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十六)冼启明

标签:
国学文化 |
分类: 学问人生思考 |
《老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致虚守静是修行的功夫,极,极致。笃,固。万物并作,河上公注:作,生也。万物并生也。复,周而复始。
“夫物芸芸,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夫物芸芸,事物的繁盛。复归,回到。根指根本。复命,复归本性。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常,恒久真实的状态。知,懂得。明,明白。妄作凶,任意妄为而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容,宽容、包容。公,大。全,周全。天,自然的空间。天乃道,天德与道通。没身,没有自我。殆,危险。
文中大意:到达虚空极限,所守的静才真正稳固。静中见万物的生长过程,我透过现象,观察万物的生态规律。万物之所以繁盛,总归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当初是寂静的,静是万物的根本。人与万物一体,懂得什么是恒久真实的存在,就明白事理。不知真实的存在,便会任意妄为,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懂得宇宙间的真常恒久不变,便心胸开阔,能包容万物,能包容者公也,公者为大,大能全,能周全一切的是天,天依照道的法则运行。道能久远,是因为道没有自我,所以道是永远没有危险。
这一章谈内心的修行,以“虚”为体,“静”为用,从“观复”入手。“观复”如“观徼”,察看事象背后的的原因。万物之所以会有生长盛衰,查根问底。根底静,静生动,动极归静,循环往复。不断的循环,依然是物起于虚,动于静。静是万物众生的本性,人在万物众生之中,我静物静,磁力共震,我们是能够感受到万物生长变化的脉搏。做到“致虚极,守静笃”,真的静下来,无丝毫杂念,营魄合一,与天地同体,我们的修行是会有成果的。
自然世界有机一体,物以静为根,静为常,常乃久。恒久的状态,时而现其物象,时而回归虚静,看通整体的变化法则,便有“观复”之明。不把“观复”当回事,凭主观意志用事,终究会受到现实的惩罚。
“观复”的“观”是站在高处全面地看问题,“复”是事情的来龙去脉。有“观复”之明,自然心胸开阔;心胸开阔的人,能容别人难容之事;有容人之量者,能得众望而成其大;大则有周全各方的能力;周全的能力符合天德,天德从道。道生生不息。道以其无私,故能永存。
廖敬达书·致虚守静
观复
“观复”,是为了解万物周而复始的生态。若能看懂这种生态,我们就可以把握自己,少做错事。但怎样才会达到目的呢?老子教导我们首先“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说要修道,放下种种想法,排除一切杂念,使自己的心完全虚空,进入极静的状态。若能进入这种状态,就会融合自然。看到万物的整体,更透过万物外表发现其根本,知物起于虚,动生于静之理。从而看通万物相互间有机的联系,悟识事物的变化规则。一般人没有这种修行,习惯以主观的意识、情感任事,故时常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