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研究》研究总报告(三)
(2015-06-18 15:29:23)
标签:
阳光教育咨询 |
分类: 教师发展 |
(三)名师工作室的自我运行机制
按照市教育局专门部门规定,各个名师工作室应该根据学科、学段实际,形成自己的运行机制。我市第一批11个名师工作室各有其特点,也有共性特点。
根据个性和共性的实际情况以及课题组的研究设想,我们认为工作室自我运行机制应包括以下方面。
1、管理规划机制
(1)成员档案管理
包括成员进入名师工作室以前的师德状况、专业素质状况、教育教学实绩、教育科研成果、成长发展状况(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各种荣誉和称号),进入名师工作室以后,在工作岗位和团队培养过程中以上各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在名师工作室培养期满后的状况以及继续发展的趋势。
每个培养对象都应建立专门的业绩发展档案,并收集整理其有代表性的特长、成绩、成果、荣誉等资料,按照学期、学年定期记录归档,还可以用光盘、文集、专辑等形式物化保存。
①总体目标规划。工作室在本届任期内应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即针对全体对象与导师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目标,也有针对不同对象确定的发展规划与目标。
(3)活动运行管理
在活动运行过程中对培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①导师全程管理。2005年,武汉市教育局与各名师工作室签下了《武汉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项目研究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协议书》,将工作室成员的培养目标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同时工作室导师(领衔人)和工作室成员以及武汉市教育局三方联合签订《武汉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成员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协议书》。导师全程管理对象的师德、业务、研究和学习等方面的活动和发展情况。
②考核汰劣管理。导师在每个工作周期中按有关评估标准,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成果检验等考核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每年一次的过程性评价和一个工作周期末的终结性评价,并实行过程性评价汰劣制。
④活动纪律管理。工作室在学习、讲课评课、课题与论文等方面,有时间、地点、方式、效果等规定,有请假制度等规定,培养对象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否则导师应及时提醒与批评。
2、活动实施机制
①导师培养制,也称专业引领制。导师是工作室的人事组织管理者,也是对象思想业务水平发展提高的指导者。导师根据协议书、对象特点和导师自身特长,对全体对象进行共性培养,也对不同对象进行个性化培养。导师提供培养发展方向,给定学习、研究专题和任务,指导方法,提供机会,作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②对象互动制,也称同伴互助制。一是导师指导对象就某个专题结对合作,如一人讲课、一人做关于课的研究报告;二是就某一共性问题,或某次教学展示活动,或某一个专题研究,团队成员互相交流教学得失、心得体会,以求头脑风暴,思想碰撞,或互勉共进。
③学习研讨制。工作室组织对象阅读相同的理论专著和专篇,组织读书交流会,交流学习体会、理论应用设想与应用效果等。
④项目研究制。名师工作室实行项目领衔制。“以领衔人及导师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群体成员智慧为依托,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专题研究”。一是工作室承担有关课题,全体成员参与,形成成果,成员共享并向外辐射。二是团队成员根据自己或自己学校的实际,在导师指导下确定校本性研究专题,吸纳所在学校部分教师为成员,进行研究与辐射。三是一个或多个对象牵头,吸纳工作室成员以外的相关学校教师参加,进行某个专门问题的研究。四是某团队成员个人就某个校本性问题或某个专题进行研究,并在导师指导下撰写研究论文或案例等。
⑤教学研究制。立足教学开展实际的研讨式讲课、评课、反思等活动。一是名师工作室内部教学研讨活动,限于内部成员讲课、评课等,对象所在学校教师可以参与。二是名师工作室与教研部门合作,开展区级、市级优质课展示活动。三是工作室在市、区范围内展示本工作室就新课程改革或其他某个前沿问题的教学探讨等活动。
⑥成果辐射制。工作室将教育教学等科研成果主要以论文、专著、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讲坛、公开教学、拍摄专题电视片、观摩指导、读书讨论会、团队论坛、著述等形式在全市及更大范围内介绍、推广;或与有关学校建立合作交流辐射关系,推广自己比较成熟和有实效的成果;或选择中心城区以及边远城区(或农村)的1——2所学校作为某工作室基地,挂牌,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教育教学进行指导。
3、活动经费管理机制
