兼甲申我朝定鼎之初,田园被圈,星散涣处,数岁不一觌面,谱之难序三也。是以迟迟数十年而未就。吾今年已古稀,春秋有限,尝以后人视骨肉如路人,是惧不得不访诸族老,忝立文册而著焉。其间,上世失传,宗派失名号失传,不能无遗漏之憾。诚如孔子所引“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虽然,尤有说焉,以后各一处立一和族社,二三年间祠堂可以驯建,族众可以联属,有无相通,患难相济,和气如春风,痛痒如一身者,则吾修谱之意也。不知后之览者,过生是心否耶?今之为谱者,往往多美誉增饰而失实,余则不然,远鉴欧苏,近访献吉,据实直书。至于人品之高下,行诣之纯疵,余不敢稍有评论也,况弗闻乎?
时
康熙戊戌孟春九世孙()字永荫 沐手敬书
岁次乙亥年仲秋 李俊章题
注:李俊章先生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家谱二续序
夫家之有谱,所以记先世晰宗派联族谊也。吾谱自九世叔祖字永荫序载以来。至今未经考订,南北两乡孙犯祖讳,侄重叔名者不可枚举。每一念及,心甚戚然。意欲绪订校之,别家又甚难。盖始祖卜居老庄,吾本支四世祖又迁居钓鱼台,至七世祖又还居老庄,七世伯叔祖有仍居钓鱼台者,有移居七里口者,有迁居黑龙村者,又有居本邑城西街者。东门又有迁居泊镇者,星散涣处,无论字讳不闻,即按谱寻究某支为某处祖,某处为何支裔,犹多未晰,展卷流连,每生寤叹。意欲遍历各处所寻问族老,周悉支派,奈遭际困苦,砚田度日。于是每于岁试节间,携谱细询,参互考订。五阅寒暑,始得汇成一书。其间上世失传,名字莫考,不能无遗憾焉。以是悟先世所引,知我罪我之云良有以也。自兹以后,欲于祖茔左右,卜一吉所,驯建祠堂,将前人之职仪、科第表著牌额,使先人之身虽殁,而字讳不泯。人虽云亡,而科职维新,此吾修谱之意也。或不能尔后之览者,亦当有感于斯文。
时
乾隆伍拾四年岁次乙酉仲春十三世孙 士魁字贯英 沐手敬跋
晴岚字秋崖 乾心参修
家谱三续序
夫家之有谱,所以明木本水源之义,而联族人为一体也。吾谱自九世叔祖字永荫始为序,订阅四世。又有贯英伯父为之,再叙其间,支派详悉,远近亲疏,一观了然。盖二前人之功,于是为大焉。至今又几五十年,东西两门流离播迁,星散涣处,率多终身不一觌面,甚至叔侄相遇,有莫明其孰为少长,族孙并肩,有不识其孰为后先者。吾甚悯焉,意欲为之考订,奈赋性愚痴,家计维艰,糊口四方,是以有其志而未得遂。今值闲居,适有族侄文龙自钓鱼台来议此事,余欲应之,而二三长者咸言不便,其事遂寝。既而诸晚辈再三恳请,余上惧先人之失传,下虑宗派之莫辨,由是不度德不量力,勉强而为之。挨户访问,按支细寻,及秋成后,又抵北乡,历各处所,参酌周详,因而汇成此篇。至于参酌之未的,不能无关,又非私心于其间第。余此举也,非有意沽名也,亦非求利也。然而不顾人之是非,敝精神迟岁月。盖欲继二前人之业于不坠云尔。岂敢率意揖笔,忘造异同耶。传曰:礼义不愆,何恤乎人言。信是言也,吾无悔焉。
时
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孟春十四世孙 名文焕字宗尧 沐手敬书
家谱四续序
