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沧南集北头刘氏家谱》(《沧州谱牒序跋集》之南皮部分)

(2019-08-29 09:26:34)
《沧南集北头刘氏家谱》
一修序(一):

刘氏族谱序中书舍人沧州刘君紫庭,以所刊族谱,问序于余。余尝叹,近世士大夫务此者颇寡,固之怃然深念,窃谓:古先盛王之治井田不可废,亦不可复;封建不可复而可废。至于宗法,必不容废,而亦断然可复。宗法行,小之可以清争讼之原,大之可以成乡举里选之治。惜乎,其无有讲而行之者也。今夫一邑之中,大者数十万家,小亦不下数万,其中必有大姓数十,为其乡之望。其数十姓者,其贫富不齐,其莠良殊类,良者寡而莠者众,于是富蔑贫,贫忮富,睚毗构争,始于其族而后及于乡党庶姓。宗法行,有大宗为之主,有宗相之贤且贵者为之辅,有同高祖、同曾祖、同祖、同祢诸小宗为之联络夹持。如管子所云,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家者,皆可于宗法见之。故曰:与其为善于乡也,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也,不如为善于家。如是则大姓治。大姓治,则庶姓之统于其乡之大姓者,举可则而象之,而皆治。故凡义仓、社仓、塾学、保甲诸善政,其行之官而敝,壹则可寓之宗法为之,令长者苟非甚昏懦暴纵,第以安静临之,拊揗提诫,而邑固以无事矣。今宗法不行,族之人群萃州处,涣然如萍之寄于水,其情志不相通,其喜戚不相关,甚至辈行面目且不相识,而荡析离居,固无论矣。故宗谱之修,所以为宗法之嚆矢,而学士大夫所亟宜留意者也。虽然谱牒莫盛于有唐,而宗姓大紊何也?自九品中正之法行世,以华胄相高,争引五帝三皇,以为受姓之始,举三代秦汉以来之公卿贤士,攀援比附之,其有世不相及者,不难伪立名字,以自诬其祖宗,故谱愈远则欲不可信。又重称族望,不自着其所产之地,而以郡望为称。故自唐以后,所传某人某地人者,往往失其本真,且姓不一望,有一姓而十望者矣。望愈多,则房愈分,或一望而三房,或一望而六房,故姓多讹其族,望多讹其姓,房多讹其望,此修谱之所以难,惟其难而愈不容以不修者也。今观刘氏谱,始自有明以来,其上不可知,则宁缺之,一以居沧者为断,可谓征信矣,至于同祢、同祖、同曾祖高祖之小宗推而溯之,始来此国之大宗,一展卷历历可稽,使由是而复古宗法直举而措之已耳。故余乐为之序,以发余之有志未逮者,愿与刘君共勉之也。
朝议大夫,户科给事中,河间戈涛拜手撰。
注:
《沧南集北头刘氏家谱》 手抄成牒:刘 涛,字砥之,号巨澜,18世纪初年。一修刘玉策,二修刘子铨 ,三修刘之洁 ,四修刘习贞。
拊揗,今作‘抚循:安抚存恤。
嚆矢 [ ho sh ] :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犹言先声。
九品中正 [ ji pn zhng zhèng ] :魏、晋、南北朝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魏文帝曹丕 黄初元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沿至 晋、南北朝,选取专重门第,致“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成为世族豪门把持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
(供稿、标注:刘习贞)

《沧南集北头刘氏家谱》 
一修序(二)
 