②经费的开支与管理。名师工作室使用下拨的专项经费开展活动,教育局按学期或学年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目前预算每个工作室经费每年2万元(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其中60%由工作室导师支配用于活动办公经费、课题研究和专题研究经费、导师津贴及聘请专家指导的授课及交通费用,还有与培养工作有关的观摩考察、资料购买、会议支出等;40%用于购买设备和考核奖励。
名师工作室的评价,从主体看,有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从内容看,有运行评价与效益评价;从时间看,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1、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
①外部评价。 任期结束时,各工作室应整理各类活动资料,向市教育局写出书面报告。市教育局作为评价主体,综合学校、区教育局、市教研部门等业务机构意见,对名师工作室的运行状况、工作效益等做出客观评价。总结成绩和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业务部门也可以适时作出评价,向工作室反馈。
②内部评价。 各工作室应每学期结合工作小结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结合外部评价意见,进行自我反思与整改。
2、运行性评价与效益性评价
无论是外部评价还是内部评价,都应该从组织管理、活动开展、关系协调、经费使用和理论建树、操作方法、教育教学实效、成员辐射发展等方面对工作室进行考查评价。这是衡量一个名师工作室最终成效的主要方面。其标准是: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示范性、引领性、辐射性。
3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①随机性评价。 相关领导、部门随机深入某个、某些工作室的某次或某项活动,考察了解其活动情况,即时作出评价。或分学期或学年进行专项的或全面的定期性考核评价。
③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在工作室届满时进行,按照工作室预定目标,综合、全面地考量各个工作室履职情况,并通过一定方式向社会宣传展示。
对工作室的评价,可以着重于以下方面:
(1)评价团队的共同愿景
名师工作室愿景决定某名师工作室团队今后发展的方向,确立名师工作室发展的定位。简而言之,就是把名师工作室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首先要有整体意识,其次注重目标的分解。无论是哪一类目标,其实现都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过程。对目标的分解要注意长远目标、宏观目标与中期目标、近期目标、中观目标、微观目标的结合,明确实现目标的基本路径,体现目标的层次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评价团队的工作规则
首先要遵循中小学教育的规律。立足于中小学的实际,中小学教育的活动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其基本的实践模式与路径是什么。
其次,要力求学术性和行政性结合。学术性规则着眼于认识和把握问题的本质,是名师工作室活动规则的核心;行政性规则着眼于名师工作室活动的顺利开展,是为实现名师工作室整体目标服务的。前者的核心是以遵循中小学教育规律为基础,后者则要注重分工与合作的结合,激励与惩罚的结合,实效性与前瞻性的结合。
再次,开放性与发展性结合。开放性体现的是对名师工作室数量和质量的最大效益的追求,可以引导工作室成员学习和吸纳其他工作室和其他成员所拥有的优秀品质、技术来丰富发展自己或本工作室,以防止工作室成员的自以为是和骄傲自满。发展性体现的是对工作室活动质量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它可以引导工作室成员自觉的反思团队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实现名师工作室自我调整和完善,防止工作室成员的故步自封。
此外,还应考查工作室活动记载、成员档案等。
(3)评价导师的履职状况
按照市教育局要求、相关协议和各工作室规划,考核导师在组织管理、专业指导、协调关系、成员发展等方面是否按照规定和要求在积极作为,是否规范,是否有效,是否达成目标。
(4)评价团队成员的成长发展
各名师工作室应给每一位成员建立一份个人专业成长记录袋(或在电脑中建立个人文件夹)。每学期整理一次,主要纪录以下内容:一是教师专业成长史,二是课题研究登记卡,三是研修心得体会,四是教学活动记录、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五是发表的论文论著,六是各类获奖证书,七是教学绩效的原始纪录。等等。
(5)评价团队的辐射作用
通过一定形式了解团队整体的成果样式、种类和级别,了解各团队成员在相关学校、全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在学科内、专题(领域)内所发挥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评价名师工作室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求实的总体原则。
评价的方式有:正规全面的论证考核评价;问卷调查;座谈交流;走访学校、区教育局和相关学校及相关部门。
(五)成果归因分析
1、促进导师积累工作室工作的理性经验与操作经验,使之更好发挥指导作用,并使自身有新的发展。