夫家之有谱,固所以笃木支,重同气,为能联以恩谊,至久远而不散也。然世之为谱者,多务夸陈其先功德与族中善事,而于行之可鄙者,则讳而不道,抑又有说焉,谱于善者称,恶者略举其名,使后世虽不闻而有贤子孙,于此见贤善者,如是乎其可嘉可述也,而其余寥寥而无可纪,必其非贤者也,而臧否已。于是乎,在吾高氏自即墨迁居南邑至今,南北两乡涣居若干村庄,各家业虽不能如昔日盛茂,而书香不断,功名代增,设非祖宗积德之深,子孙继述之善,其何能日昌日炽历四五百年,绳绳不已若是乎?余由是乎益惕然省,慨然虑焉。吾谱自九世叔祖为之,三叙,则支派详细,远近清楚,三前人之功,莫是为大,余又何敢多赘哉。但余所深省者,鉴夫子山背族,当世所讥,游吉亢宗,君子斯美。且乐隙降为皂隶,公卿起于屠贩,富贵贫贱皆由自取,而岂有种乎?因知盛衰之故,不近关乎气数也。而盛者忽以衰,衰者忽以盛,天道往复,古今类然,又不仅高氏一姓也。然其衰也,要必有所以衰,其盛也,要必有所以盛。盖贵家大祖每狙于其世,或习用奢侈荡废而不自检,或纵任意气凌虐而招人怨,此于理皆足以致败。若寒微之家,兢兢自守持门户也。多勤且俭,其教子弟也加循而谨,故先无赫赫之光,而后嗣日以昌。余所甚虑者,其在斯兴,故于前数年意欲将廿余载所生繁众者,而继叙之。奈本身事绪过烦,未能遽克斯志。况吾谱本系抄本,道光丙午年间,曾与八里庄谢庭四叔议及梓刻刷印若干部,每家收藏,以备荒世,无如续占。一叔祖适在京仕,故而又不得果为举行。是以不无愧憾焉。凡三阅寒暑,将后生未有名者,检不犯祖讳之字而命名之,因录成此篇,又并为之序。余又愿为高氏子孙,念天道之靡常,先世致盛之理,思之不忘而惴惴乎?衰者务期复盛,盛者得长保其盛而不至于衰。共期务本业循理道,上下辑睦,出入谦让,雍雍然诗礼之风,常昭天壤,俾世世知念祖德,而无敢为不肖以陨坠其家声。是则余之明远近,别亲疏,兴夫仕隐婚葬派系源流之有。考三前人,业已著明矣,又岂烦余赘哉。阅是序者,应三致意焉,庶不昧余之苦心也夫。
时
咸丰十一年岁次辛酉除夕前一日十七世孙 玉昆字振篮 沐手敬录
家谱五续序
吾族原籍山东即墨县人,自前明永乐迁居以来,迄今五百余年。其间或遇兵燹,或值凶荒,或遭鼎革,播迁流离不一而足。幸前人各为其难于族谱之叙,由一而再而三而四,不辞辛苦,不厌精详,俾阅是谱者,咸知探本溯源,脉络贯通,秩秩然如一家焉。所憾者,前辈关心族谊,欲建立祠堂,而卒未果行,后议祖谱付梓,广为分存,而又不果行。噫,前人家道殷盛,官职显达,尚且善是义举如此难行,况今之衰而又衰,何以继先志而启后昆?不宁惟是,自科举停罢,人人无志读书,后将目不识丁,更何以联族谊而对先人!此吾夙夜思维,惕然深惧者也。及是时,尚有一二老成亦皆头童齿豁,若不及早续修,恐流传后世淆乱灭裂,不堪设想。亟兴南北两乡,函伤举办,又幸有十九世孙少芙在泊镇一带各支各派逐户询问清楚,添立名册人丁共若干。虽生齿日繁,而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俾人人咸知和睦孝友之风,不啻同堂。幸甚幸甚。谨再沐手誊录,以为续修,庶于尊祖敬宗之道可告无愧尔。是为序。
时
宣统三年岁次辛亥正月上浣十六世孙 训之字()夫 十七世孙 宜春字景塘 十八世孙 树果字周硕 同谨识
家谱六续序
吾族家谱自九世祖永荫公创修,而后复经贯英公、宗尧公、振篮公不惮烦劳,继修三次,先人之于族谱可谓关心之至矣。然所叙之谱,均系写本,而所写之本又仅数帙。吾族之散居南北两乡者,计不下百数十户,以数帙缮写之谱,而欲族人尽皆明统系,知支派,藉以联合族谊,如之何其可?是以硕周兄自前清宣统三年续修之后,日日以付梓为念。延至今春,自以为年逾古稀,责无旁贷,遂又偏历南北两乡,倡议集资付之剞劂。闻者是之欣然乐从,又有相臣叔、雨琴兄、润田、钦文两侄赞助焉,以成此举。予谓此举之成,虽成于合族,而实成于硕周兄一人也。嗣后,凡阅是谱者,当亦念硕周兄之精心毅力,而兴敦宗睦族之思也夫。
民国二十一年岁在壬申春三月
十八世孙 鸿第、崇动、达生、浴桐敬识
家谱七续序