沧州刘氏谱序
沧州刘舍人紫庭,持其尊人静园先生所述族谱凡例,问序于予。谱系之学盛于晋唐,而荒于五季。北宋时欧阳、老苏始为之,卒未能振兴其礼俗;而郑夹漈著《氏族略》,至以为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则其难言久矣。虽然夹漈之书天下氏族之公言,非若欧苏一氏一族之私言也。且氏固不与族同,氏之繁衍可以遍天下,而族之所聚,则傅于地而止,遥遥华胄,识者病之。故凡身为子孙,而述谱系莫贵乎断以始迁之祖,其达而显者欤,则有邑乘之记载,其穷而微者欤,则有里闬之传闻,士大夫不能必其始迁之祖皆达而显;顾其发祥所自确不可诬。既已绵其脉而昌其支,以待夫子若孙之贤而有文者,慎述而详着之,则其隐德固可想矣,又况其表表者也。先生之谱,自始迁于沧以来,纵而数之,得若干世,旁而综之,得若干支,其宜书而无考者,有所缺焉,必其有征也,然后备细得书,其宜特书而疑于私美者,有所略焉,必其行迹见于志乘,阀阅着于朝籍,与夫文学科目传于共见共闻,其无疑也,然后郑重得书。呜呼,何其慎也!人莫不欲归美其前人,又多强其所不知,及其弊也,则有章之而反以晦理之,而反以乱其谱之也,不如其已。故凡谱系之难言,非有文之难,贤而有文而慎出之之难也。抑尝考苏氏之作谱也,曰:惟小宗之法,尤可以施于天下,于是自详其高祖以下,且书讳以志尊,他支则不。今先生之为谱,赅而纪之,高祖以下无别焉。盖沧州刘氏一族之公谱,而未尝效明允之亟亟,自明曰:是吾作也
乾隆丁亥春正月望后二日,朝议大夫,日讲起居注官,内廷供奉,翰林院侍讲学士,年家眷弟,吾邱李中简顿首拜序。
注:
五季,音w jì:指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
郑夹漈,即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宋代史学家、校雠学家。
(供稿、标注:刘习贞)

《沧南集北头刘氏家谱》 
一修序(三)
序吾族自明初,由山左迁于沧,迄今阅四百年矣。重赖我祖宗积厚之泽,清白世继,代起人文,于前明差称茂族,恭遇我朝深仁渥泽,培养百余年来,中间掇巍科、叨重禄者,联翩接踵,靡不享盛世太平之福,而生息休养,户口繁兴,所由来也。顾以十余世生齿既众,散处纷纭,谊则宗族,或且生同白首而不相识,而其间称谓之失次,名字之互同,尤不可以枚举,是族谱之修,宜亟亟不容缓者。忆吾父曩日尝采辑大略,订为抄本,每有志于刊修,而以宦游居外之日多,未果也。剧疾之际,尤切切以改建家祠、修辑族谱两事为遗命,小子谨识之,弗敢忘也。