2、使各名师工作室的各项活动更加规范、科学,效益更高,最充分地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和激励作用。
3、促进培养对象(徒弟)更快、更顺利地提高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4、为市、区教育局更好的建立与运行名师工作室,提供一定的机制建设与实施的理性与实际参考。
五、成果转化情况及应用前景(在本校、本学科及一定区域内的转化推广情况、效果,包括被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单位采用,也包括被转载、引用等情况)
2、“甘德炎工作室”的黄明华(黄陂一中)、毛征(武汉一中)均已成长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杨雯已被评为第八批湖北省特级教师;“谈宇贤工作室”的余国卿老师(崇仁路小学)参加湖北省优质课大赛获一等奖,并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第八批湖北省特级教师;潘莹老师(江汉)被评为武汉市小学学科带头人,现担任黎黄陂路小学副校长。“王先海工作室”的崔雁(省实验)、张启武(市14中)、朱圣权(市19中)、杨友生(武汉中学)等老师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江国明(省实验)、喻宜发(市49中)、张大勇(汉南一中)等老师都已成长为武汉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国明被评为武昌区拔尖人才,张大勇老师被评为汉南区区管专家;柳福文老师(西藏中学)参加全国优质课大赛获一等奖并在全市展示;喻宜发送省参加第八批特级教师评审。“田化澜工作室”的王宝庆、廖宇澜(汉南一中)、卢琼(黄陂一中)三位老师送省参加第八批特级教师评审,卢琼老师被评为第八批湖北省特级教师;吴金安(十五中)、陈炯生(武汉二中)、王洪明(七一中学)、毛晓峰(汉口铁中)、朱大坤、王先东(省实验中学)现已成长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傅孝溪工作室”的艾燕老师(武汉二中)由市学科带头人成长为湖北省特级教师,近年还被评为江岸区优秀专家、区十佳抜尖人才,被推选为武汉市政协委员;谭东林(江夏)老师由区名师成长为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人员,现担任江夏区一中教学校长;吴建阶老师(华师一)由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长为市学科带头人;徐兵老师(东西湖二中)由一名业务骨干担任了柏泉中学校长;向德平老师(江岸区教研员)被评为区拔尖人才。“郭希连工作室” 的张鸿志(省实验中学)、田剑亮(市23中)、陈爱国(武钢三中)分别被评为武昌区、汉阳区、青山区名师,陈爱国还被评为武汉市突出贡献专家,张鸿志、田剑亮老师已被评为湖北省第八批特级教师;张新泽老师(武钢三中)被评为青山区劳动模范。“何文浩工作室”的陈泽旭(外校)、张勋和(江夏一初)、肖少斌(汉阳三中)等老师全部达成培养目标,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黄陂区教研室教研员唐克明老师中教一级进工作室,破格评高后,现已为武汉市物理学科带头人。“皇甫吉庆工作室”蒋卉(省实验小学)、董琼(崇仁路小学)两位老师由市学带成长为湖北省特级教师;黄德灿被评为江岸区拔尖人才后,又获评武汉市人民政府专项津贴;钱金涛(49中)、熊贤友(江夏一中)两位老师被评为武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王鹃现已为武昌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
“刘有祥工作室”截止2006年底,6名徒弟中已有5人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1人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参评湖北省特级教师已被武汉市教育局通过进入省评审;4人参加武汉市中小学市级学科带头人研修班,5人分别在区、市、省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中上了示范课、研究课和评比课。
3、①在市教师工作处的直接指导下,11个名师工作室根据学科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受到各区教育部门、各校领导以及指导对象的欢迎和好评;②相同或相近学科工作室根据情况协同作战,如王先海工作室、皇甫吉庆工作室、甘德炎工作室联合在湖北省实验中学、江夏一中分别进行了对话教学、体验式教学研讨,既有优质课的展示,又有学术报告的交流,形式新颖,产生了积极影响。③全市工作室集团作战,发挥群体效益。武汉市11个名师工作室曾先后应革命老区之邀,送教大别山——麻城一中;应邀赴云梦一中、应城一中交流等,受到地方政府、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热诚欢迎,全方位展示了武汉市名师工作室的整体效应。④在市教师工作处和市教科院教研室的统一协调下,各工作室推荐优秀徒弟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优课展示,各区教育局高度重视,除各校选派的代表外,不少老师自发前来听课,推动了课堂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⑤为了促进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由市教师工作处直接组织新课程理念热点问题高峰论坛,各工作室推荐选手参与PK,擂台思想交锋,台上台下互动,场面很是热烈。通过辩论,澄清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误区,进一步明确了课改方向。等等。