吾高氏家谱,由九世祖永荫公立,后经六次修续,延至今日,已有三百三十七年。祖谱,不但记录了各门各支的世系传递,也记载了先祖的功德业绩。家谱是先祖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北京档案馆馆长程福昌先生看过高氏家谱,赞不绝口,欣然命笔,题写“高氏家史”四个大字。可见,家谱也是国家档案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为继承祖业、发扬祖德,保持家谱的连续性,经我几人商议,决定再次修续高氏家谱。
这次修谱,在保存原谱精华的同时,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其一:为便于保管和查阅,将家谱分为三卷。一卷为总谱,本卷收有题词、画像、传记、历次修谱序言、柴公以来上谱人员总目录、始祖谱、功名录、历次修谱人员录、祭词;二卷为东门支谱;三卷为西门支谱。为保持谱书的完整,将始祖谱又重印在东、西支谱卷首。
其二:将我支纳入高氏总诸之中。据《史记》记载,高姓得来出于功德之中。商朝末期纣王残暴无道,姬发诚请姜子牙辅佐,灭商建立西周,武王因姜灭商有功,封其于齐,是为齐国始祖太公。齐太公五代孙文公受封于高,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子因助齐桓公登基有功,被赐姓高,名高傒,高姓便出现了,但没有延续下来。至高傒十世,柴公子羔(生于公元前五二〇年),受业于孔圣人门下,一日师徒出游,柴公登峰远远眺,欣然甚甚也。兴致所至乃言曰:“峰之高峻者,无他比也,今吾之后裔以高姓方达吾志哉!”柴公,齐人,为敬齐人,敬傒,柴公取名高柴,柴公后裔,遂以高为氏,并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高氏自柴公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相传近八十多世均有谱记载。在阅读高氏同居谱时发现,我祖成公与同居洁公同在明永乐二年,由山东即墨县迁出,洁公落脚长芦同居,(三、四子又迁居东关源流寺),成公落脚东关高集。而乡间又有高集、源流寺、洼里高的祖先是兄弟三人的说法(经考察不是同支)。以此推断,我祖成公与同居祖洁公为同世,洁公在高氏总谱中居五十三世,而我祖成公也应在高氏家谱中居五十三世,上世失传。从高氏总谱中可看出,五十世先祖为五人,安邦、安国、安民、安泰、安居。到五十六世,安邦公后裔为十三人,洁公为其一,安国公后裔为四人,我支成公为安民、安泰、安居何公之后,现失考。这样,成公为支世,柴公为公世,在谱上人员总目中列有公世、支世对照表,我支子孙谁在高氏中居何世,即可一目了然。
其三:增设功名录。我支先祖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有的从政,为国尽忠,有的从军,为国尽力,他们都相应受到皇封或被委任一地为官,这在谱中已有记载。为了发扬祖德,继承祖业,让后人学有榜样,这次修谱时,将受到历代委任的人员摘录一起,设立功名篇,以供后人敬仰。上功名篇人员的条件是:建国前受过皇封的、建国后被委任科局级以上人员、部队连级以上人员、专业技术中职以上人员、县(市)级知名人士、离休干部从及高等学校毕业人员。其四:将女性入谱。