家庙旧处僻地,岁久倾圮,先是日谋,所以兴修,而族人并限于力,迨岁戊辰,乃与思絅叔约集族众,各出资力,规爽垲之地而图之,鸠工庀材,凡四阅月而告成。非敢曰式妥先灵亦庶几粗新庙貌;独族谱之修,彼一时未遑并举焉。斯后蹉跎又十余年,近以凤子官中舍,余时得就养都门,计授梓校刊为便也。而笈弟在籍,又可与族众任采辑之责,因属令谋之同族,成观、萃举、令昭、文晖诸叔祖,咸无不奋兴鼓舞,倡率捐资而分司其瘁者,更有族叔易菴、坤化、苓若、陆仪,以及大任、翼修两弟为之继,其他则黾勉赞成者,大抵众有同心、人无惜力;吾于是乃叹此事之易举矣。爰按旧本及今所采叙者,辑而订之,粗举凡例,以付剞劂,起丙戌八月,届丁亥二月而事竣。窃考古家乘之作,所以示有别明有亲也。有本支、斯有分派系图列谱,使若为某子,若为某孙,亲疏远近,可展卷而了然不爽也。而其间,若为同父,若为同祖,若为同其高曾,推而溯之,水源木本,总归所自。是虽云仍百世,犹然一堂,亲睦之风,率斯道也。我族众各挟一编,披而览之,将老苏所谓孝悌之心油然而生者实于是乎?在是则吾之所以敬承先志,而愿与族中诸尊属,以及伯叔、昆季、子侄辈共勉者夫。
时乾隆三十二(1767)年,岁次丁亥二月谷旦,敕封征仕郎、内阁中书舍人,十三世 玉策 谨序。
(供稿、标注:刘习贞)【注释】
刘涛:字砥之,号巨澜,(駉)良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十一月十七日亥时生,乾隆五十年(1740)十月二十一日寅时卒。沧南(皮)高庄子村(北头刘氏六世六门长分第4支第12世)人。雍正癸卯科钦取举人,以水利营田议叙选授山西交城县知县,调榆次县知县,敕授文林郎;乾隆戊午科山西文武两闱同考试官。载《沧县志·贤能传》,并载《畿辅通志》,及《畿辅先哲传·贤能门》。著有诗集。《沧南(皮)北头刘氏家谱》其手辑抄成。
刘玉策:刘涛长子,字方程,号静园。康熙四十九年(1705)八月二十六日巳时生,嘉庆六年(1796)八月二十五日戌时卒。葬万家庄茔次。岁贡生,敕封征侍郎,诰封中宪大夫,以四品荣封。乾隆五十年(1779)与千叟宴。载《沧县志》。为《沧南(皮)北头刘氏家谱》,承父遗命,邀会族人,创修族谱,以达其成,并梓于京师。
絅:(jing音迥)古时单罩衣;  鸠工庀材:(ji n pí cái),庀,准备,具备。招集工匠,准备材料。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二年》:“该报购进东邻薛宝润地皮一块,即鸠工庀材,翻造五层楼大厦。”近,大兴土木。  菴(庵)(n音鞍){1}圆形的小草屋;{2}寺庙(多指尼姑住的)。 黾:(min)勤勉。爰(yuán音援)文言虚词。于是,乃。例,爰采众人之意以行。

