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老子》(二)冼启明

(2023-07-25 14:11:00)
标签:

国学

杂谈

分类: 学问人生思考

问道悟希夷

 ——读《老子》手记

冼启明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古时的中国人一开口就是天下,天下是什么?天下是讲这话的人认知的世界。

文中第一个“美”字是形容词,形容美丽、好看;第二个“美”字,表示喜欢。恶( wù ),讨厌。第一个“善”字,同样是形容词,指美好或善良,第二个“善”,好感。“善”字前有否定语,表示有相反的存在。斯,的意思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文中的“相”字,交互之意。“圣人”,圣者,通也。老子文中的“圣人”指有道的君主。无为,自然的行为。行不言之教,指用没有主观意识、纯自然的行为教化。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包括人,人在万物之中。不、弗,都是否定语。不辞,没有言语。“恃”,凭据或倚仗。“功成”指功到自然成。夫,发语词。“唯”,只有。是以,以此。不去,不离开。

 

文中大意:世人都认可美好的事物,因有喜欢这种情绪;有喜欢的情绪,是由于我们人有恶这种天性。人们对善良的事情有好感,也由于我们人对某些事情有反感的态度。因而人世间的事都是相对而显现的,比如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等都是互为一体,相比较才分出各自的特点。所以有道明君处事都是顺其自然的,以自然的行为教化臣民。所谓自然是怎么回事呢?好比万物的演化不动声色,没有言语。其生长,却是我非我有。功到,不居功,功德不会被抹杀。

 

 

对美与善的看法

这章揭示了对“美”与“认知的起因。认知“美”而“美”之,有喜有厌。认知“善”而“善”之,有“善”即有不“善”。对的问题,东汉王弼“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

 

到这,想起一个故事:有位初中的女同学,开始的时候在班级里比较得人和,男女同学都愿意与她一起玩,一段时间后便出问题了。一天女孩放学哭着回家,父母见此也慌了起来,后经了解和与老师联络,才搞清是什么事。原来这女孩长得比较标致,班里的男生特别喜欢围着她转,随即引起平常跟她好的几位女生冷落。到期中考试时,这女孩的成绩不太好,而学生手册又让疏远她的女同学看到,于是她们便借着这个机会围攻这位样子好的女孩。“只会跟男仔好,不会做功课。”“成绩不好是必然的,因为她家很穷,父母都落岗。”你一句,我一句……本来这次成绩不好,女孩已觉不舒服,加上被人数落一番,自感凄惨……

这女孩固然还未有很好的修养,但人之喜厌、是非亦为不道。


读《老子》(二)冼启明

黎艺豪书品

 

人有美恶,然后有是非。情感的倾向和观念的偏执,会形造事势的不平衡。世界上的事情本来没有对错、,即使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都是相对来说的。如果有喜欢,就一定有厌恶;有是;即有非。事物若要分总有两面,合则自然一体。圣人之教,不在言语;不在想法,只在顺乎自然。该干嘛干嘛,不作干预,让其生、让其长、让其自行发展,功到事成,不贪天之功以为己德,坐享虚而不实的荣耀。总之一事毕,一事始,没有终结。

 

所谓“功成”有诸多因素,非一人之力以得。人或起过作用;不能排除自然运气的因素,也不能否认其它的助力。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能“功成”么?居功功不存,不居德犹在。

 

当年范蠡和文仲辅助越王打败吴国,可谓功劳大。有功就要居功么?其时范蠡劝文仲一同离开越国,文仲不愿意,结果后被越王所杀。而范蠡回归自然,泛舟湖海,带着他的“计然之策”在江南一带从事起商业活动。“名”是虚的,“名”不是常态,所谓“功成”只是事情告一个段落的,一个段落结束便是另一段落的开始。功成而不居。也就无所谓失去。没有住进成功的殿堂,又怎会离开成功呢。道非道,非非道。“功成不居”王弼注:“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很多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站在一的立场看二,一是整体,二只是对应的关系。因此,有与无互为因果,难与易比较而成,长短相而现,高下对比而见,音声和合而为语,前后随而为列。对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自然现象,河上公“见有而为无也;见难而为易也;见长而为短也;见高而为下也;上唱下必和也;上行下必随之也。”

 

第一二章是全书的纲要。道是书中核心,圣人是行道的代表,无为是行道的方法。道有两种表现,一是无,一是有。无,自然世界;有,人感知的客观存在。无和有构成道,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偏则有问题。唯按自然的法则行事,才会减少失误。

 

读《老子》(二)冼启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