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了解,越喜欢
----《玛德琳》系列随感
我与“玛德琳”的初次相遇,是在考场上。
2014年9月21日下午,深圳少儿图书馆,红荔三期阅读推广能力测试。早上8:00签到,8:30抽签,现场观摩其他同学测试并打分,漫长的等待之后,下午近5:00,我走进了备考室。
我抽中的书是《玛德琳游马戏团》,柯倩华译本。短促的15分钟时间,我共读书三遍。第一遍,我发现与常见的绘本相比,它的文字较多,篇幅较长,讲述了小姑娘玛德琳和小男孩巴皮托跟随吉普赛人马戏团历险经历,故事极富戏剧性。第二遍,我发现本书在设计上也独具匠心,单色页和彩色页交替出现,这是否分别暗喻修道院单调严肃的现实生活与玛德琳丰富活泼的内心世界呢?带着疑惑,开始第三遍阅读,大声朗读完书中文字,发现书末附有书中插图补充介绍,原来那些在故事中出现的场景都是巴黎的风景名胜。
带着对本书的粗略认识,我仓促上阵,在陈述对文本的理解、读书会策划方案之后,我开始了模拟讲读。至今我还记得评委之一,画家马新阶的现场点评:一、这是一本让人读完觉得“爽”的书,尤其是孩子会感到特别“爽”。二、此书画风有野兽派的影子。关于第一点,我想画家是在说阅读此书的愉悦感,而第二点,何谓“野兽派”?我完全一头雾水。短暂的相遇已颇有好感,在返程的地铁上,我就开始网购“玛德琳”,发现它是一套书,共六本,结合以往阅读经验,我选了任溶溶译本。
这套书从入手至今,一直名列“元元最喜欢的书”榜单之首,六本都重复读过,其中又以《玛德琳》、《玛德琳的救命狗》、《玛德琳的圣诞梦》“返场率”最高。而我在共读的过程中,只是觉得这套书的故事与图画都很有趣,却并没像女儿那般痴迷。后来我得知,《玛德琳》荣获凯迪克银奖,《玛德琳的救命狗》荣获凯迪克金奖,而《玛德琳的圣诞梦》是作者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在我和女儿都很喜欢的林明子绘作《今天是什么日子?》一书中,小女孩最喜欢的恰好也是《玛德琳的救命狗》(书中译名为《玛德琳的狗狗救星》)。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重视与思考,为什么我女儿喜欢的恰是两本获奖作品和作者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为什么玛德琳在不同国家的孩子中都深受欢迎?
首先,我自己多次认真读了这套书,除了之前发现的文字部分节奏明快,张力十足,戏剧性极强这一特点,更觉得作者是在用看似随意的画面描绘故事,通过线条、形状、色彩在和读者进行互动。如《玛德琳》一书中,深夜柯拉薇小姐出现在女孩子们宿舍门口时的身影,在《玛德琳的马戏团历险》书中,玛德琳和巴皮托在水池中游泳时,围观的孩子们的衣着和表情……
而任溶溶译本,以韵文的形式呈现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孩子在倾听中因语言中的节拍、声音中的韵律获得愉悦感。“巴黎有座老楼房,藤蔓爬满墙。里面住着十二个小姑娘,总是排成两行……”每次读到这里,女儿就“咯咯”直笑,再后来,我一翻开书,女儿就能流利地背诵出这一部分。因为我没有读过英文原版,所以不知原作是否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
其次,我采访了女儿。
问:“你为什么最喜欢这套书?”答:“我就喜欢她的乐天派。”问:“什么是乐天派?”答:“就是活泼可爱又有点调皮。就像我一样。”
问:“这套书最喜欢那一本?”
答:“我最喜欢《玛德琳》这本书。因为那十一个小女孩竟然也想生病得阑尾炎,太有意思了。”
然后,红荔三期两位同学的作业给了我很大启发。
蔡炎同学的《儿童审美的特点》:“儿童审美的特点与理性主义审美有很大不同……儿童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感知和体验是直观的、形象的、混沌的、物我不分的,一种完全忘我而与自然为一的非理智的生命感悟或生命直觉……”
苟凯东同学的《回归儿童阅读的情感原点》:“怎么来了解孩子,我认为首先是一种情感认同和角色体验,要学会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让成人脱离自己的身份语境而进入儿童的世界,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寻找共鸣和交流。”
以上两段话让我想起前几天女儿受伤的情形。她捂着划破手指,缩在车后座一边哭,一边问:“我为什么会受伤呢?玛德琳为什么不会受伤呢?她也做了危险的事啊,她都敢对狮子说呸呸呸呸……”
勇敢乐观、天真烂漫的玛德琳,是符合孩子的天性的,孩子走进她的一个个故事,带着强烈的认同感和代入感,分享她的经历,并观照自己的生活。
勇敢乐观、天真烂漫的玛德琳,对我来说,是意义重大的,她教会我在用成人目光享受童书审美愉悦的同时,更应该俯下身子,去关注孩子是如何观察、感知、欣赏这个世界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