祖谱历续,均只续男不续女,实有男尊女卑之意。而今,计划生育已成为基本国策,男女平等,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这次修谱时,将未婚女子续入谱中,延续一世,如有招赘,即下延,如外嫁,其后代不续。其五:规定了起名应遵循的字规。我谱在二序时,十三世祖士魁公曾指出:“南北两乡,孙犯祖讳,侄重叔名者不胜枚举。每一念及,心甚戚然。”我支名字混乱,同辈不用同一个字,子孙同父兄用同一个字,这个问题至今一直未能解决好。其原因是居住分散,互不协调,谱中又没规定应遵循的字规,难以规范。而现今是八世同堂,有的名字已用多年,更改困难。为使祖先的遗愿得到实现,维护家谱的严肃性,又不致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混乱,故决定这次续谱时,已正式起名人员不再动,凡二十二世以下,未正式起名的,再起名中间一个字应带有:金、水、木、火、土、人、示、手、宝、光、刀、山、草、心、月字旁的字。即:二十二世为“金”,也可用带“钅”字旁的字;二十三世为“水”,可用带“氵”字旁的字;二十四世为“木”,可用带“木”字旁的字;二十五世为“火”,可用带“火”字旁的字;二十六世为“土”,可用带“土”字旁的字;二十七世为“人”,可用带“亻彳”旁的字;二十八世为“示”,可用带“礻”旁的字;二十九世为“手”,可用带“扌”旁的字;三十世为“宝”,可用带“宀”头的字;三十一世为“光”,可用带“光”旁的字;三十二世为“刀”,可用带“刂”旁的字;三十三世为“山”,可用带“山”旁的字;三十四世为“草”,可用带“艹”头的字;三十五世为“心”,可用带“心”底的字;三十六世为“月”,可用带“月”字旁的字。十五世一反复,望后代子孙遵循,下次续谱,高氏家谱定可规范。
我支谱自一九三三年第六次续修至今已六十四年。这次续谱间隔时间长,居住分数,上谱人多,统计困难,耗资量大。我氏子孙为使我谱永世流传,纷纷解囊资助,他们的义举值得后人敬仰。故将这次捐资较多的子孙名录于后,他们是:庄头志斌捐资两千元、泊镇德俊捐资伍佰元、刘夫青凤朝捐资肆佰元、高八里昆松捐资叁佰元、高集金岗捐资叁佰元。
这次所有上谱人员均为修谱捐资三至五元。工作组成员本着勤奋、节俭原则,利用公休日,不要任何报酬,整理出版了谱书,这次续谱采取分次与集中相结合,即由各村选派联络员一人负责本村上谱人员的登记、筹资工作,修谱工作组成员将各村资料进行核对、编辑出书。为便于今后联系,将各村联络员名单摘录于后,附在历次修谱人员录七续序后。
我祖成公于明永乐二年由山东即墨石桥村迁至高集村,至今已五百九十三年,由于各种原因,先祖历经搬迁,现遍及周围三十几个村庄。为便于查找,将东门、西门各支的分布录后。
东门长支:东光县高集、高庄,南皮县高八里、李八里、马家四卜、刘夫青,泊头市十八务邢、李冀北、齐庄、庄头、柳丝馆街、刘辛街。
东门二支:东光县高集。
东门三支:东光县高集。
东门四支:东光县高集。
东门五支:东光县高集。
东门六支:东光县高集。
东门七支:东光县高集、徐官庄、侯木吉。
东门八支:东光县高集。
东门九支:东光县高集。
西门长支:东光县高集。
西门二支:东光县高集、南皮县黑龙村。
西门三支:东光县高集、徐官庄、东街,南皮县七里口、张让家;泊头市钓鱼台。
西门四支:东光县高集、秦村、五龙堂、冯家坊。
西门五支:东光县高集,泊头市河东大、潘庄、胜利南街;南皮县大道邢、张家酒坊、小高庄。
西门六支:东光县高集。
望我支子孙,以谱为据,互相往来,互相接济,以慰先祖之乐。
公元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九世孙 福明;二十世孙
之春、玉川、同巨、守谅敬识
(张海波供稿 药丽霞录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