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杨氏家谱序(杨八庄)》《沧州谱牒序跋集》之南皮部分
(2019-08-23 10:05:50)杨氏家谱序(杨八庄)
吾杨氏原籍南直隶(今安徽)凤阳府寿州(今寿县)人也。自前明洪武十三年(一三八零)三世祖讳嵩公,随成祖驾至燕(今北京)后徙沧州城南杨八家庄居焉。传十余世,至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喆族伯宗翰公,携族谱自天津来,舟中为水浸湿,字迹不可复识者过半。宗翰公惧其久而失传也,将历代名讳急为录出,命族人各抄一本。然事出仓猝,其间字号、职衔、生忌一切失考者不可胜述。迄今百余年来,支繁派衍,绵绵日增,无以兴水源木本之思,既无以作敦宗睦族之气,故喆自弱冠时即有修谱之志。凡族中事迹,以及母氏之族,女适之家,均欲考核详明,历历备志。但族人散居四方,会合未易,此修谱一事喆有志者四十年终未逮也。于丁未春(一八四七年),侄际会、育春、侄孙梅林以修谱为任,旁稽博考,搜得康熙年间所绘谱图一轴。合族人共议之,谨为遵从,既竣其事,遂付诸梓,而前日续修之志,卒赖以成也,是则喆之所深慰也,夫是为序。
时 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岁次丁未孟夏下浣
十五世曰喆谨识。
(张春景 供稿穆国联点校)
杨氏重修谱序
阖闻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礼有明文昭于千古。而族谱者,正所以励尊祖敬宗、收族之心,而维尊祖敬宗、收族之道者也。吾杨氏家谱续修于道光丁未年(一八四七年),迄今近四十载矣,当时同理事者十有三人,今存者惟云与寿会弟已耳,今昔之感不胜惨然。近有际瑞弟、光贵族孙念本族生齿日繁,恐其愈久而难考,思再续谱以志之。因当年续修之时,云等曾理其事,仍以其事相责成焉。想夫前人之垂裕,非赖后人之继述,何以绵绵于勿替?云之旧谱,宗翰公修之于前,先知叔缵之于后,有彰明较著者矣。今日之事,乌可已哉。既命贵麟侄任事,缮校辑为成书。规模悉尊旧式,凡例复入数条
,以补前谱之未全也。事竣之后,睹斯书者,庶几乎孝悌之心油然而生。父兄教之子弟从之彬彬乎有礼、蔼蔼乎可亲。勉为贤子孙,可以告无罪于先祖也,是又云之所厚望也。夫是为序。
时
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岁次甲申孟春上浣
十六世际云谨志
(张春景 供稿 穆国联点校)
杨氏三修谱序
吾杨氏家谱,自光绪十年(一八八四)润楚伯绩先知祖续修,迄今四十有一载矣。维时仅传十二世,嗣后支派繁衍,谱多未载。若不及时再续,恐流传愈久稽考愈难,后世子孙,不免有籍谈忘祖之诮。族侄恩重心甚忧之,故于民国戊午(一九一八年)春,首倡再续之举,质之合族无不赞成。于是旁征博采,逐支访求。即散居四方,素日不相询问者,亦皆能沿流溯源,恍然知出于血统之一系。惜乎!谱稿方就,未及付梓,乃竞于乙未孟春(一九一九年)逝世,事遂中止。后因连年欠收,款项难筹,以致数载迁延,卒未完竣。士麟等于今岁孟春(一九二四年)合族公议,筹款续谱,俱有同心。即以此事嘱绘,当集族中董事、襄事等,共商此举,无不闻声鼓舞,争先恐后。遂又逐支采访,详细添明,传至二十五世,规模仍遵旧式。自一世至四世为谱首,至五世分八门,至十二世分四十二支,至十七世分一百三十支。先绘总图于前,后又按分支各绘一图,考俾源派分明,子孙易睹,庶几上可承先,下可启后。绳绳继继,吾杨氏之兴正未艾也。兹当谱书告成,合族嘱绘为序,绘因援笔,联缀成篇,后之览斯序者,如能感发水源木本之思,奋起以光先人之事业,是则绘之所深望也,夫抑亦前之修谱者所深慰也夫。
时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岁次甲子下浣 十七世绘麟谨志
(张春景 供稿 穆国联点校)
杨氏四修谱序
谱者,族之史也,不明家史,何以称贤子孙。况我先人之垂裕,殷望后人之承绩,于谱中已昭然。原杨氏家谱已历三修,例遵先制,应四十年一续,然自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续修,迄今已七十有六载,值当续修之际,适逢时局动乱,族人无可及此,且族谱在动乱中多为毁失。而谱中所载今存者已屈指可数,维时死亡生衍者又何其多也。如不急续,恐谱有断流之危,亦有紊伦常之虞。辛未(一九九一年)仲春,时逢盛世,前次续谱唯在者彝文侄,年逾耋龄,起倡四修,并付诸施之,然于癸酉(一九九四年)仲夏,竟不幸辞世,业未捷而怀憾归,事遂搁置。庚辰(二000年)首日,侄孙汝涛、顺忠,曾孙书龙、云递,玄孙荣轩承其志起其坠而振其衰,暨合族共商此举,闻者无不赞同,有志于谱者四十人极力相助,于是又逐支访询,字号、生忌、职衔详细添明,仅月余稿既成,遂付诸梓。众深知:欲达慎宗追远,必当辑书成册孰与孰曷,适与配何,庶几可考,一览洞悉。谱本为且实宜,将原“本、支、百、世”分为“家、合、万、世、兴”,凡例有增减。为规范世序,特增“世纲字目”,群策躬为,浩工告竣。成谱之际,合族嘱树为序,树遂不辞固陋,拙笔成篇,勿谓有益于后,但求无愧于先,后者览之,倘能感发水源木本之思,遵宗敬祖之念,树愿足矣,则又前所修谱者之望成矣。夫是为序。
时 庚辰(二000年)仲秋下浣
十八世景树谨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