(供稿、标注:刘习贞)

《沧南集北头刘氏家谱》
三修序(一)
沧州刘氏续修族谱序中国礼教,自家族始,家庭礼教自孝悌始。不此之务,而动谓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庸有济乎?虞书曰: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可谓探礼教之本矣。古者氏族掌于太史,故三代之学,首在明伦。自汉以降,氏族不掌于官,而搢绅之家,始各有族谱,族谱者,所以导一族之人,申之以孝悌之义者也。夫名门巨族,生齿日益繁,支派日益分,情谊日益涣,有谱以详列之,则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萃一族之众,皆为一祖之所生,苏明允族谱引谓:观吾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然而族谱之关于孝悌者,非即一家之礼教哉。沧州刘氏,北方之望族也。明永乐间,其始祖由山东即墨县来北直,始迁武清,继迁沧州,遂家焉。故世为沧州人,一世至五世,家日富,性好施,与六世为善益力,积德累仁,百有余年。至八世兄弟同榜登贤书,一则捷礼闱入翰苑,其未联捷者,旋亦成进士,此为发轫之始。上溯明万历辛卯科以后,下迄清光绪甲辰停科举以前,中经两代,时阅数百年,科第联绵,累世不替,亦云盛矣。然从无以仕宦致富者,由于礼教醇,而读书明礼之君子多也。民国以后,有从事军旅者,有殚心教育者,时代虽殊,而家风仍旧,其根底深固,盖可知矣。族谱创修,清乾隆丁亥,续修光绪庚寅,此殆第三次矣。夫古有家谱、有家传,一则记载世系,一则叙述祖德。史家著录,每以谱牒传记分其门,性质不同,以致体例各异。唐刘知几着史通,特立断限篇目辨其例也。综论前代各家族谱,宋之庐陵、眉山二氏最为世所推祟,而世系之外,概不叙及,洎乎有明则合谱传而为一矣。由是尚虚荣者,往往铺张门阀,夸跃功名,涂饰繁芜,传为风气。谀尸谀墓,清议交讥,既失作传之正规,遑论作谱之本旨,礼教衰风俗敝矣:惟刘氏世有令德崇尚实迹,故其族谱仍师前二次谱为依据,而加以变通,又参考吾家景城谱义例,其不追溯受姓原始,牵引古初,盖纪实也。正谱十卷,卷首、卷末各一卷,其先世碑志传状,自明万历迄至于今,搜集共得若干篇,凡沧志有传者,原传亦列入卷末,有载《畿辅通志》及《畿辅先哲传》者,一并注明。此与吾家景城谱,体例少异。然其事迹皆质实可据,无末流虚伪,粉饰陋习;今附于谱后,俾先人事迹不至日久散佚,湮没不彰。且后人读其遗篇,守其矩矱,肯堂肯构,借以继续家声,其关于一族之礼教者甚巨,正与作谱之旨互相为用,未可沾沾以史通断限之例绳之也。此次修谱,聿新将军主稿,贡三外部佐之;采访校对,及一切应办各事,族之人分任焉。始于壬申孟冬开修,至癸酉岁杪竣事,为时仅一年有奇,盖族人注重孝悌之义,宜其用力专而成功速也。值此国本动摇,家族陵夷之日竞竞焉,惟族谱之是修以存故家遗俗,其卓识不诚加人一等哉。谱既成,贡三乞余为序,余族与刘族为世姻,三子钜绥又贡三之婿也。其家风孝友,夙所景慕,贡三着有祖德诗若干首,余曾见之,故知其先德甚悉,其通籍官京曹,国变后,在畿辅各学校任教习,天性蔼然,宛如寒素,夫乃叹刘氏之累世擢巍科、登显仕者,其在礼教乎!其在礼教乎!
清授中宪大夫、广西左江兵备道、景城纪堪谨序于沽上寄庐。
【注释】
发轫(rèn音认)停车后,支住车轮不使转动的木头,车起行时须先去轫,故称启程为“发轫”。《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也比喻事情的开端。本句谓事情的开端。  刘知几(661—721):唐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永隆进士。武后时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兼修国史。中宗时参与编修《则天皇后实录》。玄宗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后被贬为安州都护府别驾。  史通:书名。唐刘知几撰,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文化的专书,对历代史书及其体例的评论尤其详。20卷49篇。成书于唐景龙四年(710)。内篇36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13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作者主张编撰纪传体的断代史书,增加都邑、氏族、方物、方言四志。以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特别重视史识,认为“草创者资乎博闻实录”,“经始者贵乎俊识通才”、“不掩恶,不虚美”,“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反对“妄生穿凿,轻究本原”。史书应用当时言语,不可拟摹古文,反对用浮词滥调。对当时官修史书的弊病,多所揭发;对旧史失实和浮夸之处,也详加评论。知几表扬《左传》和王劭(shào音少)《齐志》。《申左》谓“左氏之义有三长”,《杂说》中又谓“王劭《齐志》多记当时鄙言,”足以开后进之蒙蔽,广来者之耳目。 《惑经》批评《春秋》为真伪莫分,是非相乱,《疑古》又批评了《尚书》和《论语》,反映了作者的史学倾向。注本有清浦起龙《史通通释》,新标点又附录《史通补释》、《史通通释补》和《史通增释序》三种。  庐陵:郡名,县名。在今江西省,吉水。宋代欧阳修为(江西省)吉州吉水人。故以地名代(欧阳修)之人名。  眉山:宋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故以地名代(苏轼)之人名。  {6}洎(jì)(书)到;及:自古洎今。洎乎近世。佚(yì音译)同‘逸’,散失。  矱(yu音约):〈书〉尺度,标准。  岁杪:(—mio音秒)杪,末端。岁杪,即年底。

(供稿、标注:刘习贞)