4、武汉市首创以名师个人命名的工作室,怎样整合好与市教科院、市区教研室的力量,更好地发挥名师工作室的效益,由市教师工作处出面,在武汉市教科院和武钢三中分别召开了两次大型协调会。市教科院原院长张元树、综合处处长张楚强、教研室以及网络、报刊等各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会议。市教科院《成才》教育月刊专门开辟了“名师工作室”专栏,推介名师工作室导师和徒弟成果。市教育局局长谢世腰、副局长田文江、纪委书记高冬媛等领导在全市校长会议、人事会议上多次肯定了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并多方面给予工作室以方向性指导和精神鼓励,尤其是市教师工作处的李碧武、许芬、郭琳、汤拥东同志,更是对名师工作室活动给予具体指导,对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宣传,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各项活动得到了各区教育局、教研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同时也为广大中青年教师的交流与发展搭建了平台,各区教育局模仿市局形式,把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视为重中之重,评选教师骨干队伍,先后组建了区级“专家 组”、“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工作室”“优秀青年教师协作指导组”等,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因而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和欢迎。
通过网络搜索查新可以发现,全面地运行与研究名师工作室机制,外省市如北京、上海等地虽然现在开展得轰轰烈烈,各具特色,但比较而言,武汉市的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举措无疑是带有首创性质的,武汉市名师工作室的实践与研究,在全面性、系统性、实际运作以及理性思考等方面有其特色性与领先性。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通过课题结题阶段的总结反思,我们归纳出以下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并由此确定如何开展后续研究。
1、本课题所形成的成果,无论是现实性的还是设想性的,都是对武汉市第一届11个名师工作室做整体归纳概括而形成的,单个的工作室都存在倚轻倚重、并不周到全面的现象,这需要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市第二届名师工作室如何全面落实运作并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2、本课题组从实际操作与假想尝试所得到的结论,尚处于待认定、待吸纳整合阶段,市局、区局以及有关部门尚未形成规定性文件文本。这需要市局及其有关部门进一步集思广益,一方面形成可以操作运行的制度性文本,另一方面运用实在的手段加大各名师工作室以及相关组织的理解力与执行力。
3、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时间、教育形势等具有特定性,限于研究的局限性,需要根据新一届名师工作室的特点以及当前教育、教学、科研和课程改革等要求有所扬弃。
七、成果情况(包括主要的阶段成果)
序号 |
作者 |
成果 形式 |
成果名称 |
出版社及出版日期或发表期刊名称、期号或获奖等级及评奖机构名称 |
1 |
王先海 |
论文 |
《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名师工作室工作机制研究报告》 |
分别发表于湖北省社科联《学校文化》杂志2010年第7期和《成才》教育月刊2010年第9期。该文分别获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奖赛和全国生态体验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一等奖,武汉市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 |
2 |
喻宜发 |
论文 |
《名师工作室活动实施机制的研究》 |
2010年7月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心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一等奖。 |
3 |
李 |
论文 |
《名师成长机制初探》 |
发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期 |
4 |
杨友生 |
论文 |
《名师工作室建设四要》 |
发表于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才》教育月刊2010年第8期。 |
5 |
吴晓琴 |
论文 |
《何为名师》 |
入选《2008年湖北省教育科研成果集萃》 |
6 |
课题组 |
论文 |
课题组成员多篇论文及相关研究信息 |
发表于“涛海语文”网站 |
2011年5月修订
2011年6月再修订