《沧南集北头刘氏家谱》 
三修序(二)
甲戌续修谱序岁甲戌续修族谱成,诸尊长令鑫为序。鑫曰:此家事也,请质言之。吾族修谱,始于清之乾隆,吾太高祖砥之公,临终治命谆嘱子孙。厥后,方程公邀会合族创办,一时任事者,旧序具详。重修则光绪间,吾祖桐侯公有手编一稿,因为增益,蓉士公变其格式,而力任艰巨者为荫圃公。今之修,盖三次矣。壬申倡议,癸酉成稿,越甲戌而告竣。主稿者聿新叔,佐以编辑诸文,鑫窃司之,董其事者,则月朋叔,协同诸父兄子弟,提倡时序东侄与有力焉。此次修谱,紧要之事有二,一则所定格式,便于续修,可以永垂久远;一则先世碑志传状,吾叔祖金崖公手抄一卷,今附诸卷末,从此遂免失迷,其余详于旧谱者尚多,惟配氏之生卒,限于篇幅,姑从其略,颇觉缺然。呜呼!世运变化,殆不可知,人事维持,岂容或懈。是编也,当文化陵夷之日,若绝若续,一发千钧,而乃竭群策、矢群力,历无数盘根错节,卒底于成,其关系,讵为浅鲜,后之人,继继绳绳,不忘似续,有文笔者,勿惜其劳;有资财者,勿惜其费;有才力干济者,勿曰此合族之事,非我一人之责。庶几修谱不废其敦宗睦族者,可传诸百世也欤:
民国二十三年(1934)夏历六月上瀚 十七世 树鑫 谨序 于津门
【注释】
讵:(jù音拒)岂,表示反问:岂料;岂知。例:讵知天气聚寒。李白《行路难》诗:“华亭鹤唳讵可闻!”  瀚:(浣)(huàn音患)唐代定制,官吏十天一次休息沐浴,每月分为上浣、中浣、下浣,后来借作每月的上、中、下旬。
刘树鑫(1862—1944):字贡三,号硕贻,又号揆润,清骏公长子。河北沧南(皮)高家庄(北头刘氏六世六门长分第4支)人。光绪辛卯科举人,清宣统二年(1910)庚戌会考一等。按进士录用,分发知县而不就,授外务部榷算司主事,选充顺直议局谘员。鼎革后,致力课读,授教于京师一中、河北省立二中,以及易县、天津等处。其著作颇丰,着有《地山草堂诗集》四卷,《文集》二卷,《述祖德诗》一卷、《信稿酌存·艺事游心》各若干卷,《自省日记》一卷,分纂《沧县志》,主纂民国版《南皮县志》,《北头刘氏家谱》三修协编。其诗歌《丐妇吟》、《流亡诗》被编入当时地方中学教材。2007年被收入刘习贞《卯金诗选》。

(供稿、标注:刘习贞)

《沧南集北头刘氏家谱》 
 四修谱序一:
序社会者人文之相聚也。姓氏者人生之表征也。姓氏集众则为宗族。古之宗族,同祖而聚居,百世不迁为大宗,五世而迁为小宗。呜呼!三代以下,沧桑万变,岂有百世不迁者乎。吾刘氏于明初,自山左迁沧一来,迄今二十余世,世代蕃衍,已云盛矣。聚居之处,原为沧州,今属南皮,居虽未徙,而隶属不同,此国策以利方土之迁也。
夫社会之变迁,即文人之发扬,事之经营必有记载,如国之有史,以记兴衰变化,郡县有志,以载风土人情,家族有谱以推求本源,此皆社会之不可少者,是为国粹。溯吾先世迁沧后,代有谱系记载,自清乾隆间,以至民国,曾三次续修,历代所记,已详且尽,此先人之苦心积渐,后辈岂可脱哉。
三续之后,花甲又过,今随社会之发展,族人因社会之需要,其工作将遍寰宇,且生齿日益繁,迁徙日趋广,合族续谱,殊非易举。叹人生如白驹过隙,瞬间数世,慨后昆何以知其本源,一发千钧,而中流继焉。族侄习贞,不辞劳瘁,呕心沥血,遂缉斯册,名之曰:《刘氏家谱》,是以完成《沧南(皮)集北头刘氏家谱》四续之重任。其备述先人懿行及后起才俊,以资晚进追念先泽,明悉近况,此敦宗睦族之义风,社会承平之景象。愿吾族后起,相继相承,不徙宗声永振,而保国粹之长存也。
甲申之秋十七世 鸿逵 谨识    
2004年10月24日  
(供稿、标注:刘习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